大多數諸侯國君主的稱號都是“公”,爲何唯獨楚國是“王”?

本文已影響4.26K人 

在春秋時代,存在着這樣一件讓人感到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大多數諸侯國君主的稱號都是“公”,比如著名的春秋首霸齊桓公,仁義君主宋襄公,但唯獨楚國另類:楚國的君主稱號是王:典型的有楚莊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這一切要從西曆公元前的1046年說起。這一年,周國糾集傳說中的“八百諸侯”,滅亡了強大的殷商。周國的君主周武王在諸侯的擁立下,成爲了新的天子。只是,周天子考慮周的實力不足以對已知的世界進行直接管理,於是採用了分封制。周天子專門制定了分封規則,將諸侯按照地位、戰功以及距離周天子的血統遠近,將諸侯分爲若干個等級。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公爵——比如周公是魯國的公,姜子牙是齊國的公。

大多數諸侯國君主的稱號都是“公”,爲何唯獨楚國是“王”?

周天子在冊封的時候,將楚國的祖先冊封在偏遠的南方,並封爲“子爵”。不過當時周朝勢力強大,楚子雖然不滿,但也不敢公然表達出來。這一切,直到西周中期,出現了變化。

楚人十分爭氣,在長江流域樹立了霸業,並不斷和西周朝廷發生衝突,甚至周昭王還親自討伐楚國——值得勞動天子大駕去討伐的諸侯,由此可見楚國實力。

楚國實力膨脹後,倒也不再滿意於周的冊封,而是暗中偷摸自立爲王爵——意思是和周天子地位對等。不過,周厲王在位期間,楚王深知周厲王有窮兵黷武的愛好,因此唯恐自己稱王成爲周厲王討伐自己的口實,因此楚王急忙自去王號——從這段記錄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在周厲王時代,楚的底氣,並不是很足,對於天子多少有一定的忌憚心理。

大多數諸侯國君主的稱號都是“公”,爲何唯獨楚國是“王”? 第2張

西周的滅亡,本質上在於諸侯的強大,最終導致西周在周幽王死後,出現兩個天子並存的局面——主張西周秩序的周攜王,和大諸侯傀儡的周平王。最終,大諸侯戰勝了周攜王,伴隨周攜王被殺的,是西周時代秩序的徹底瓦解。

此時此刻,諸侯們並不再把天子當回事兒,實力稍微有點檔次的諸侯,都將爵位從侯爵提到了公爵,而天子卻無力制約。甚至在周平王之後,天子討伐諸侯,還被諸侯打傷——這在西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楚人在西周時期尚且敢於偷摸稱王,如今東周時代,天子自身難保,又哪來的勢力制約自己?於是,楚國的君主恢復了王號,並將這個稱號,延續到了秦王政時代。

於是,春秋時代有了北方的諸侯稱公,南方的諸侯稱王的局面(按:吳國和越國的君主也是稱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