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時,站出來殉國的爲何不是劉禪?

本文已影響1.93W人 

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爲何是劉禪的兒子站出來殉國而不是劉禪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三國的歷史,想必大家也都十分的熟悉。可是很多人所關注的焦點,都是集中在三國的前半段。當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不斷的退場,很多人也便失去了興趣。但是這個歷史的結局想必大家也都是十分熟悉的。那就是三國統一歸屬晉,最終蜀漢和東吳還是沒有逃脫滅亡的命運。但是在這裏有一個歷史的點,那就是在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爲何劉禪的兒子站出來殉國而不是劉禪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蜀漢滅亡時,站出來殉國的爲何不是劉禪?

一、蜀漢滅亡時所發生事情

公元263年,曹魏發動了五路大軍攻打蜀國。姜維率兵在劍閣與鍾會對峙,鄧艾率兵走小道偷渡綿竹,最終蜀漢無奈投降。其實蜀漢的滅亡可以說在劉禪的身上,並沒有多少的反抗。從劉禪執政以來,到最終蜀漢的滅亡,劉禪對於戰爭,一直都是相對於反感的情緒。諸葛亮的北伐,是因爲所有的大權都在諸葛亮這邊,並且按照諸葛亮的想法,雖然在各種條件都遜色於曹魏,但是蜀漢依然有着可以和曹魏相抗衡的實力。如果能夠通過賭一把的心態,還是有可以完成恢復中原的想法。但是隨着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手中的大權漸漸開始迴歸到了劉禪的手裏。

劉禪真正開始執政之後,並沒有發動太多的戰爭。通過宦官黃皓前來制約手握兵權的姜維。因爲六次北伐,對於蜀漢的拖累還是相當嚴重,這也在後來姜維北伐之中總有所體現。類似於諸葛亮北伐那樣的大型的戰爭,在蜀漢的後期幾乎很少有發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了劉禪,對於戰爭,自然也是不認同的。在劉禪執政期間,就有過多次的大赦天下。所以劉禪的思想當中,與民休息,讓百姓安居樂業纔是他的認同點。儒家對於戰爭的看法,雖然有“義戰”和“不義之戰”,但是更多的還是實行“仁政”。之所以在後來選擇投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蜀漢滅亡時,站出來殉國的爲何不是劉禪? 第2張

蜀漢的滅亡已經是歷史註定的事情,但是對於這對父子的選擇,說白了也是價值觀的不同。劉禪作爲一國之主,如果說自己選擇赴死,那麼作爲劉備的子嗣來說,後面的結局又會是什麼樣。因爲在這之前姜維聯合鍾會的謀反,已經造成了十分大的影響。但是劉禪想要保住劉姓的血脈的話,忍辱偷生又有何不可呢?

二、出來殉國的並非劉禪

雖然自古以來都有着,“君王死社稷”的觀點,但是這對於劉禪來說,顯然是不成立的。之所以這麼認爲,主要還是因爲劉禪不想死。劉禪在兵臨城下,甚至說是滅國的同時,他想到的也大都是大局觀念。爲什麼一定要自殺殉國呢?這一點從劉禪身上的成語就可以看得出,那就是樂不思蜀。其實再換言之,就是劉禪個人來說就是比較看的開。

劉禪之所以能夠作爲一名皇帝,多年來的政治修養,讓他沒必要去奉獻自己的生命。更何況此時的蜀漢來說,早已經大勢已去。就算自己自殺身亡,對於蜀漢來說根本沒有多大的影響。好死不如賴活着,對於劉禪來說是最好的結局。

那麼作爲殉葬的兒子劉諶,之所以殉國,最重要得原因還是因爲性格的緣故。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記載當中可以探尋究竟。漢晉春秋曰: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蜀漢滅亡時,站出來殉國的爲何不是劉禪? 第3張

北地王劉諶本身就有着極爲剛烈的性格,雖然說蜀漢的大勢已去,但是劉諶的自殺,說白了就是爲了自己自尊,從而選擇了在劉備的廟宇前選擇自殺。極強的自尊心,讓劉諶不願因選擇忍辱偷生,這纔是最終劉諶選擇自殺的原因。但是一人的自殺並不能給蜀漢帶來什麼結局,這完全就是爲了自己的氣節而赴死的。

其實不論如何,歷史的結局來說,劉禪的選擇絕對是正確的。蜀漢既然已經滅亡了,也就沒必要再做無畏的反抗。雖然說一死來壯烈殉國,但是自己的百姓會怎麼樣。出生於戰亂年代的劉禪來說,劉備當年多次的失敗,也沒有讓其選擇自殺。依然選擇在自己的道路上而努力,那麼從劉禪的做法來看,是否有着自己先父劉備的作風呢?既可以讓劉姓血脈的延續,同時也讓蜀漢的百姓不再遭受生靈塗炭和擔心受怕。而劉諶的自殺,只能夠說是人生的一種選擇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