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功勞之大又沒有過錯 朱元璋爲什麼將他賜死

本文已影響1.78W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明朝功臣馮勝之死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大明開國六國公尚在世的最後一位宋國公馮勝被賜死,此時距離藍玉案僅有兩年,罪名是“恃功驕縱”。

洪武年間,被殺的開國功臣大多是因爲謀逆罪被殺,比如李善長、藍玉等,但這馮勝反倒是個意外,其實就他的罪名來看,罪不至死,更何況他“恃功驕縱”並不實,馮勝有過錯不假,但卻談不上驕縱。

馮勝功勞之大又沒有過錯 朱元璋爲什麼將他賜死

其實馮勝的罪狀也只不過是“多匿良馬”、“求大珠異寶”,《明史》就曾這樣評價他的死:“但敘其功,而未即結之以賜死,明見其死之不以罪”。連《明史》也爲他被賜死而抱不平。足見他之冤。

馮勝,安徽定遠人,《明史》贊其“雄勇多智略”,可見其不僅是一勇將,同時也是一謀將。正是因爲他的智勇雙全,在徐達死後,他被安排接替徐達,主持北方軍務。洪武三年,他就因“功最多”,賜爵宋國公,成爲開國六公之一。朱元璋曾詔列開國功勳八人,他被排在第三位,可見其功勞之大。

那這樣一位功勞之大,而又沒有大過錯的能臣良將,朱元璋爲何要將他賜死呢?

馮勝功勞之大又沒有過錯 朱元璋爲什麼將他賜死 第2張

這話就得從朱元璋守江山說起了,創業難,守業更難,朱元璋爲了永葆大明江山,很是下了番功夫,爲了讓那些爲自己打下大明江山的功臣集團們繼續爲自己捍衛大明江山,朱元璋有意讓功臣們的後代同皇室聯姻,比如徐達、常遇春等功臣之女就嫁給皇子們爲妃,而李善長、傅友德等人之子便娶了公主爲妻。

當初馮勝的女兒就嫁給了朱元璋的五子周王朱橚,與朱元璋嘎了親家。朱元璋正是希望這種聯姻的方式,將功臣集團同大明皇室牢牢地捆在一起,期望這些功臣們能像輔佐他自己一樣,來輔佐他的子孫後代,以達到鞏固他的皇位及大明基業的目的,只是因爲後面的種種原因,朱元璋纔不得不將屠刀對準了這些昔日的兄弟戰友。

除了拉攏功臣集團,爲了使朱氏子孫能和睦相處,不禍起蕭牆,朱元璋還特意頒佈了《昭鑑錄》、《永鑑錄》、《皇明祖訓》等章程,用於約束君主、藩王、臣子們之間的關係。即便如此,諸藩王中仍然有不法,覬覦帝位之人。而馮勝的女婿周王朱橚就是個不太老實的藩王。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爲了維持大明日後君主繼承的秩序,堅決維護嫡長子繼承製,並沒有從諸藩王中選拔新的繼承人,而是選擇了皇長孫朱允炆,說實話,朱元璋的這一做法確實起到了表率作用,爲大明的後世之君能夠順利登基起到了積極作用。

馮勝功勞之大又沒有過錯 朱元璋爲什麼將他賜死 第3張

但是選朱允炆爲繼承人,則意味着朱元璋要清除更多的障礙,因爲朱允炆比他爹朱標更爲“軟弱”,所以,朱元璋一方面要嚴懲那些有“不法”之心的諸王,另一方面要對那些同諸王們有着密切聯繫的大臣們以及對皇權有着威脅的大臣們大開殺戒

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朱橚離開藩地,擅自前往中都鳳陽,朱元璋聞聽大怒,本來是打算讓他移藩雲南(當時在明代人眼中,雲南是荒蠻之地,移藩於此實際就是一種懲罰),但後來想了想,還是將他留在了京城,直到兩年後纔將他歸藩。朱橚去鳳陽的目的是什麼,史書中沒有做明確記載,但就朱元璋大怒的表現可知,朱橚八成是去密會他岳父馮勝(此時馮勝居鳳陽)去了,朱元璋是個雄猜之人,肯定在心裏狠狠地記了一筆。

馮勝功勞之大又沒有過錯 朱元璋爲什麼將他賜死 第4張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被選爲接班人,原本被選爲朱標班底的藍玉集團因此失勢被殺,緊接着朱元璋便開始着手清理同有“不法”之心聯繫比較密切的大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位便是馮勝和傅友德,傅友德的罪行也罪不至死,他的罪名只不過是“請田”,但這只是朱元璋殺他的藉口,他的真正的罪行是同晉王朱棡是兒女親家,朱棡也是位不太安分的藩王。

正所謂皇家是非多,湯和早就看清了這一點,所以激流勇退,得以善終,而馮勝、傅友德正是沒看清這一點,而捲入了皇家爭鬥的泥沼之中,最後落得了個被賜死的下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