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多次寫詩稱讚孫權,他對孫權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本文已影響2.37W人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辛棄疾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文武全才,國士無雙的辛棄疾,對孫權評價如此之高:【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佔據東南,堅持征戰不休,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以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而今天互聯網上一些一知半解之徒,竭力貶低孫權爲“鼠目寸光”“孫十萬”的口嗨,讓一些人信以爲真,真以爲孫權只是繼承父兄基業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思擴張的“守戶之犬”, 因此也對辛棄疾對孫權的稱讚竟生反感,

甚至將他讚美孫權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生生曲解成了【孫權只配當曹操劉備的兒子】。這正是對孫權這位對後世中華有傑出貢獻的一代英雄的極大誤解。

孫權年僅十八,初領江東,張昭受孫策託孤爲“仲父”,實際執政。此時的孫權,只是類似一個孫氏家族推出來協調各方的牌位,離名副其實的江東之主相差甚遠。即使孫氏家族內部,對他也頗多不服。

直到赤壁大戰一場大勝,孫權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孫氏家族,託孤重臣張昭也因主張降曹站錯立場,就此退居二線。從此在江東,孫權才真正說一不二。魯肅等江東羣臣,從此稱孫權爲“至尊”,以示尊崇。

東吳軍也乘勝出擊,收取江夏郡、長孫郡北(改爲漢昌郡),攻克江陵,又派遣步騭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風降順。數年後,又和劉備簽訂“湘水之盟”,收取長沙、桂陽二郡。

然而,因爲資歷和經驗不足,孫權一度被軍政經驗豐富的“老革”(俗稱“老兵油子”)劉備戲耍,自己四戰巢湖,獨抗曹操幾十萬大軍逼凌,前後整整十年,反讓劉備空手套白狼,從一個依附自己的附庸到盡取荊、益兩州,竟成漢中王。

爲人作嫁十年後,孫權也迅速成長起來,成爲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將權謀手段運用得爐火純精。他通過從白衣渡江、猇亭之戰、到“二帝並尊”這十年間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手段,將劉備、曹操、曹丕等天下梟雄盡數戲耍,迫使千古奇才諸葛亮也不得不妥協。

最終,孫權不但成功稱帝,更獲得了一個持續整整四十年的穩定吳蜀聯盟,還讓東吳的國力兵力和版圖始終保持了對蜀漢兩倍以上的優勢,不至於重蹈赤壁之戰後被劉備“反客爲主”的覆轍。

辛棄疾多次寫詩稱讚孫權,他對孫權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網絡粉圈論史,批判孫權襲取荊州“鼠目寸光”的觀點貌似很流行,但他們並不明白孫權真正想要什麼,如曹操劉備甚至袁紹那樣統一天下、開創新朝的野望,孫權頂多也就當做幻想、或者嘴上說說激勵一下人心;

如果一統天下才算贏,那麼曹操很有可能、袁紹很有可能、劉備有可能、連董卓都有可能,唯獨孫權和東吳先天不足,是從始至終沒有任何可能的。運氣頂天也就是周瑜不死,入川籌劃成功,提前實現南北朝了,還要以周瑜孫權君臣的始終心神無二爲前提。

和史實一樣割據江南,就是這個瓜農的孫子最大夢想,實現了,還有什麼不滿足?連雄才大略如漢武大帝都一樣說,“天下自古無不滅之朝,別在我父子手裏丟了江山就好”,何況孫權?

三國鼎立的態勢,就是三方都是聰明人在下棋:認爲孫權襲荊州是腦殘了,認爲劉備傾國東征是腦殘了,認爲曹丕伐吳時機不對是腦殘了,其實都是完全不考慮這些勢力首腦自身立場的片面之見。

從劉備這方的角度,打贏猇亭決戰,殲滅陸遜軍團,不止孫權吃到口裏的全吐出來,甚至視戰果更進一步,順江直下,幾戰滅吳,實現南北朝也不是完全沒可能。只是再好的戰略,也是要高明的戰術執行力才得實現的。劉備不敵陸遜,就註定桃園夢斷,白帝啼血了。

從曹魏這方的角度,曹操一生沒有篡位,他死後兒子曹丕卻立刻稱帝,實爲被逼無奈。因爲他是新繼任不久的權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輩,勢力基礎不如父輩,所以他們才需要儘快稱帝,正是爲了確定易代事實,徹底杜絕皇權舊勢力反撲的幻想,同時也和本集團重臣們定下不可動搖的君臣名分。

徐州臧霸別部和青州軍的鳴鼓譁變事件,其弟曹彰的問璽試探事件,皆說明了這點。甚至敵對勢力劉備諸葛亮一直所期盼的“天下大變”,也正是以曹操壽終後、曹魏控制區域極可能大規模動亂爲前提。

所以剛剛完成漢魏易代,正如履薄冰的曹丕,有多大動力和可能去總動員打一場滅國戰爭?其後曹丕的南征伐吳,第一目的也是撫平之前半獨立的青徐二州。在名正言順的天子御駕親征下,原就野心平平的臧霸等青徐諸豪將,根本無力抗拒,拱手交權,入朝養老。曹丕同樣功成圓滿。

辛棄疾多次寫詩稱讚孫權,他對孫權的評價爲何那麼高? 第2張

從孫權這方的角度,爭天下不是過家家,看看春秋戰國,盟約就是用來撕毀的,盟友就是用來出賣和背刺的,兩個國家今年結盟,明年開戰,後年又結盟的事司空見慣。像東吳這樣從諸葛亮時代起,到劉禪投降爲止,整整維繫了40年的盟約,別說換在春秋戰國,就是換在其他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是【絕世好盟友】了。

這也恰恰證明:東吳領有荊州,纔是得到一個穩定蜀吳聯盟的前提。

更重要的是,孫權又通過大規模清剿和同化山越人,將江浙、江西和福建地區徹底華夏本土化,同時初步開始了對嶺南地區的開發,隨着轄域內人口戶數大量增加,因此又新設了14個郡,整個東吳版圖,從孫策時代的五個郡擴張到三個州三十三個郡,實際控制區擴大了幾乎三倍。

由此也將秦漢時期尚是被蠻夷重重包圍,一個個漢人聚集區星羅棋佈的江南,真正變成了漢民族牢不可分的本土,爲東晉永嘉南渡後華夏文明的火種得以延續,留下了一大塊肥沃豐饒的生存空間。因此,孫權也無愧爲整個漢末三國時代,對中國領土版圖貢獻最大的歷史人物之一,稱得上一句:遺惠後世,功在千秋。

在孫權的漢末時代,從人口與經濟貧瘠的江東,去妄圖打敗統一的北方政權,一統天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因此孫權奪取荊州、跨江而守的方略並非保守。 作爲中國歷史上對抗中原大一統王朝的割據江南第一人, 一個佈局能保證四十年的吳蜀聯盟,六十年的東吳江山,孫權這一生已經很圓滿了。

然而到了千年之後的南宋,經歷從孫權起歷代政權的不懈開發,南方生產力之發達早與東吳時代天淵之別,甚至已經壓過了飽經戰亂和胡族摧殘的北方中原地區。

辛棄疾出生、成長於胡族統治的淪陷區,可沒因爲南宋丟棄中原,就如五胡亂華後的王猛、崔浩等人一般,心安理得去當金國人,爲個人功名便給胡族統治者效力,而是投效漢人反抗義軍,錦帆渡江,終歸漢家正統,竟成一代名臣詞宗。

而辛棄疾的感慨,只因歷數南宋百年,歷代君王與宰執,除宋孝宗是有興復之志,無興復之才,其餘人等更是才、志皆無,何曾有一個配比孫仲謀!

此情此景,正如同樣千古英雄、國士無雙的岳飛也曾感慨過: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