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本文已影響1.34W人 

對嬴政不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秦朝二世而亡,並不是由於起義軍有多麼強大,也不是因爲秦國國力衰弱,而在於秦朝的政治因人爲因素脫離了正常軌道,使得正處於摸索階段的全新王朝遭遇了體系崩潰之痛。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秦的強大,在於制度的碾壓

若問及秦國如何強大,我們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出現的一定是“虎狼之師”秦軍、悍不畏死的秦人,以及以一敵六卻愈戰愈勇、彷彿永不衰竭的強盛國力。

但以上都是秦國強大的結果與表現,而非原因。秦國的強大,根源在於制度的領先。

對於秦以後的古代社會,我們一般稱之爲“封建社會”;但嚴格來說,真正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

戰國時期的大部分諸侯國,以及之前的周王朝,都是這種組織形式,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將管轄區域內的土地分封給貴族、士大夫,從上到下,等級分明、各司其職;各級封君,享有領地內的生殺予奪大權。

這種制度在一定時期內比較穩定,但弊端也很明顯:資源過於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各封君之間相互獨立,容易造成實際的分裂;甚至隨着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弱幹強枝”的情況,即諸侯力量大過天子、卿大夫控制了諸侯。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2張

而我們尋常概念中的封建社會,其實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指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這一體制下,所有權利收歸帝王,由他根據業務需要,任命各級“職業管理人”當自己的“爪牙”。而這一制度,正是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它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祕訣所在。

戰國時期,爲了應對日益慘烈的競爭局面,各國紛紛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各類變法、改革層出不窮。但改革範圍最廣、貫徹最爲徹底、力度最爲“傷筋動骨”的,當然是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加強君主集權。“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凸顯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也很簡單粗暴:設立並推行法令。

國之所以治者,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商君書·修權》)

即治國只有三個關鍵要素:臣子按照君主的需求設立法令;法令頒佈後,令行禁止,不因私害法,取信於民;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由君主掌握權柄。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3張

而君主權柄的實現也很直接:賞與罰。符合法令要求、對國家有利的,就賞;反之則罰,而且是“輕賞重罰”,以加強人們對法律的畏懼、對功名的珍惜。

商鞅變法的所有具體措施,都是圍繞着上述目的而展開,如以“農戰”爲核心、設立20級軍功爵制、加強連坐制、推行郡縣制等等,最終形成了一套環環相扣的完整機制,全面細緻、針對性強、執行辦法具體、公開公平公正,稱得上一個“理想的管理模型”。

這就是秦國以一敵六的最核心競爭力;而秦滅,則是源於這一競爭力的丟失。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4張

秦滅的本質:脆弱的體系被秦二世玩崩潰

結合上文,我們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感覺:秦國就像一部精密的機器,各環節絲絲相扣、有序運轉,而秦王,則掌握着這部機器的開關權力。因此,保持秦體制的唯一前提:君主腦子正常;如果不能做貢獻,起碼不要搞破壞。

戰國時期,在秦孝公及其之後歷代秦國國君的以身作則下,近140年裏,這套體系得到了很好的執行,全國上下一致,將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農業生產、對外作戰這兩個戰國時期最爲關鍵的事務上,秦國被打造成了一個可怕的戰爭怪獸,最終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

而在天下一統後,這一制度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商鞅變法還有個觀點——國家既要積蓄力量,也要會釋放力量;積蓄力量是爲了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釋放力量,則是爲了給民衆立功的機會,這就是秦國上百年間持續保持旺盛鬥志的原因所在。

但現在,秦國之前的敵人,已經變成了秦朝的百姓,“農戰”的前提已不復存在,“罰”很容易,關鍵是怎麼“賞”?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5張

那就得尋找新的敵人。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等等行動,很大程度上,也是爲了維持“農戰體系”繼續運轉的必要手段;修建長城、阿房宮,既有政治與軍事需求,也是消耗民力、避免“閒則生亂”的殘酷手段。那時的秦朝,雖然史稱“民怨載道”,但整體上仍維持着敏感的平衡。

而以上都是權宜之計,爲了尋求新的體系,秦始皇也進行了一些努力:他在魯地找了70個儒生設爲“博士”,起初還時常議論政事。但雙方的磨合並不成功,那時的儒家思想還不夠成熟,過於因循守舊、一味復古,不能解決現實的問題;再加上其內容過於繁雜,且前後矛盾,以至於“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在當時的秦始皇眼中並沒有多大價值。

制度的摸索需要時間,秦始皇的希望,則放在“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的長子扶蘇身上。父破子立、一嚴一鬆,這是古時帝王權術的常見套路,爲此他甚至抓住扶蘇進諫的由頭,讓其去監管帝國最爲精銳的軍隊,畢竟“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但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的突然離世、丞相李斯的背叛、扶蘇的愚孝、蒙恬的節操,都讓秦朝的發展脫離了正常的軌道。從小學習如何“決獄”、本該成爲一名官吏的胡亥即位後,主要乾了以下幾件“大事”:

鑑於自己得位不正,他決定以威服衆:“更爲法律,務益刻深”,自己的兄弟姐們幾乎被誅殺殆盡,被牽連者更是數不勝數;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6張

以嚴法馭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羣臣諫者以爲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黔首即老百姓;

變本加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復作阿房宮。盡徵材士五萬人爲屯衛咸陽......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

在大澤鄉起義爆發後,秦二世仍將原因歸結爲“威嚴”不夠,一邊“用法益刻深”,一邊深居宮中、製造高高在上的神祕感,將政事委交給“指鹿爲馬”的趙高。

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發展,第二任皇帝應當讓帝國上下緩口氣;但不曾想,計劃之外的接班人登臺後,卻抽出了一根更加粗壯的鞭子。而原本就對秦制不習慣的東方六國百姓,得知當今君主不是那位讓人聞而生畏的始皇帝,於是陸續鼓足勇氣、奮起反抗。

不過這並不是末日,大不了再來一次秦滅六國的壯舉。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維持秦國/秦朝競爭力的體制基礎——令行禁止、賞罰分明、公正公正等因素已不復存在,秦人離心離德,前線將士軍心渙散、戰力銳減,虎狼之師淪爲任人宰割的羔羊,楚國貴族後裔項羽、秦朝底層小吏劉邦得以崛起,成了逐鹿天下的新主角。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7張

若嬴政活着,秦國/秦朝仍掌握着王牌

那麼,如果嬴政活着的話,項、劉等人剛得過秦國/秦朝?難上加難。

我們先用一段話總結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取勝的過程:

從漢中平定三秦,其後依託關中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再加上起用韓信、彭越、英布三位名將,最終擊敗強大的項羽。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劉邦奪取天下,其實是重演了一遍秦滅六國。人才只是表象,關中的強大戰爭潛力纔是劉邦獲勝的真正底牌。

因此,如果嬴政在,就算山東大亂,但關中的秦製得以延續,秦人民心安穩,於是軍心穩定;

制度完善、軍心安定、保障有力,章邯、王離的隊伍仍舊是我們熟悉的虎狼秦軍;

保障有力的幾十萬虎狼秦軍,不可能輕易崩潰,更不可能糧草斷絕下敗於數萬楚軍之手;項羽誠然是頂級軍事人才,但他並不是神仙;

秦軍保持優勢,六國就是烏合之衆。畢竟我們要明白,這些藉着農民起義復辟的貴族勢力,遠遠比不上當初嬴政統一天下過程中面對的完整六國政權。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8張

即,秦國還是那個秦國,而六國已遠遠弱於當初的六國,對於嬴政來說,再統一一次天下有何難?

如果你要說人才優勢,那麼縱觀戰國近兩百年,沒有哪個國家比秦國更重視人才、更能吸引人才。

其實在陳勝死後,秦末的農民起義就已經結束了,接下來首先上演的是六國舊貴族的復辟,其後是劉邦韓信等人推翻舊貴族、把自己打造成新貴族的奮鬥。

而在戰國時期,秦國的一貫人才政策是這樣的:不管你是哪國人,只要能幫我幹活,就能享盡榮華富貴。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這些引導秦國強大的智囊與“大腦”,哪一個是秦人?司馬錯、白起、王翦家族、蒙氏家族......秦國何曾爲缺少名將擔心?

而嬴政,也延續了他祖上“用人不問出處”的優良作風。當初魏國人尉繚前往秦國,嬴政與他一聊傾心,立即將對方奉爲上賓,以至於尉繚感嘆:“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嚇得想要逃走;

而在看完韓非子獻上自己的書作後,嬴政更是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不差於劉邦的人才態度,再加上秦朝的雄厚實力,嬴政會缺人才嗎?

況且,最抗拒傳統貴族的,沒人比得上秦國君主;嬴政統一天下後,就是要以郡縣制消化傳統貴族政治。如果嬴政活着,本就在體制中的劉邦很有可能會爲朝廷奮勇拼殺,出身底層的韓信等人也會以軍功節節攀升,六國貴族,哪還有興風作浪的機會?

秦始皇不死項羽和劉邦就不敢造反嗎 楚漢爭霸還會不會出現 第9張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以上都是無責任猜想。如果要給中國歷史上的憾事排個名,秦朝的二世而亡當居首位。這個開創了中國大一統新時代、奠定了其後兩千年封建政治基礎的朝代,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中原的百姓們,不應該再度淪爲陰謀家、新舊貴族們謀取個人利益的炮灰。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史記》《商君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