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裏-紅山文化玉器

本文已影響5.45K人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年代始於五六千年前,也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主要分佈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歷史

紅山文化(公元前4700~2900)之前是興隆窪文化(公元前6200~5400)、新樂文化(公元前5300~4800)以及趙寶溝文化(公元前4500~4000),紅山文化之後是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公元前2000~1000)。紅山文化分爲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紅山文化進入繁榮期;晚期距今5500~5000年,紅山文化進入鼎盛期。

其中,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晚期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聚落形態、經濟形態、埋葬習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業分化及技術水平、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步入了初級文明社會。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裏-紅山文化玉器

分期與類型

隨着紅山文化基本特徵的進一步明晰和田野考古的不斷深入,一些新材料陸續發現,使紅山文化不同遺存之間的某些地域性、時間性和類別上差異等問題明顯反映出來。

有的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對分期問題和劃分地方類型問題提出看法。並對一些分佈於不同地域及遺址所處不同位置的紅山文化遺存做了系統分析。如內蒙柰曼大沁他拉遺址,分佈於沙丘,多細石器,不見彩陶。敖漢四棱山遺址位於山坡高處,出彩陶甚少。而距四棱山約30公里的三道灣遺址,位於近河低臺地,出土彩陶顯著增多。另大淩河流域多見罐式筒形器和線腹盆,不見紅頂碗類。

有一些學者則視發掘材料的多少,結合其它文化因素等不同特徵將紅山文化劃分爲三種類型:1、興隆窪F133遺存。目前僅在敖漢寶國吐鄉興隆窪遺址有少量發現。2、西水泉類型。以赤峯西水泉遺址爲代表,經過發掘的還有赤峯紅山後,蜘蛛山和敖漢三道灣等地點。3、東山嘴類型。已發掘的遺址除東山嘴外,還有牛河梁、城子山、胡頭溝等。也有人從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分類排比組合入手,排列出紅山文化各遺址所處期別。根據這種排比組合處於紅山文化早期的遺址有海金山、赤峯蜘蛛山。處於早、中、晚期整個階段的遺址有右旗那斯臺、奈曼旗大沁他拉、赤峯紅山後。處於早、中期的遺址有赤峯西水泉。處於早、晚期的遺址有敖漢四棱山。處於中期的遺址有敖漢三道灣子。處於中、晚期的有城子山和錦州沙鍋屯遺址。處於晚期的有阜新胡頭溝、喀左東山嘴、凌源牛河梁遺址。

地理分佈

紅山文化位於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銜接地帶,分佈範圍包括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主要集中於西遼河上游的潢水和土河的流域,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重要遺址有赤峯紅山後、赤峯蜘蛛山、赤峯西水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林西沙窩子、巴林右旗那斯臺、巴林左旗城郊、圍場下伙房、敖漢下窪、奈曼旗、錦西沙鍋屯、阜新胡頭溝、阜新福興地、喀左東山嘴、喀左新營子、牛梁河、朝陽十二臺營子、北票白石水庫、康平城郊、小河沿等。

紅山遺址羣

紅山遺址羣位於內蒙古赤峯市城東北3公里紅山北麓。紅山遺址羣有紅山文化居住地遺址2處,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2處,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疊壓文化居住遺址2處,夏家店上層文化石棺墓地2處,日本人1935年發掘的紅山後遺址1處,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1956調查和試掘的山前遺址1處。

2006年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紅山遺址羣爲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是紅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遺址羣,距今5500年左右。

白音長汗遺址

白音長汗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峯市林西縣雙井店鄉白音長汗村 。1986年發現,1988年、1989年、1991年先後三次發掘。

興隆溝遺址

興隆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峯市興隆溝村。2001年至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三次發掘,三個地點分別屬於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

考古發掘

紅山, 即意爲“紅色的山峯”,它位於內蒙古赤峯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赤峯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峯。蒙元時代,蒙古人稱它爲烏蘭哈達,漢語譯爲“紅色的山峯”。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混戰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本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 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名叫桑志華。他來到熱河省林西縣,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通遼來了梁啓超的兒子樑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開始研究考古學,他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的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熱河北部蒙族地區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讓日寇枉費了心機。

解放後,樑思永先生爲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樑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爲: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爲“紅山文化”。

1971年5月,遼寧省昭烏達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就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其後不久,在敖漢旗古魯板蒿、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

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寧省凌源市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爲定論。歷史學教授雷廣臻研究發現,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雷廣臻有關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在國際論壇上發表後,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雷廣臻說,根據古文獻記載,黃帝圖騰主要有5種:一是熊。《史記》說:“黃帝爲有熊。”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二是龍,《史記》說“軒轅,黃龍體”。聞一多先生認爲,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爲圖騰。紅山文化蛇形龍玉器,從興隆窪、查海遺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的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三是龜,《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郭沫若先生認爲黃帝的圖騰爲天黿,即神龜。在牛河梁遺址多次出土了神龜玉器和玉龜殼。四是雲,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與雲有關。五是鳥,《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爲圖騰。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確實出土了玉鳥。

在中國著名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紅山文化(主要是玉器)與黃帝有這麼多的契合。這種種契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雷廣臻認爲,紅山文化圖騰性玉器反映了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這“四生”情況。可以說,紅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黃帝多圖騰,哪個爲社會所共同崇拜、從而成爲共同的圖騰呢?從文獻上看,一是龍,二是鳳。從出土玉器實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爲原型的龍,以貓頭鷹爲原型的鳳,組成了玉龍、玉鳳系列。由此可以推斷,龍和鳳是黃帝部族的最高圖騰,玉龍玉鳳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五、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五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鉢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徵。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爲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紅山文化的內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淩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環境迴歸和監管機構價格會更快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鉢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

文物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爲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所促成。新的考古發現爲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以自身發展爲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 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佈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某種觀點認爲中國史前期存在着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大文化區繫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簡單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變種。要認識紅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務是在該地區尋找出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1983年興隆窪遺址發掘後,明確認識了興隆窪文化才使探討紅山文化源頭,有一個紮實的比較對象。興隆窪遺址中發現紅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別打破興隆窪文化聚落圍壕的地層關係,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徵。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於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前身有關,可稱“前紅山文化”。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分佈地域大體相同。紅山文化早期與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鉢,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網格狀劃紋等。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還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爲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對紅山文化龍形有直接的影響。興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可以認爲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係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

生活概況

紅山文化的年代,大約距今五千多年,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不但有深葬的習俗,更有火葬和天葬的習俗。

經濟狀況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着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淩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爲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紅山文化的先民是以農業經濟爲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漁獵的經濟生活。在手工業生產中,製陶業佔有重要地位。製陶技術比早期的興隆窪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一些富有製陶經驗的氏族成員已經專門從事這項勞動,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老哈河東岸的敖漢旗白斯朗營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處紅山文化的窯場,考古人員發掘清理出 6 座窯址。從這些結構各有差異的陶窯及出土的陶器來看,製陶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經濟活動

以農業、飼養家畜和狩獵、採集野果爲生。生產工具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耒(lěi)耜(si)、石犁、石鋤等。

陶器製作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裏-紅山文化玉器 第2張

  圓柱陶器

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爲泥質紅陶和夾沙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紋粗陶用來盛載食物。此外,還一些孕婦陶像。紅山文化並未有發展出與仰韶文化近似的彩陶文化,反而與當地較後期的龍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點近似。紅山文化有位於河岸草原的遺址,祭祀地點與墓地則位於山丘及林地。在祭祀遺址發現有逼真的動物及女性泥塑,由女性塑像顯示當時可能爲母系社會。

玉石雕刻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裏-紅山文化玉器 第3張

  獸形的玉石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龍等形狀爲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紅山文化的玉龍造型非常簡單,很多時只是一個圈,與後期的盤龍、紋龍等相比顯得十分原始。在當時,對“龍”的崇拜遍佈各個地區,說明上古中國各地的文化亦存在重要的共同之處。

紅山玉龍整體呈C字型,頭部類似野豬,背部有類似背鬃的形狀並上翹,尾部較鈍,通身沒有紋飾,爲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當時亦生產經過打磨石器,帶有幾何裝飾圖形的紅陶、灰陶等。由於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大多沒有表面裝飾,因此紅山文化經過雕刻及裝飾的玉飾特別引人注目。紅山玉器主要爲各種動物形狀、玉珠、玉戒、吊飾、玉璧等。

出土文物

紅山文化發源地在哪裏-紅山文化玉器 第4張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第4號墓玉人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

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

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羣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

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朝陽市和赤峯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紅山文化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羣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爲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佈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峯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爲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佈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緻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着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峯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文化關聯

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研究進展

2014年10月1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對紅山文化人塑像進行研究和對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人骨進行鑑定,初步可以認定分別生活在距今6700年前至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民爲亞洲華北人種及傳統的西方政治學中的蒙古人種(西方在19世紀把黃種人均定義爲蒙古人種一名,並非狹義蒙古族人)中的華北人種。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出土泥塑頭像等多個“紅山文化”人物塑像都具有共同的面部特徵,即方圓形扁臉、額部平緩、眉弓不顯、眼窩淺、鼻樑低平而短、顴骨突起、脣薄而長,整個面部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種面部特徵。考古學家認爲,著名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顱骨的體質特徵爲較高的顱形、狹額、寬闊扁平的額面部等,屬於亞洲蒙古人種。

現已發現上千處紅山文化遺址,超過30件“紅山文化”人物塑像。從人物塑像和墓葬中的陪葬品出土位置看,“紅山文化”先民頭髮挽成髮髻,女性頭部有頭箍髮飾和飾帶等;男性頭戴冠,耳垂下戴耳飾,玉玦飾在耳上,玉珠穿繩墜於耳下,脖頸部飾項飾,手腕上套有玉鐲,腰部有帶狀皮索束腰裝飾,足下穿半高腰平底靴。具有典型華夏文明早期的特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