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灣海戰發生的時間點:日軍試圖進行最後一搏

本文已影響2.47W人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

  戰役地點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菲律賓萊特灣(萊特島東部和薩馬島南面)附近的一次海戰。

  交戰各方

  以美國爲首的盟軍

指揮官:威廉·哈爾西、 托馬斯·金凱德

兵力: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其它艦隻、魚雷艇、潛艇和約1500架飛機

萊特灣海戰發生的時間點:日軍試圖進行最後一搏

  日本

指揮官:慄田健男中將、 小澤治三郎中將

兵力: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另有駐菲律賓、臺灣的約500架陸基飛機提供支援)

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是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戰敗,此戰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爲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羣島打下基礎。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爲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第一次有組織使用神風特攻隊。

海戰進行的時間是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有約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用飛機參與了戰鬥。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羣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臺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持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爲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羣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的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944年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944年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的對盟軍艦艇大規模進行自殺式攻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