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古代的富商大多下場不是很好呢?

本文已影響9.69K人 

商業的起源要追溯到商周時期,中國歷史上雖然長期處於落後的農業社會,並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玩了數個世紀,但中國商業早在商代和西周便已經產生,只不過規模和影響都比較小。在古代,商人的地位相對較低,小農經濟體制下的商人並不受待見,《管子·小匡》概括了古代四種民衆,分別是“士、農、工、商”,歷代統治者爲了穩定發展,大多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甚至對商人進行打壓,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許多有名的商人和商業羣體比如,范蠡、呂不韋、沈萬三、胡雪巖,他們都是古代商人中最爲傑出的代表,可惜大部分人最後都難以善終,但有一人最爲明智。

爲何古代的富商大多下場不是很好呢?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的商人、政治家、秦國的丞相,他早年間經商於陽翟,後來他通過經商積累起千金的家產。成語“奇貨可居”便是源自呂不韋經商的故事,可最後呂不韋卻踩了一個雷區,便是“權”。商人做得好好的,但他對權力卻極其渴望,在成爲大秦相國後,他捨不得放下手中的權力,並試圖與秦王對抗,最終落得全家流放,呂不韋在途中飲鴆自盡。

元末明初時期的沈萬三可謂是經商天才,他通過開展海外貿易累積巨大的財富,他也成爲了“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以富可敵國來形容沈萬三再合適不過。

爲何古代的富商大多下場不是很好呢? 第2張

根據《明史》記載,沈萬三幫助朱元璋修築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後來又出資犒勞朱元璋的軍隊,沒想到沈萬三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朱元璋對此非常氣憤,說:“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是亂民,該殺!”,但他同時也忌憚,畢竟不能隨隨便便就將沈萬三處死。沈萬三有如此家財,對於“草根皇帝”朱元璋來說的確是很大的隱患,從江南鉅富到家破人亡,都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三次打壓沈萬三,最終只剩一絲悲涼,即便是富可敵國,也難與至高無上的皇權做鬥爭。

近代紅頂商人胡雪巖從窮困走到富裕,離不開官府的支持,在庚申之變時,胡雪巖甚至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戰時財經,這也離不開清朝官員王有齡的支持。王有齡去世後,左宗棠又成爲了胡雪巖的靠山,他也因此走上了官商之路。太平軍被消滅之後,胡雪巖趁勢將產業做大,成爲當時的“首富”。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胡雪巖最終也因官而倒。

歷史上最爲明智的商人當屬范蠡,他被後世尊稱爲“商聖”。范蠡是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最終用頭腦經商,成爲鉅富,可他深知一個道理:君王可共患難,卻不可同富貴。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後,便隱居而去,他曾三次經商成爲鉅富,但也三次散盡家財,以此來尋求自保。范蠡懂得急流勇退,他在擁有無數財富後,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看清前路如何,散盡家財也是明智之舉,急流勇退也是大智慧。

在古代,凡是靠經商發家致富的人,皆不可與官場掛鉤,否則難以長久,再就是不可太過富裕,如沈萬三,由於太過於富有,以至於對朝廷產生威脅,古代帝王也不會將如此隱患留下。經商者不能被財富迷了眼,所以范蠡散盡家財,得以善終,不由想起一句話“我對錢沒有興趣”,懂得急流勇退,纔是最爲明智的選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