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宋高宗欽點的狀元,頗有辛棄疾的風骨

本文已影響7.75K人 

歷史長河中,張孝祥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爲您講解。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人稱紫府仙,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

張孝祥的詞作繼承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豪放詞風,筆力雄健,氣勢磅礴,對後世愛國詞風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張孝祥自幼資質過人,被視爲“天才兒童”,《宋史》稱他“讀書一過目不忘”。紹興十七年(1147年),16歲的張孝祥通過了鄉試,走出了邁向仕途的第一步。之後,18歲的張孝祥在建康從蔡清宇學,22歲時“再舉冠裏選” 。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23歲的張孝祥,參加廷試,宋高宗親自御筆將其定爲第一,居秦檜孫秦壎之上,同榜中進士的還有范成大、楊萬里、虞允文等名人。

張孝祥:宋高宗欽點的狀元,頗有辛棄疾的風骨

此後,張孝祥在官場的道路上,接連升遷,平步青雲。相繼擔任過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領建康留守、荊湖北路安撫使等職務。後來,因爲力主抗金,被免職了兩次。擔任地方官的時候,看着民生疾苦,十分同情。

也許是他的經歷,造就了他憂國憂民的詞風,充分表現了他對戰鬥生活的讚美和北伐立功的願望,抒發了對當時知議政策的不滿。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張孝祥任荊南知府兼任湖北路安撫使的時候,和一位名叫馬舉先的人一起登上荊州城樓,觀看防禦工事,有感而發寫下了下面這首詞:

《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裏繡旗紅。澹煙衰草有無中。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

這首詞整體以濃襯淡,以壯麗襯悲涼,描繪了一幅要塞郊野,遼闊無垠的深遠面。

先是通過“霜日明霄”“水蘸空”形象地再現了秋日水天相接的壯麗景色。其次,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給人的聽覺與視覺上帶來了強烈的衝擊感,留下了極爲深切的印象。

詞人登上城樓,極目觀望眼前景色,內心思緒也是一片茫然。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爲深遠。

蘇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此情此景,詞人思緒翩翩,不由得想到了淪陷的中原。北望中原,產生了無限感慨,想要借酒消遣,但是喝盡了酒依然是悲傷的,可謂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於是不禁向風揮淚。

張孝祥:宋高宗欽點的狀元,頗有辛棄疾的風骨 第2張

張孝祥的這首詞呈現了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傳達出詞人懷念中原故土,壯志難酬的悲憤。全詞僅僅四十二個字,就把詞人對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和對金兵佔領中原故土的憤激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詞風自然影響到了後來的辛棄疾等立志於恢復中原的仁人志士。

張孝祥門人謝堯仁在《於湖居士文集序》中說:“自渡江以來,將近百年,唯先生文章翰墨,爲當代獨步。”

張孝祥不僅僅是一個慷慨激昂的愛國志士,他的書法在南宋一代還很出名,高宗說他“詞翰俱美”、“必將名世”,宋孝宗在張孝祥去世後見到他的遺墨也“心實敬之”。

愛國大詩人陸游稱“紫薇張舍人書帖爲當時所貴重, 錦囊玉軸, 無家無之。”楊萬里稱“張安國書甚真而放,然學之者未嘗見公之足於戶下者也。”

由此可見,在當時張孝祥的書法有多麼受歡迎。他的書法,既是遒勁有力的,也有清朗雋秀的面貌。平日裏,他除了揣摩前人墨跡,勤奮苦練之外,也向當時的書法名家劉岑虛心求教,提高草書水平。

只是,張孝祥的書跡傳世甚少,今天尚能看到的只有六副作品:《靜安府帖》《臨存帖》《關轍帖》《涇川帖》《柴溝帖》跋《黃庭堅書伏波神祠詩卷》。

張孝祥的愛國詞作在字裏行間無一不表達了他對故國的哀思長懷,對北伐中原的謳歌頌揚和對萎靡國事的感憤悲慨。

張孝祥與張元幹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璧”。張孝祥詞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是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國的詞史上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