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多次招攬諸葛亮,爲何諸葛亮沒有同意呢?

本文已影響1.48W人 

翻看整部三國史我們會發現曹魏的綜合實力遠在吳國蜀國之上,假如吳國蜀國沒有抱團的話將很快被曹魏殲滅。諸葛亮看出了這一點,孫權也看出了這一點,這也直接從赤壁之戰時直接促成建立了劉孫聯盟。而孫權本身也是個愛才之人,他非常喜歡諸葛亮的才能,多次招攬諸葛亮,甚至許諾給諸葛亮都督這一職位。而諸葛亮早已經和蜀漢綁在了一起,任憑孫權怎麼招攬都不爲所動。無奈的孫權只能提及蜀漢的安全隱患,希望諸葛亮能重視,但諸葛亮不缺不以爲然。

孫權提及的蜀漢隱患就是蜀漢內部的人際關係以及官職任命,在孫權看來劉備依靠的是荊州派系起家,這個派系的人有諸葛亮、龐統、馬良、蔣琬等等出身於荊州的官員,他們在赤壁之戰前加入劉備集團,爲劉備鞏固荊州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劉備藉着幫劉璋攻打漢中張魯的機會反戈劉璋,儘管最後成功拿下益州,但他們對於益州來說是個外來戶,並不能得到益州上下的民心。

吳國多次招攬諸葛亮,爲何諸葛亮沒有同意呢?

而劉備在世時候的做法依舊是以荊州派爲主,沒有啓用益州派來平衡蜀漢內部的勢力。這麼一看假如荊州派能夠一直掌控大局而且持續人才濟濟的話,對蜀漢朝廷來說的確是好事, 因爲下達的政令都能得到徹底執行。但壞就壞在後來蜀漢失去了荊州這大片地區,這就意味着荊州派失去了根基,他們從強勢變成了弱勢。而這時候蜀漢朝堂還是由荊州派這邊的人掌控,益州本土派自然不會甘心,嚴重的話甚至會爆發內亂。

吳國多次招攬諸葛亮,爲何諸葛亮沒有同意呢? 第2張

諸葛亮當然知道蜀漢朝堂的派系鬥爭,但在諸葛亮看來這無關緊要麼,畢竟哪個派系掌權都一樣,而且荊州派掌權這麼長時間了,不論是政務熟練度還是能力上來說都優於益州本土士族。他本人要做的就是對外發動戰爭,把這些矛盾轉移到外面,當獲取了戰果之後就可以對其進行平分,到時候不論是荊州派還是益州派都會獲得極大的利益,自然可以繼續和諧共處。

諸葛亮這個想法的確很好,而且他實施的同樣很好,在他的領導下荊州派和益州派一直沒有明面上的矛盾,兩邊也沒有干擾北伐大業。但諸葛亮死後這種情況就變了,首先是益州派的代表楊儀表示要繼承這份權力,而且得到了大量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但作爲蜀漢的沙場老將同時也是北方軍團的主官魏延,他認爲自己是先帝劉備的愛將,而且也爲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論是看輩分、威望、能力自己都應該繼承這份權力,雙方的矛盾開始顯露。

原本楊儀的計劃是雙方會朝堂上請求後主劉禪定奪,畢竟他是皇帝,由他來安排都能服衆。但魏延認爲現在處於戰時不能按照慣例來執行,戰時應該有戰時的標準,我先掌控權力擊退曹魏之後在定奪。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甚至要拔刀相向,在最緊要的關頭大將馬岱突然站出來砍下魏延頭顱,隨後帶着魏延的部隊班師回朝,這下才解決了蜀漢的安危。

假如當時任憑魏延和楊儀兩軍相互攻伐的話,他們這兩支軍隊都是蜀漢的主力,肯定要進行一場血戰。而結果不論誰輸誰贏,對蜀漢來說都是滅頂之災。畢竟當時的蜀漢人口不過百萬,全國軍隊也僅有不到10萬人,各項軍需物資都緊缺,而曹魏國力強勢魏軍就在漢中虎視眈眈,萬一司馬懿揮師入蜀,屆時蜀漢可能被滅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