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允貞上奏指出制科的弊端,爲何自己反而遭貶呢?

本文已影響2.78W人 

在封建時代,一個當官的蔭庇自己的子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明史·魏允貞傳》載,魏允貞向皇帝上奏了四件事,其中一事即張居正以權謀私,讓自己的三個兒子“連登制科,流弊迄今未已”。制科,是國家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選拔各種特殊人才。張居正從這裏找到了空子,來了個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個頭一開,馬上上行下效,輔臣呂調陽、張四維、申時行的兒子都相繼得舉。這幾個能量不小的爹,把原本的擇才錄用變成了自家的近水樓臺,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唯獨魏允貞不憚安危,上疏直言,並諫言:“老爹還在臺上,兒子不準參加廷試。”

魏允貞上奏指出制科的弊端,爲何自己反而遭貶呢?

魏允貞的上疏,恰如捅了馬蜂窩。其時張四維的兩個兒子正準備廷對,張四維大怒道:“臣待罪政府,無所不當聞。今因前人行私,而欲臣不預聞吏、兵二部事,非制也。”他覺得張居正行私了,而他是乾淨的,於是“爲子白誣,且乞骸骨”,假裝要撂挑子。同樣坐不住的申時行,也上疏辯駁。重臣紛紛發脾氣,萬曆皇帝害怕了,將魏允貞責怪一通,貶爲許州判官。戶部員外郎李三才因爲替魏允貞辯護,被降職外調。魏允貞雖遭貶謫,但他位居輔臣時,“其子無復登第者”,也算是貶得其所。

就因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在人們的心中,這類事早已成爲共識,一些人還不遺餘力地去維護這種所謂的正常現象。

元雜劇《壽亭侯怒斬關平》,講的是關羽之子關平奉命收捕賊將得勝而歸的路上,所騎之馬不慎踏死老農王榮的獨子,王榮到元帥府告狀的故事。王季烈評此劇雲:“事無所本,曲文率直,無俊語。當是伶工筆墨。”正因爲是伶工筆墨,我們從這起尋常的“交通事故”中,不難看到法律與“拼爹”的較量。

王榮來告狀,官人起初尚給老人還禮,搞得令史大惑不解。官人訓斥令史說:“告狀的都是咱的衣食父母。”等到聽說告的是關平,令史先嚇了一跳:“這個頹老子,你別告一個,我也好替你整理也;你告着關平,誰敢拿他去?”官人更是退避三舍:“不要說踏死的是你的兒子,就是踏死的是我的老子,我也不敢把他怎麼樣啊!”而關平對自己肇事卻毫不在意,非但不承認是自己的錯,還把責任全推到了馬身上。好在劇目從褒揚關羽出發,使之沒有徇私枉法。

但也有個別另類的。《玉光劍氣集》載,王陽明平寧王宸濠凱旋,其父王華很高興,對王陽明說,你不如我啊。王陽明坦然承認,因爲自己沒有做過狀元,而王華則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但王華並不是這個意思,他的意思是:你是我的兒子,在這一點上你不如我。所以,一定要拼爹的話,王華這種拼法才值得推崇。

魏允貞上奏指出制科的弊端,爲何自己反而遭貶呢? 第2張

在任何時代,在社會公平面前,如果凡事都能夠靠拼爹取勝,那麼無疑違反了公平原則。“吾疾貧富不均,今爲汝均之”,北宋青城縣民王小波憑一句口號就可以聚徒爲寇,殺眉州彭山縣令。而倘若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導致貧富不均,王小波的話絕不會有那麼大的煽動性。正如當下事業單位招考中頻頻出現的“蘿蔔招聘”,如若不是碰到了各種各樣的“爹”,踩着了公平那根底線,也不會引發羣議洶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