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爲什麼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本文已影響2.32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明朝的歷史是由清朝編修的,而清朝的歷史是由滿清遺老編纂而成。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待事物的處理方式也不會相同。我們瞭解的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當權者的主觀思想必然影響文獻記載的真實度。所以對於明清歷史的真實性,我們並不能完全從正史中得出。但是西方學者對中國的歷史看待角度並不相同,他們不用關照當權者思想,僅是將自己眼見的歷史描繪出來即可。不受影響即爲客觀,西方人眼中的明清是什麼樣的呢?

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爲什麼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在我們的歷史中,明朝皇帝各個昏庸無能,縱情慾海。有的愛吃,有的愛鬥蛐蛐,也有的愛木匠活。國家經濟全然不顧弄得國庫空虛,軍事疲憊。不懂得體恤百姓,苛稅繁重,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此王朝能延續近300年?爲什麼我們深信不疑的歷史在西方人眼中卻變了模樣?

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爲什麼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第2張

意大利利瑪竇,1582年來中國傳教,在遊歷各地之後,定居於政治中心北京。在他的眼中,大明朝物產極豐,人們衣食華麗且人口素質極高。在他的眼中,每個百姓臉上都洋溢着笑臉,這裏除了天主教什麼都有,這裏就是西方人眼中的理想國。在西班牙門多薩的眼中,大明朝物產豐盈,每個百姓都能吃到大米。大明朝沒有乞丐,每個城市都有惠民藥局和養濟院,這絕對是世界上最早的醫療保險和慈善機構。

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爲什麼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第3張

西方具備規模的使團再次來到中國時,中國早已改朝換代,此時是由清朝統治一百多年後的中國。1793年,乾隆盛世之下,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從北京貫穿整個中國南下抵達廣州回國。全程歷時近1年,師團人員一百八十人,全程中國官員陪同。在英國人的記憶之中“目之所及的無非是貧困與落後”和“叫花子一樣的軍隊”。在專制統治之下“官兵帶回的領路人是我生平所未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此時的中國顯然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我們所知的康乾盛世不過是表面上的文章。

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爲什麼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第4張

利瑪竇等人描述的理想國是客觀存在的,明朝確實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且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朝代。但是,英國使團描述的中國也並不抹黑。滿清入關以後,大肆屠殺漢人以立威信,當政後愚民政策被看作最有力的政治武器。法國學者佩雷菲斯認爲清朝時期的中國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 清朝大興文字獄,對於先進的思想全部抹殺,社會僵硬腐朽,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中華文明的倒退。

西方人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爲什麼跟我們的認知不一樣? 第5張

一定程度上我們必須承認,中國近代史落後捱打的現實就是由清朝引發的。在當時,清朝作爲外來者,並沒有認識到同一個中國的概念,面對明朝留下的家業,他想到的僅僅是維持,從未想過做大做強。歷史發生過就不可改變,刻意美化歷史也不可取,以史爲鏡可以明得失,而我們今天,想要了解中國歷史卻要借鑑國外文獻,這不得不稱得上悲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