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登上名山各寫下千年經典的詩詞

本文已影響1.2W人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王安石和蘇軾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北宋文壇,有兩個現象級人物——王安石和蘇軾。一個是文壇領袖,朝中肱骨;一個是文壇骨幹,詞壇一哥,卻因政見不合鬥了半輩子。

蘇軾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登上名山各寫下千年經典的詩詞

爲了變法,王安石沒少在神宗面前說蘇軾壞話,蘇軾也不甘示弱據理力爭,這場爭鬥以蘇軾的失敗告終。但能寫出“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王文公和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東坡居士之間的種種爭鬥,不過是君子之爭。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押入獄,危在旦夕時,是王安石千里外的一封書信,保住了他的命;當王安石被罷相歸隱時,蘇軾千里迢迢趕去探望。或許他們不是一個陣營,但他們的君子之交卻讓人感動。

或許是因爲兩位亦敵亦友的關係,他們的詩文一直被後世不斷比較。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蘇軾和王安石的兩首詩,是二人先後登上名山時所作的千年經典,高下立判。

1. 先來看王安石的千古名篇:

《登飛來峯》北宋.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蘇軾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登上名山各寫下千年經典的詩詞 第2張

寫這首詩時,王安石30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他路過浙江登上了飛來峯,寫下此詩。詩的前兩句寫景,首句點明自己的立足點是在千尋塔上,在塔上的詩人看見旭日初昇之景。這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全然不着力,但卻平淡中見奇絕。詩人立於山之巔,塔之頂,正常是聽不到雞鳴的,但看到太陽東昇,心中便有着“雄雞一叫天下白”的豪情。

三、四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在寫景後詩人直抒胸臆。世人都說浮雲蔽日,在詩人看來那不過是因爲他們站得不夠高,一個“不畏”道出了少年王安石的雄心壯志。而最後一句“自緣身在最高層”則充滿着哲思,這是不畏的原因所在。詩人將因果關係互換,使得語言更加奇俊,有逼人的氣勢。

2.再來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看山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47歲的蘇軾登上廬山時所作,也是千年來寫廬山的經典,既是一首寫景詩,也同樣充滿着哲思。首句以不同的角度觀山,廬山橫看、側看、遠看、近看呈現出不同的風光,這本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卻引起了詩人的奇思妙想。後兩句詩人在思索後,拋出了前兩句疑惑的答案: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和王安石鬥了大半輩子,登上名山各寫下千年經典的詩詞 第3張

全詩充滿着理性的思考,卻一點不顯生硬,這是因爲詩人將這份哲思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中。他用深入淺出、洗盡鉛華的語句,將一個看似複雜的道理向世人娓娓道來,這是蘇軾纔有的筆力。

不得不說,王安石和蘇軾其實是心有靈犀的。這兩首詩不論是從寓理於景的寫作方式,還是俊朗的語句,都有幾分相似。但個人覺得王安石的意境與蘇軾的《題西林壁》相比,還是稍遜一籌,大家覺得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