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怎樣描寫陸遜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本文已影響2.26W人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人,漢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之後,開賓館召納四方賓客,他來到孫權身邊作輔臣。起初,因年輕少小不大引人注意,當“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郎指揮赤壁大戰時,只被派作第五梯隊,是個無足輕重的戰將。但瞭解他的人,都認爲這位青年將軍雖然知名度不高,卻絕非等閒之輩。呂蒙說他“意思深長,未有遠名”;闞澤認爲他“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甚至劉備的謀士馬良也稱讚他“年幼多才,深有謀略”。的確,陸遜不是一個躍馬橫刀的猛將,而是一個熟諳韜略的奇才。他少年英俊風流儒雅像周公瑾;“身長八尺,面如美玉”,指揮若定,料敵如神,又有幾分像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怎樣描寫陸遜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陸遜在軍事上嶄露頭角是荊州之戰。當身爲都督的呂蒙接受了奪取荊州的任務之後,見關羽沿江設有報警的烽火臺後,竟一籌莫展,託病不出。陸遜出場獻計,先讓威望較高的呂蒙裝病辭職,由他出任右都督。上任後又裝出謙恭無能的樣子,頻頻給目空一切的關羽寫信送禮,“卑辭讚美關公,以驕其心”,使關羽從心理上解除戒備。而後,呂蒙再出其不意地白衣渡江,奇襲荊州,打了個漂亮仗。荊州之戰的直接結果是關羽殞命,這個戰役的總導演不是已經威重名顯的呂蒙,而是初出茅廬的陸遜。

三國演義中怎樣描寫陸遜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第2張

正如赤壁之戰之於周瑜一樣,彝陵之戰是對陸遜形象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刻劃。一般說,《三國演義》的作者對處於蜀魏之間的孫吳集團成員的描寫也是服從於“擁劉反曹”的需要的,當孫吳抗魏時用褒筆,攻蜀時則用貶筆。但對“彝陵之戰”中孫吳集團最高統帥陸遜的描寫卻是一個例外,不但讓他居於主體形象的位置,而且用濃墨重筆把這個形象刻劃得光彩照人。作品先爲他的走馬上任作精心鋪墊:劉備率七十幾萬大軍壓境,孫權被迫向曹丕納表稱臣,以求曹魏出兵接應未成; 派出韓當、周泰等能征慣戰的將領抵抗,又節節敗退; 向劉備表示願縛還其仇人,交還荊州及孫夫人,亦遭拒絕。就在這進退維谷、千鈞一髮之際讓陸遜臨危授命,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就給陸遜的出色表演展示了深廣的背景,提供了壯闊的舞臺。然而,讓這位人微言輕的書生指揮這場戰役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首先要頂住東吳內部文臣武將們的輕蔑與嘲笑,進而降服他們,以保證令行禁止。在闞澤力薦之始,張昭、顧雍、步騭這三位朝廷重臣就出來阻攔,投以不信任票。吳主孫權當機立斷拜他爲大都督,他進而要求正式築壇拜將,當衆賜予寶劍印綬,使朝中無人再敢發難。上任來到猇亭前線之後,衆武將視他的戰略防禦爲懦弱,不肯執行,他以軍法責之:“如違令者皆斬!”這才使得衆將“憤憤而退”。然而,要使文臣武將們徹底折服,還要在戰場上顯示自己的軍事才能。面對劉備的“驕兵”“憤兵”,他再施“驕兵之計”,先堅守不戰,以表示自己的“無能”,無論劉備如何誘敵也無濟於事。然後派一員末將與劉備交鋒以探虛實,使劉備更爲驕傲輕敵。而後乘其不備火燒連營七百里,取得了輝煌勝利,導致劉備“白帝託孤”。縱觀戰役的全過程,一位胸有成竹,老謀深算的戰略家的形象躍然紙上。在這裏,劉備的輕視也好,東吳文臣武將的嘲笑也好,都恰恰反襯了這位少年統帥的大智大勇。陸遜在東吳的地位是在這次烈火濃煙的大戰中確立的,陸遜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在這場金戈鐵馬的廝殺中凸現的。此後的陸遜成了東吳的擎天柱,擔負鎮守荊州重任。石亭之戰時,孫權封他爲“輔國大將軍,平北都元帥,統羽林大軍,攝行王事。並授以白旄黃鉞,文武百官,皆聽約束,總帥江南八十一州並荊湖之衆七十多萬”,位極人臣。

作爲一名優秀的軍事統帥,陸遜不僅深通兵法,能在指揮具體戰役時穩操勝券,而且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在三極爭逐中他基本採取了聯蜀防魏的戰略方針。彝陵之戰後乘勝追擊時能夠適可而止,免得曹魏乘虛而入,此後吳蜀之間基本上處於長期休戰狀態。但他也像其他東吳的君臣一樣,缺乏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既沒有諸葛亮、姜維北伐中原的抱負,也缺少司馬懿橫行天下的雄心,所以始終不能和蜀軍進一步配合形成二打一的局面,最後被司馬氏各個擊破,坐守待斃,這在陸遜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