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大捷是誰指揮的?揭露宿北戰役的意義及影響

本文已影響1.37W人 

一九四六年十月五日,國民黨軍向魯南解放區發起進攻。山東野戰軍節節阻擊,先後放棄了棗莊、嶧縣等地。

國民黨軍距離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只有百公里了,危機令陳毅不得不將山東野戰軍第八師調至戰場。何以祥的八師負責阻擊國民黨整編七十七師,八師包圍了這個師分散在幾個村莊裏的兩個團。可是,即使一個團負責包圍一個村子,八師在兵力火力上依舊不佔優勢,整編二十六師的坦克又來了,三十二輛坦克形成集團衝鋒。一縱三旅奉命阻擊,共產黨官兵沒有打坦克的經驗,只有用肉體在平坦的阻擊陣地上與敵人的鐵甲展開殘酷的搏殺。

陳毅一根接一根地吸菸直至深夜,最後他說:“只好不打這一仗了!”

戰鬥結束後,國民黨軍整編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到戰場視察,他看見了令他“目擊心傷,慘不忍睹”的情形:“在嶧縣東二十餘里的圈溝鎮沿着鐵道線附近,新四軍葉飛將軍所部傷亡千餘人,死者斷臂殘腿,屍體累累。”馬勵武下令“儘快掩埋”。

這時候,華中戰場作戰雙方的態勢是:

國民黨軍已形成膠濟線、魯南、蘇中和蘇北四個攻擊方向,其中以蘇北和魯南爲攻擊重點。

而陳毅部和粟裕部在國民黨軍的強勢推進下,逐漸由解放區的邊緣地帶向中心壓縮。

戰場已經移到了共產黨解放區縱深地帶。

宿北大捷是誰指揮的?揭露宿北戰役的意義及影響

嚴峻的軍事壓力使陳毅和粟裕感到,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必須由配合作戰改爲協同作戰乃至聯合作戰,只有集中兵力首先爭取一個方向或是一個戰區的重大勝利,才能迅速改變戰局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陳毅致電延安並華中局:“同意華中分局二十日夜建議,山野、華野集中由淮海區向西行動的辦法,並主張兩個野指合成一個。”

經過反覆商榷,陳毅、粟裕取得一致意見:緩去魯南,首戰淮北。

一九四六年冬,在江蘇的北部,即將打響的就是宿北戰役。這是兩個野戰軍會合後的第一戰,作爲戰役的指揮者粟裕重任在肩。

隱蔽待機的那兩天氣氛沉悶,粟裕在指揮部裏整日盯着地圖。此時,粟裕心裏有兩個作戰方案:一是攻擊來敵的左翼,將向新安鎮進攻之敵殲滅於五花頂地區,然後再攻擊向沭陽進攻之敵;二是如果敵人左翼進展緩慢,就攻擊敵人的右翼,集中兵力殲敵於宿遷以東地區。

粟裕苦苦地思索:右翼的整編十一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裝備精良,附屬有炮兵團,師長鬍璉畢業於黃埔,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兵多將悍,與其作戰必是一場苦戰。況且,該師剛從魯西南調到蘇北,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必會十分謹慎。相比之下,左翼的整編六十九師冒進的可能性極大。

整編六十九師新任師長戴之奇是蔣介石的堅定崇拜者,是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後在江西青年幹部訓練班培養的心腹。在國民黨軍內部,多數人對戴之奇不屑一顧,認爲不過是蔣家父子的一個死黨而已。但是,戴之奇畢業於黃埔,參加過北伐,又再次畢業於陸軍大學,抗戰中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平時談起戰略戰術也是滔滔不絕。在向共產黨解放區進攻的各路國民黨軍中,他的整編六十九師一直是急先鋒。粟裕想定的作戰方案是:正面阻擊整編十一師,把整編六十九師分割出來,集中優勢兵力兩翼夾擊將其殲滅。

十二月十四日,整編十一師和整編六十九師繼續分路推進。華野第九縱隊以少數兵力頑強阻擊火力強大的十一師,同時把整編六十九師放進了預定戰場。黃昏,整編六十九師師部和二六七團進入人和圩,其他各旅緊隨其後,他們與受到猛烈阻擊的整編十一師之間已經出現了間隔。

十五日,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各部隊到達合圍地點。同一天,整編十一師師長鬍璉以宿新兵團前線指揮官的名義召集作戰會議。會上,胡璉指責整編六十九師輕舉冒進,戴之奇指責整編十一師進展緩慢。就在兩個人爭執不下的時候,突然接到了整編六十九師遭受圍攻的消息,緊接着傳來十一師師部附近出現共軍的報告,胡璉和戴之奇都感到非常吃驚。

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攻擊開始了。在合圍整編六十九師的合圍圈上,要點是負責穿插分割的一縱和負責攻佔戰場制高點峯山的八師。

峯山是一個海拔只有八百多米的小山包,但卻是整編六十九師防禦的支撐點,一旦丟失整編六十九師將四面無依。戴之奇命令預備三旅七團死守,七團在一天之內把山包上的樹全部砍光,以掃清一切射擊障礙,然後緊急修築起壕溝,佈置了密集的火力配備。八師趕到戰場後,集中起五倍於敵的兵力從兩面攻擊峯山。在西南方向的二十三團一營在副教導員張明的率領下連續衝擊三次,敵人猛烈的火力導致部隊出現嚴重傷亡,衝擊路線上遍佈着遺體和傷員。天快亮了,如果拿不下峯山,勢必影響整個戰役進程,而此時原本有四百兵力的一營僅剩下四十多人了。副教導員張明決定最後再衝一次,在炮火和機槍的支援下,四十多名官兵們爬向鹿砦,撕開鐵絲網,冒着敵人的機槍掃射,在壕溝裏搭起人梯向山頂衝去。張明頭部中彈,血流滿面,視野模糊,但依舊衝在最前面。終於,從另一面攻擊的二十四團一營一連衝上來了,連長郭繼勝與張明在峯山頂會合。

宿北大捷是誰指揮的?揭露宿北戰役的意義及影響 第2張

整編六十九師陷入重圍。戴之奇命令不惜一切奪回峯山。預備三旅和六十旅的兩個團,在飛機和炮火的支援下,向峯山發動了一次又一次反攻,八師集中起所有的火力堅守不退。十六日晚,戴之奇請求胡璉救援。至十七日凌晨,胡璉除了哀嘆“戴先生不堪設想了”之外,就是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戴之奇只好向南京求救:“懇求校長派兵或催令胡部相援,拯危局於萬難之時。”蔣介石嚴令胡璉出兵,告訴他如果救不出戴之奇,拿着自己的腦袋來南京。十七日上午,胡璉派出兩個旅發動猛攻,企圖靠近整編六十九師,但遭到一縱三旅七團的頑強阻擊。

胡璉的整編十一師十八旅不顧友鄰擅自撤退,促成了戴之奇的整編六十九師的最後覆滅。

戴之奇聽見槍炮聲逐漸密集起來的時候,知道自己的最後時刻到了。

十八日早晨,蔣介石親自打電話給胡璉,再次嚴令他不惜一切增援整編六十九師。但是,在胡璉的指揮部裏,所有與整編六十九師的聯絡都已中斷,人和圩方向的槍聲也漸漸平息。胡璉放下蔣介石的電話後,判斷整編六十九師已經完了,立即命令部隊就地構築工事轉爲防守。

胡璉的判斷十分正確,華中野戰軍官兵已經衝到了戴之奇指揮所的門口。戴之奇在殘部的簇擁下向村莊的東北角突去,當他終於意識到四面都是喊殺聲時,朝自己的頭上開了一槍。

宿北作戰結束。此戰共殲滅國民黨軍兩萬一千餘人。

戴之奇的胸徽、日記和一把短劍被送到粟裕那裏。

粟裕拿着這把“中正劍”端詳良久。粟裕指示:找副好棺木把戴師長埋了。

雖然宿北戰役規模不大,但粟裕認爲此戰意義重大:首先是促成了華中和山東兩支野戰軍從此合二爲一。粟裕將宿北戰役稱爲“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

在當時依舊嚴峻的軍事形勢下,“轉折”二字還是用得十分奢侈的。

陳毅作詩《宿北大捷》: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 試看峯山下,埋了戴之奇。

宿北戰役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宿北大戰,是我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集中後,遵照毛澤東同志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原則,在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同志的指揮下,在當時江蘇省宿遷縣城以北、沭陽縣以西、新安鎮(現屬新沂市)以南地區,進行的一次進攻戰役。戰役從1946年12月13日打響,至19日結束,歷時7天,共殲國民黨軍三個半旅共7個步兵團和1個工兵團,計21534人,其中敵第六十九師師長戴之奇自斃,副師長饒少偉被活捉。我部隊傷亡8766人 。宿北戰役,開創瞭解放戰爭初期全殲國民黨整編師的範例 ,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華東軍民的勝利信心,對整個華東戰場,乃至全國戰局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1

粉碎了國民黨軍重點進攻蘇北解放區的圖謀

國民黨集團自從發動內戰以來,把進攻蘇北作爲重點方向之一。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曾吹噓:“兩個月內消滅蘇北中共軍”。在僞國大召開時,更叫囂首先攻下蘇北,作爲慶賀僞國大的獻禮,以便爲“國大”代表撐腰打氣 。宿北地區,地處魯、蘇、皖三省交界,扼守兩湖走廊,是連接華東和山東的重要戰略通道,始終是國共兩軍關注的重點。

扭轉不利態勢,逐步由被動轉入主動

1946年初,美國政府不斷擴大“美援”規模。連蔣介石也承認這一點“我們有空軍、有海軍,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種兵”,“匪軍則絕對沒有”,“如果配合得法,運用靈活……就一定能速戰速決,把奸匪消滅” 。蔣介石集團更是以此加大了對我解放區的進攻。華東方面,繼淮南、淮北兩解放區被國民黨軍佔領以後,華中首府兩淮(淮安、淮陰)又失守,國民黨軍對我部隊形成半圓形包圍的態勢,蔣家王朝的五大主力中的兩個——整編第七十四師和第十一師也調至蘇北戰場上來了,我們處於被動狀態 。同時作爲蘇皖解放區後方的山東根據地也受到國民黨軍的多路進攻,彼此應接不暇,處境異常困難。這就給華中和山東兩個解放區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造成了很大壓力,使我軍十分被動,急需一場勝利來扭轉局勢,穩定軍心。正如陳毅司令員在華中軍區軍直幹部會上指出的那樣:“今冬明春我們只有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改變困難局面,扭轉不利態勢,逐步由被動轉入主動,爭取華東戰局的主動權。否則,雖不影響我們最後勝利,然相持局面要長期化了。”就在此時,宿北戰役打響,全殲一個整編師,極大鼓舞了華東野戰軍乃至全國人民的士氣,扭轉了被動的不利局面。宿北戰役的勝利,不僅是“蘇皖解放區超過以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勝利”,更“大大削弱了蘇皖地區蔣軍的進攻力量,使蔣軍士氣更加低沉” ,“給蔣介石的獨裁內戰計劃以極其嚴重的打擊”,“對華東局勢的轉變起積極的作用” ,是華東戰區的一個轉折 ,扭轉了整個華東戰局。

宿北大捷是誰指揮的?揭露宿北戰役的意義及影響 第3張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1946年12月,國民黨軍爲實現其作戰意圖,全面打通山東和華東戰略通道,積極調兵遣將,先後集中優勢兵力分四路向蘇北和魯南進攻。其中一路由整編第十一師(由魯西南調來)、第六十九師等部共6個半旅兵力,組成宿遷兵團,歸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偉指揮,由宿遷向沭陽、新安鎮進攻,企圖佔領宿北地區,割裂我華東和山東解放區。中央軍委和前線指揮員根據敵部署,調整兵力,共投入24個團約10.5萬人,由華野第九縱隊主戰,在宿沭、宿新路有利地域打了一場漂亮的運動戰。全殲敵精銳第六十九師,重創敵第十一師,大獲全勝。宿北戰役的勝利,給國民黨當局當頭一棒,徹底打破了其在華東地區的全面進攻,粉碎了其佔據蘇北的企圖。同時,這也更加重了蔣軍厭戰情緒,士氣日益低落,“哀莫大於心死”,“現在一般官兵對剿匪的自信力異常感到渺茫”,“得混且混”是軍官中普遍存在的“危機” 。可見宿北戰役不僅是軍事上對蔣介石集團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政治野心。

鞏固蘇北根據地,牽制了國民黨軍大部兵力

華東解放區對國民黨統治中心寧滬杭地區構成直接威脅,不將其摧垮,蔣介石日夜不寧 。而宿北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白日夢,一方面確保了華東地區我革命根據地的安全,切斷了國民黨軍南北之間的聯繫,爲我軍重返淮北、立足蘇皖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使淮北、淮海、鹽阜三大解放區東西互相策應,確保了了華東解放區戰略地位,更牽制了國民黨軍大部兵力,爲其他解放區抗擊國民黨軍提供了條件,爲局部轉入戰略反攻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華東、西北野戰軍迎擊國民黨軍的時候,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戰場的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部署,不失時機的相繼轉入了局部戰略性反攻 。

積累了大規模殲滅戰經驗,提高了運動戰能力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主要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爲主,很少進行規模較大的運動戰 。但解放戰爭初期,特別是組建野戰軍以後,在反擊國民黨部隊的全面進攻中,各大野戰軍組織了數次規模較大的運動戰戰役。宿北戰役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它是我軍解放戰爭初期由被動轉爲主動、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的開端 。它爲華中野戰軍由蘇北撤向山東轉好了思想彎子,併爲打大規模殲滅戰積累了經驗 ,提高了運動戰能力,初步完成了我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建立統一指揮體系

實踐證明,建立統一的指揮體系和能夠實施機動作戰的野戰兵團,是實施運動戰的首要條件。根據運動戰的特點,中央軍委要求各戰略區在反擊國民黨部隊進攻時,必須集中各區主力組成正規野戰軍,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集中統一的指揮系統。宿北戰役打響前,主要指揮員通過對以往作戰失利進行了深刻總結,清醒地認識到,過去山東野戰軍一分爲二,一直未能集中兵力,因而在這一段時期內打不好仗 ,一致認爲統一指揮是今後取勝的基本條件 。在此期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也對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作戰方針多次作出指示,主要精神是: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 。而宿北戰役的勝利正好印證了集中統一指揮的重要性。華中和山東兩個野戰軍集中以後,毛主席指示要建立聯合指揮部,並具體明確大政方針由指揮部商議決定,而戰役指揮交由粟裕全權負責,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集中指揮。也正是有了集中的指揮才確保了行動的時效性,確保了意志的統一與貫徹,使各作戰部隊按照任務需要,各司其職,從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靈活運用戰法,殲敵於運動之中

靈活運用戰法,是戰役指揮員指揮藝術的綜合體現。是毛澤東同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殺雞用牛刀”基本戰法在解放戰爭實踐中的巧妙運用。一是穿插分割。面對國民黨軍的多路進攻,戰役寶貴財富是指揮各縱隊採取穿插迂迴,將其分割,然後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將其各個殲滅之。這在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在檢討宿北戰役的教訓時,也有所體現。批評徐州綏署將“全兵力於蘇北、魯南做扇形展開,採取全面攻勢。致各兵團在戰略上形成隔離之狀,在戰術上成突出之弱點。同時,爲事先控制第二線機動兵團,致各兵團遭匪各個圍攻時,竟無法補救,招致重大之損失” 。造成國民黨軍相互隔離,無法補救的重要原因就是我軍的穿插分割。如12月15日黃昏,華野前指以祕密突然的行動對國民黨軍兩個師實行東西夾擊,南北鉗制,逐一加以分割包圍。在合圍敵第六十九師時,阻斷來援敵第十一師之敵後,又進一步對其穿插,把各旅、團分散,而後逐個殲滅。可以這樣說正是成功的穿插分割才使得我軍集中兵力達到了絕對優勢,從而爲殲滅敵人提供了可能。二是攻防結合。宿北戰役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在運動中攻防結合的速決殲滅敵人的戰術。例如在奪取峯山的戰鬥中,我軍一面以部分兵力在正面阻擊、吸引、拖住敵人,同時集中主力從兩翼實行攔腰、斷尾、割頭、截肢的鉗形突擊,迅速奪取制高點峯山,華野九縱75團在來龍庵地區,英勇阻擊了敵人整編第十一師的輪番進攻,予敵以重大殺傷 。經驗表明,在劣勢裝備和缺乏攻堅戰經驗的情況下,殲敵於運動之中,是取得戰役戰鬥勝利的有效條件 。三是“圍三留一”,即當受圍之敵做困獸之鬥時,包圍三面,只留一面,一方面給敵人留條後路,防止敵軍狗急跳牆,減少己方傷亡;另一方面,誘敵突圍,將其殲滅於突圍途中,以擴大戰果。如在人和圩圍殲戰中,我軍山野二縱和華野九縱一部對敵實施包圍時留出南面“缺口”,同時安排二縱四旅負責阻援。在追殲敵四十一旅殘部時,在途中設伏,將其全部殲滅。

宿北大捷是誰指揮的?揭露宿北戰役的意義及影響 第4張

2、

展現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制勝之道

鼓舞了各解放區軍民鬥志

宿北戰役,是山東和華中兩支大軍會師後打的一次大規模殲滅戰,也是解放戰爭期間陳毅、粟裕會合後,將帥一體,統一指揮下打的第一次大仗 。戰役的勝利不僅反映瞭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精神,更堅定了廣大軍民取得最後勝利的信心。

建立支前機構,人民羣衆踊躍支前

毛澤東同志曾明確指出“只有這種人民戰爭,才能戰勝民族敵人。國民黨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爲它拼命地反對人民戰爭” 。宿北戰役亦是如此,戰役先後動員民工、民兵41萬餘人蔘加支前,它以人民軍隊爲骨幹,依靠和組織人民羣衆參加,唱出了一曲“軍民骨肉親、軍民魚水情”的讚歌。爲了加強對宿北戰役支前工作領導,早在1946年11月初,華中局就成立了“華中北線支前司令部”,譚震林副政委任司令,下設山東和蘇北兩個“支前後勤辦事處”,統一調度蘇北地區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線,並將華中後方機關和物資逐漸向山東轉移。宿北戰役一開始,戰場周邊的宿遷、新沂、沭陽、潼陽、平邑、郯城、濱海等縣的廣大人民羣衆,就積極投入支援前線的鬥爭,爲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貢獻力量。僅支援華野九縱的民工就有6000多人,擔架1000多副 。這也充分體現了廣大羣衆參戰支前的高昂情緒。戰役期間他們冒着槍林彈雨,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有的英勇戰鬥,有的運輸給養,他們那英勇頑強可歌可泣的鬥爭精神,在宿北戰役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彰顯瞭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偉大精神

宿北戰役的勝利,是軍事上的勝利,也是精神上的勝利,更是許多黨的優秀幹部、戰士和革命羣衆鮮血、意志與生命的結晶。宿北戰役極大的弘揚了英勇戰鬥精神,報答了黨和人民所寄予的殷切希望,較好的展現瞭解放戰爭初期解放區軍民英勇戰鬥的大無畏精神。像在蔡圩穿插分割戰中,我軍山野二縱四旅十團九連戰鬥到僅剩9人,連長胸部中彈依然堅持指揮;我軍二十三團一營攻擊峯山國民黨軍時,最後只剩下40人,仍堅持戰鬥,勇敢頑強地攻佔了峯山;再像女英雄蔣南屏,戰鬥英雄毛杏表、俞暮耕等一大批革命英烈,不勝枚舉。這種英勇戰鬥的偉大精神,不僅感染了戰場上全體將士的熱情,更激發了廣大解放區軍民的鬥志。這種感染與歷練,不僅爲我們培養、鍛鍊和儲備了一支經驗豐富的戰鬥隊伍,更迸發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在後來的歷次戰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增強了內部團結,促進了部隊之間的信任

事實證明,建立在相互高度信任基礎上的團結統一,固然要靠自覺,更要靠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但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打勝仗的實踐教育 。宿北戰役前,由於種種原因,華東解放區戰事進展不算順利,相當一部分同志對丟失了一部分根據地,感到不解,特別是對把新四軍司令部駐地淮陰放棄,缺乏精神準備,對戰爭前途產生懷疑情緒 ,繼而兄弟部隊之間開始相互不信任。宿北戰役僅僅三天的激戰,就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三個半旅。從而揭穿了國民黨優勢的虛弱本質,他給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宿北戰役是兩大野戰軍會師後的初次協同作戰。最終大獲全勝,這就極大鼓舞了士氣,促進了團結,使得兄弟部隊之間產生了彼此的信任;使兩隻野戰軍合併後新的領導機構和所屬部隊產生了上下之間的彼此信任 ;也基本達成了不計一城一池的得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