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本文已影響2.8W人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乾隆十年,乾隆皇帝自上位以來,第一次決定用兵,而對手僅是川藏地區彈丸之地——瞻對。但是令乾隆皇帝始料不及的是,一場小戰役竟最終演變爲大戰爭,不但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而迫不得已草草收場,而且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更是揮起屠刀,正法多位達官顯貴。

這場戰爭就是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戰”。

那麼戰場戰爭之始末究竟如何?其得失成敗又如何?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上圖_ 清朝時期四川地圖

事情還是從文章伊始的“彈丸之地”瞻對地區說起,這一地區地處川藏通往之要道,而且山川險要,地形複雜,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地區長期居住都是藏民,由於文明程度較低,且民風彪悍,所以這一地區經常出現土司頭目之間局部戰爭。除了內部戰爭頻發,這一地區人民還“兼職”山匪,對川藏過路之人進行搶掠,甚至官軍亦不放過,氣焰之囂張可見一斑。

然而,對於川藏地區向來主張“以夷制夷”之政策的清政府來說,當下的情況並不需要對這一地區用兵,至少也是不急於用兵。但是,川陝總督慶復和四川巡撫紀山,對瞻對地區風土人情缺乏瞭解,做出了輕敵的錯誤判斷。而錯誤情報更令乾隆皇帝做出了“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的錯誤判斷。儘管乾隆皇帝在出兵之前,特地囑咐慶復與紀山用兵必須謹慎,然而,過度自信的慶復早已將皇帝之叮囑,拋之九霄雲外。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2張

上圖_ 慶復(?—1749年),佟佳氏,字瑞園,滿州鑲黃旗人

結果,到了實際戰場才恍然大悟,瞻對此地叢山峻嶺易守難攻,清軍遇到前所未有之困難,主要有二:

1. 清軍沒有山地作戰之經驗,戰鬥力大大削弱;

2. 崇山峻嶺,糧草補給運輸困難,缺少後勤保障。

無奈之下,慶復再次請兵增至兩萬兵力,仗打了八個月,耗費國帑百餘萬,結果亦是毫無勝算。怯懦之下的慶復竟然謊報軍情,與敵首班滾竟然達成私下協定,以自導自演一場大火,聲稱班滾已經燒死而冒功領賞。乾隆皇帝雖對慶復之戰報有所懷疑,但是沒有證據,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也想盡早罷兵,也就姑且相信了慶復。

雖然,戰役是告一段落,但是清軍的“無能”令川藏地區土司頭目等人極爲藐視,這也就爲後來的金川之戰埋下了伏筆。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3張

上圖_ 大小金川之役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4張

上圖_ 大小金川之役

金川之地乃是一分爲二,即“大小金川”,大小金川地理位置與瞻對比鄰,因爲流經這兩地的河流中有金礦,因而得名“金川”,“大小”僅兩地區分,並無強弱從屬之分。因爲與瞻對比鄰,所以這兩地居民都是藏民,而瞻對戰役清軍平庸之表現,金川之地的土司頭目也都一清二楚。其中,大金川土司莎羅奔(非人名,乃管家喇嘛之稱號)比較強勢且不安定。他先以侄女阿扣嫁給小金川土司澤旺,以美人計控制澤旺,而澤旺本人又懦弱無能,阿扣再使連環計,勾引澤旺之弟良爾吉,最終莎羅奔通過一些列計策基本控制了小金川之地,實力大增。

本來藏民之地土司之間火併之事常發,大清中央政府並非事事過問。然而,這次大小金川內部矛盾剛好發生在瞻對之役不久,乾隆皇帝敏銳察覺此事並非“內部鬥爭”這般簡單,於是特地髮長諭警告莎羅奔適可而止,放棄對小金川之地的控制,但並沒有真正要動武之意圖。不料,莎羅奔此時正值囂張跋扈之際,在加之之前清軍之無能表現,莎羅奔壓根兒沒理會天朝上國之警告,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是變本加厲。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5張

上圖_ 清朝版圖

在莎羅奔先後又侵吞其他川藏土司領土逼近內地大門之時,四川巡撫紀山坐不住了,他一面彙報乾隆皇帝和上司慶復,一面準備兵丁鎮壓莎羅奔。在得到允許後,紀山出兵八百與莎羅奔之兵展開小規模戰役,沒想到清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歸。乾隆皇帝是一個很要面子的皇帝,這場小規模接戰清軍初嘗敗績,讓乾隆皇帝覺得天朝上國顏面掃地,憤怒之下的乾隆皇帝決定金川地區蠻橫土司莎羅奔動用武力,第一次金川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乾隆皇帝爲此調兵譴將,特地將只會吹牛而毫無濟世之才的慶復調回中央,以雲貴總督張廣泗取而代之。張廣泗乃雍正朝跟隨鄂爾泰,在雲貴地區取得改土歸流的頭號功臣。乾隆皇帝正是希望憑藉張廣泗改土歸流之經驗,一舉拿下金川之戰。

平心而論,張廣泗確實“有兩把刷子”,一上任就改變了慶復和紀山二人毫無戰略戰術的作戰方針。張廣泗在積極備戰之同時,還不忘想方設法瓦解金川內部之團結,正是因爲張廣泗方法相對更有效,一度收復小金川大部分地區,並且取得小金川頭目良爾吉的暗中支持,當然了這良爾吉並未脫離莎羅奔,說白了良爾吉就是個雙面間諜,相信張廣泗對此不會毫無察覺,只是利弊取捨,暫且與良爾吉保持聯繫。只是讓張廣泗沒想到的是,他與良爾吉這段相互利用的關係,最後竟成爲自己的一大罪狀,當然這是後話。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6張

上圖_ 張廣泗(?—1748年)

然而當戰事進入大金川腹地之時,清軍再次受到負隅頑抗。清軍面對依險而建的碉樓無計可施,張廣泗幾次的排兵佈陣,分路襲擊都毫無戰果,甚至大敗而歸。面對這樣的窘境,乾隆皇帝不肯就此罷兵,他特地派遣自己最爲倚重的得力干將,首輔軍機大臣訥親前往四川督戰。可問題是訥親雖爲滿洲將門之後,但他本人並未親歷戰爭,根本不懂軍事。而訥親本人更是對這次苦差極爲苦惱,但無奈聖命難違只能硬着頭皮硬上了。

說來訥親也是倒黴,在他來到四川沒幾天就趕上清軍攻碉失敗,這筆敗績日後也成了訥親一大罪狀。戰事不利讓訥親與張廣泗意見出現分歧,進而發展爲矛盾,前線毫無進展,後方將帥不和,此時金川之戰之窘境可想而知。

最後,訥、張二人的“不作爲”激怒了乾隆皇帝,一道諭旨,將訥親和張廣泗解職,張廣泗羈押回京,乾隆皇帝親自審訊,張廣泗拒不認貽誤戰機之罪,也算是硬骨頭,但最後還是被乾隆皇帝處斬。至於訥親連回京辯白的機會都沒有,在半路就被乾隆皇帝下令自裁,而更爲殘忍的是,訥親自裁所用之物,正是其父祖留下的寶刀“遏必隆刀”,可憐訥親半生輝煌卻在金川之戰栽了跟頭。至於毫無寸功且謊報軍情的慶復更是難逃一死,亦被乾隆皇帝勒令自盡。乾隆皇帝因爲第一次金川之戰,“一口氣”處死了三位大員,其中訥親和慶復更是一等公爵。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7張

上圖_ 訥親( ..-1749) 清朝大臣,姓鈕祜祿

接替訥親的是乾隆皇帝的親小舅子傅恆,傅恆乃乾隆皇帝結髮之妻孝賢皇后富察氏之親弟,此時孝賢皇后剛剛去世,乾隆皇帝因爲思妻之痛,對富察一家額外優渥。傅恆爲人謙謹,兢兢業業,這是他的優點,但是能力着實平平。傅恆臨危受命以日行二百里之速度來到四川,態度上就比訥親積極百倍。

入川之後,制定了一個繞過碉樓的書面戰術(根本沒有可行性)彙報上去。就在大夥等着看傅恆如何“繞行”之時,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也被戰爭拖累到扛不住了,因此主動降低姿態而求和。乾隆皇帝早有罷兵之意,苦於沒有能下得了來臺的“臺階”,這下子莎羅奔終於將這望眼欲穿的“臺階”送上門來,乾隆皇帝趕緊藉此良機鳴金收兵,第一次金川之戰就此告一段落。傅恆也因此成爲了頭號功臣,富察氏成爲了乾隆朝最爲顯赫之外戚家族。

“金川之戰”的成敗究竟如何?爲何乾隆爲此震怒? 第8張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作爲一名歷史局外人來回看歷史,我認爲事情還要功過分開看。第一次金川之戰結束了之後,乾隆皇帝積極對這場戰爭做了總結,並且誠懇地總結了自己與朝廷的錯誤。

更主要的是乾隆皇帝,通過這場戰爭發現了朝政之腐敗與軍事之頹廢,乾隆皇帝積極調整,迅速收起之前相對寬容的執政之風,同時建立精銳營以提高清軍作戰能力,更是積極研究攻碉戰術,這些都爲之後的“平定西北戰爭”和“第二次金川之戰”打下了夯實之基礎,這些都是乾隆皇帝作爲一位政治家所做出的值得肯定之舉措。看來雄才大略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和一蹴而就,歷練與磨難乃是必不可少之過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