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提煉水銀的?為何秦始皇地宮有很多呢?

本文已影響9.92K人 

秦始皇地宮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其神祕的存在,哪怕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無法窺其全貌。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裏面建造的極其宏偉,就是一個縮小的外部花花世界,在裏面,模擬外界江河湖海的形態,用水銀灌注。

古人是如何提煉水銀的?為何秦始皇地宮有很多呢?

雖然《史記》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司馬遷也是一名了不起的史學家,但是看過《史記》的人大體會了解,司馬遷更是一個文學家,他記載歷史十分生動飽滿,人物對話彷彿他就在場一般,而有很多記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有些接近於神話故事,有些主觀情緒濃重。關於地宮水銀的描述,可能就有些過於誇張了。

古人是如何提煉水銀的?為何秦始皇地宮有很多呢? 第2張

首先説一下秦始皇陵,整個陵園佔面積56.25平方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北京西城區也不過50多點平方公里。當然,整個陵區面積不算,單單看地宮面積,也就是可能安葬秦始皇靈柩和他縮小版的外部世界的地方,根據最新的勘探結果顯示是四萬多平方米,這個大小似乎不足為奇,但是如果在裏面營造出一個江河湖海,這得佔多大面積呢?考慮到秦國發源地是在內陸,在他的概念裏海洋也許不會太大,不過秦始皇畢竟東巡過,也是見識過大海的,總歸對大海會有概念。《史記》裏説裏面水銀如江河大海,那這個體量絕對小不了,就算水域面積只佔十分之一,而這十分之一面積佈滿水銀,那也十分嚇人了。

為何這麼説呢,可以先來了解一下水銀的特性。水銀就是汞,是一種密度很大的液體貴金屬。為何説它貴是貴金屬呢,因為水銀在地球上含量很低,如果根據今天的年產量來看,水銀的年產量比黃金還少,有個數據2014年全球水銀產量也不過一千八百多噸。水銀的密度又出奇的大,是水的13.6倍,也就是説一立方米的水銀有13.6噸,全球一年的水銀也不過一百三十多立方米,如果把這些水銀集合起來,建一個一米深的水銀池塘,不過是十多米見方的大小。而根據現在探測附近地表汞含量還有當時的生產力進行推測,有關專家給出地宮的汞體量有個幾十噸到一百噸左右,也就幾立方米的體積大小。這樣的體量在整個地宮裏面,別説是大海了,恐怕只能鋪幾條小溪流。

今天看來,秦始皇地宮裏有如大海一般多的水銀的可能性十分低,但是古人的確對水銀偏愛有加,因為水銀份量很重外表漂亮還可以防腐。古人加工水銀的方法,根據相關記載,基本就是從辰砂裏面進行提煉的,由於水銀揮發性強,將辰砂煅燒獲得氣體水銀然後冷卻迴流就可以得到。像貴州,四川,重慶,陝西等地都產辰砂。而根據《史記》説明,秦始皇的汞很可能是巴地的寡婦清提供的,大概在今天重慶涪陵一帶。

至於水銀的保存,其實並不容易,水銀是液體金屬,容易揮發,但是它不易溶於水,所以可以把水銀放容器裏,表面再加層水。由於水密度遠小於水銀,水在水銀上面阻止了水銀的揮發,可以起到不錯的保存作用,上面密封即可。還有一種,辰砂變成水銀並不複雜,但是辰砂這種固體顯然比水銀這種液體更容易運輸和保存,保持水銀的辰砂狀態也不錯。像在葛洪這樣的大煉丹家手裏,辰砂可以隨時轉化成水銀,在他眼裏,辰砂可是比黃金還寶貴的煉丹聖品。

當然了,秦始皇地宮裏到底是怎樣一副景象,最終還是以開採結果為準。期待有一天技術水平足夠發達了,可以在不破壞秦始皇陵原貌的情況下,讓大家一睹秦始皇地宮的真正面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