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有作為的君王是趙昚?為何這麼説?

本文已影響6.9K人 

趙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宋高宗讓位趙昚。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説一下了

趙昚原名伯琮,立為太子後改名昚,字元永,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君王,但他的晚年生活孤獨淒涼。

(一)靠智慧登臨御座

南宋最有作為的君王是趙昚?為何這麼説?

宋太祖趙光義上位之後,宋朝以後的君王就從趙光義這支中產生了,再也沒從趙匡胤的後人中出現過。北宋末年僥倖逃過一劫的趙匡胤後裔康王趙構在河南商丘稱帝,從此宋代由北宋朝進入了南宋朝。

隨着年紀的增加,沒有兒子的趙構開始面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在封建社會,帝位相繼原則上是在本支親族中傳承,即父傳子,子傳孫、孫傳……如果沒有嫡(庶)後代,可以擴大範圍,在本宗族其他支系中選擇繼承人。

為了選擇繼承人,宋高宗在本宗族中經過千挑萬選,選出了趙昚。為了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給他安排了最優秀教師,還不斷給他加官晉爵,但時過二十多年,卻一直沒把其封為太子。

原因有二,一是趙構想有自己親生兒子的願望一直沒有改變。二是其母親韋太后喜歡一個叫趙琢的年青宗族後輩,從小在宮中養大,韋太后想把其立為太子,趙構雖不滿意卻不便明確拒絕。

十分孝順的趙構感到為難,就這麼一直拖着。

人過中年後,趙構看到自己想有嫡(庶)齣兒子的願望無法實現,但立太子之事已時不待人。就把立太子之事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

趙構想:做一個明智的帝王,要有謀政勤政和知人善任的能力,要有堅定的性格和頑強的定力。謀政勤政和知人善任的才能登上御座後才能讓人知曉,性格和定力現在就可以檢測得到。不是有句俗話,人難過酒色財氣這四關嗎?於是有一天趙構就給趙昚和趙琢送去了幾位宮女。

過了一段時間檢測,送給趙昚的沒變化仍然是老樣子,送給趙琢的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通過這次測試,堵住了韋太后的嘴,也使趙構下定了立趙昚為太子的決心。

據野史載,並非趙昚的定力頑強,而是他的老師有智慧。他的老師史浩,是個大才子,懂得帝王的心思,趙構的雕蟲小技他一眼看穿。他告誡趙昚千萬不要去碰那些宮女,這很可能關係到自己一生的前途。趙昚很欽佩老師,百分百聽了他的話,最終贏得了趙構的青睞。野史所述,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

南宋最有作為的君王是趙昚?為何這麼説? 第2張

(二)登基後有所作為

南宋朝廷制訂的一系列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軍民的聲討聲越來越大,迫於壓力加之自己已年老體衰,趙構禪位,趙昚正式登基。

趙昚執政後,大力重用能人志士,積極備戰,立誓要收復失地。但可惜那時的朝中已無能人,幾次征戰都以失敗告終。

面對殘酷的現實,他轉而將精力放在內政治理上,從政治、農業、軍事等各個方面同時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多次下令減免老百姓的賦税,對以前提前徵收賦税的作法嚴加制止,違者一律嚴懲不貸。要求各地發展農桑,興修水利設施。

在文化方面,營造寬鬆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環境,在他執政時期,出現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和文人。如思想家朱熹、陸九淵、葉適等,文學家陸游、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使得南宋頹廢的風氣一掃而光,煥發出了難得的生機。後世學者將他治理的這段期間稱之為“乾淳之治”。

國富兵強後,趙昚重新把收復失地之事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可惜天不遂人願哦,他所看重的大將軍虞允文病死在四川任上。此後國內再也沒有他認為能夠擔當北伐重任的大將人選了。爾後他一直致力於內政,直到退位去世。

(三)退位後淒涼憂鬱而逝

宋孝宗趙昚退位的原因有兩種説法:其一、鄰國的21歲的章宗完顏璟繼承了帝位,年過花甲的宋孝宗不願意和其打交道,就把帝位禪讓給趙惇,自己退居重華殿。其二、1187年10月,養父趙構去世,趙昚悲痛不已,為了報到養父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且考慮到自己的年事已高,就決定退位靜心為養父守三年喪。在服喪期間,他只吃少量的素食,以至於日漸消瘦,面容枯槁。

筆者經查閲史料分析認為,為養父守三年喪”和“不願去打交道”和“都是趙昚退位的催化劑,兩者缺一不可,開始服喪的事發生在1187年,計劃在1190年結束。在服喪期間的1189年,本來就心灰意懶的趙昚,在鄰國21歲的章宗完顏璟繼承帝位這事推動下,終於下定了退位決心。

老年的趙昚獨居,常常想看看自己的兒子趙惇。趙惇起初也像父親對爺爺一樣,常去看望並偶爾陪其遊玩。但慢慢的逐步減少了看望次數,直到不去看了,後來乾脆以趙昚的名義發佈文告“取消看望”。

是啥原因呢?一是趙惇過了十幾年的儲君生活,已成為一個年過四十,鬍鬚已發白,開始衰老的中年人,對父親一直遲遲不肯讓位於自己很不滿意,加之他的性格比較脆弱,對父親一直懷有猜忌和懼怕心理,即位後和父親的疏遠之心逐步內心深處迸發出來了。二是趙惇繼位後,其妻李氏被封為皇后。李氏這女人十分嫉妒、霸道,與公公趙昚的關係不好。當上皇后的李氏,常常在趙惇面前離間兩父子的關係,成為趙惇與其父關係日漸疏遠的推手。

南宋最有作為的君王是趙昚?為何這麼説? 第3張

在那個十分看重孝治的時代,趙惇對父親的態度驚動了朝廷大臣,指責聲不絕於耳,一再勸諫趙惇要去看望自己的老父親。開先趙惇鐵下心裝着“懂不起”。羣臣乾脆串聯起來集體辭職,這下子把趙惇難着了。羣臣都不願做事了,自己不就孤掌難鳴了嗎?

趙惇思前想後,畢竟生養之恩大於天,過不了良心這一關喲,便想去看看父親,但皇后李氏加以阻擾,又改變了主意。

趙昚是個講求百善孝為先之人,他自幼被趙構抱養入宮,對養父極為恭敬孝順。趙構退位之後,仍然時常干預朝政,在外交大事上,兩人意見常常相左。不甘寂寞的趙構常常加以掣肘,但趙昚對此並不生氣,還十分注意給養父留足面子、儘量滿足他的一些無理要求。如趙昚給冤死的岳飛平反,但在詔書中,卻不提養父趙構所犯的嚴重錯誤。

年老孤獨的趙昚想見兒子始終再也不能實現,為此一直悶悶不樂,身體每況愈下。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病逝於重華宮,享年68歲。直到他死,趙惇也沒有去看他。

筆者認為,趙昚是個性情中人,他對養父如此孝順,但自己的親生兒了卻這樣對他,他是因孤獨淒涼憂鬱而病逝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