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寫霸氣國書 高麗王高湯看後惶恐而亡

本文已影響2.98W人 

陳國亡了,可是這個事件卻讓數千裏之外的一個人驚恐不已,這個人就是當時的高麗國國王高湯(高麗史書稱爲平原王或平崗上好王,也叫高陽成)。高麗或者說高麗國所治的這片土地原本就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在這片土地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個王朝——箕子朝鮮就是我華夏族的諸侯國之一,箕子他是紂王的親戚,一般說是哥哥,有的說是叔父。《尚書》、《史記》等詳載其言行,是孔子所稱的“殷末三仁”之一。他向紂王進諫而不被採納,於是箕子披頭散髮、假裝瘋癲做了奴隸,並隱居彈琴聊以自慰。由於紂王無道,周朝於岐山起兵,滅掉了商朝。商朝滅亡之後由於箕子的賢名很大,所以周武王親自向箕子討教治理國家的道理。而箕子不愧賢良之名,一番回答讓周武王很滿意,於是就將朝鮮這個地方封賞給了箕子,讓他做了這個地方的主人,是爲朝鮮候,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就是在這個時候將自己的統治區域擴展到了遼東。

隋文帝寫霸氣國書 高麗王高湯看後惶恐而亡

網絡配圖

此後漢朝統一中國,燕王盧綰(這裏的燕王盧綰不是戰國七雄裏的燕王,而是劉邦的世交好友,爲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受封爲燕王。)造反,跑到了匈奴那邊。燕國人衛滿也流亡於外,聚集了一千多個同黨之人,出走塞外,渡過浿水,進入了遼東,他在王險城建都,並自封爲國王,並且他還擊敗了朝鮮的末代王萁準,迫使他繼續向朝鮮半島的東南部逃亡,一直逃到朝鮮半島上“三韓”民族之一的馬韓族中才停下來,並且在馬韓中稱了王,此時的朝鮮史稱衛滿朝鮮。

之後衛滿朝鮮最終被漢武帝所統一,其領土被漢朝分爲樂浪,臨屯,玄菟,真蕃四郡,重又迴歸祖國。朝鮮半島此時一分爲二,北面爲中國所有,南面是朝鮮半島馬韓、辰韓和弁韓(也稱弁辰)這三韓的活動範圍,從此朝鮮北部一直在中國的統治之下,從兩漢到西晉,歷時三百餘年的風雨飄搖而不倒。此兩朝鮮不論從國家的建立者,還是政權的性質或是最終的結局看,均是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雖然這期間夫餘族的分支高句麗族在東北建國,但是一直處於苟延殘喘當中,對中原王朝在東北的領土並沒有造成什麼威脅。

高句麗(最初寫做高句驪,隋唐時代改稱爲高麗)這個民族是我國東北大地上的一個土生土長的原著民族,是由居住在我國東北的穢貊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稱爲貊人。作爲族名在西漢初年就已經存在,當漢武帝統一衛滿朝鮮之後,他在在玄菟郡中設立了高句驪縣,從此高句驪才作爲地名爲人所熟知。高句麗族在始祖朱蒙的帶領之下建國,建都紇升骨城(今吉林省集安市,我國成功申報進“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句驪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便是位於此地。),其轄地基本在漢朝的高句驪縣內,是我國境內的一個邊疆小王國。直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天下大亂,中原王朝再也無力壓制境內的少數民族,此時高句麗乘機在遼東興起,領土不斷南擴,最終侵佔了整個遼東,形成了擁有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大國,因此五胡亂華這個歷史名詞其實還應該算上高句麗族這一胡纔是。

在高句麗割據了我國遼東以及今朝鮮半島北部的時候,朝鮮半島的南部正在百濟和新羅這兩個國家的統治之下。在朝鮮半島的南部,有着馬韓、辰韓和弁韓這三個民族,簡稱三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計爲二十萬戶,約近百萬人。他們是現在朝鮮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韓國國名得來的原因。此三韓有史書記載是戰國時代從中原逃難至朝鮮半島而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的,因此我國外交發言人說中國與韓國的關係不是朋友關係而是親戚關係這是有歷史依據的。此三韓在朝鮮半島南端繁衍生息,之後辰韓建立了新羅國,而以馬韓爲主體,高句麗王族爲首領的百濟也得以建國。從此朝鮮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這三個國家中的主體民族都不一樣,互相之間沒有繼承關係。

就在五胡相繼被融合成爲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而消失在中華帝國的土地之上的時候,霸佔遼東和朝鮮半島的高麗國此時便越發顯得扎眼起來。而高麗國平日跟割據南方的南方各朝交往頻繁,便是希望南朝能夠牽制實力強大的北朝,好讓自己作壁上觀。可是現在平地一聲雷,南朝的陳國被大軍平定,這怎能不讓高麗國君臣驚慌失措?下一個就輪到自己的恐懼感促使高麗國在邊境大修堡壘,並且擴軍積糧,整軍備戰。這樣不友好的舉動自然被視爲對帝國威嚴的極大的挑戰,不過高麗久在化外,隋文帝還是想讓高麗乖乖的俯首稱臣,於是寫了一篇極爲霸氣的國書,警告高麗國不要玩火:

隋文帝寫霸氣國書 高麗王高湯看後惶恐而亡 第2張

網絡配圖

“朕受天命,愛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揚朝化,欲使圓首方足,各遂其心。王每遣使人,歲常朝貢,雖稱籓附,誠節未盡。王既人臣,須同朕德,而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諸籓頓顙,爲我臣妾,忿善人之慕義,何毒害之情深乎?太府工人,其數不少,王必須之,自可聞奏。昔年潛行財貨,利動小人,私將弩手,逃竄下國。豈非修理兵器,意欲不臧,恐有外聞,故爲盜竊?時命使者,撫尉王籓,本欲問彼人情,教彼政術。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有何陰惡,弗欲人知,禁制官司,畏其訪察?又數遣馬騎,殺害邊人,屢馳奸謀,動作邪說,心在不賓。朕於蒼生,悉如赤子,賜王土宇,授王官爵,深恩殊澤,彰着遐邇。王專懷不信,恆自猜疑,常遣使人,密覘消息,純臣之義,豈若是也?蓋當由朕訓導不明,王之愆違,一已寬恕,今日以後,必須改革。守籓臣之節,奉朝正之典,自化爾籓,勿忤他國,則長享富貴,實稱朕心。彼之一方,雖地狹人少,然普天之下,皆爲朕臣。今若黜王,不可虛置,終須更選官屬,就彼安撫。王若灑心易行,率由憲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勞別遣才彥也?昔帝王作法,仁信爲先,有善必賞,有惡必罰,四海之內,具聞朕旨。王若無罪,朕忽加兵,自餘籓國,謂朕何也!王必虛心,納朕此意,慎勿疑惑,更懷異圖。往者陳叔寶代在江陰,殘害人庶,驚動我烽候,抄掠我邊境。朕前後誡敕,經歷十年,彼則恃長江之外,聚一隅之衆,昏狂驕傲,不從朕言。故命將出師,除彼凶逆,來往不盈旬月,兵騎不過數千,歷代逋寇,一朝清蕩,遐邇乂安,人神胥悅。聞王嘆恨,獨致悲傷,黜陟幽明,有司是職,罪王不爲陳滅,賞王不爲陳存,樂禍好亂,何爲爾也?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此封國書一到,病中的高麗王高湯惶恐而亡,他的兒子高元即位,被隋朝使節拜爲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公並高麗國王,高麗史稱嬰陽王。

父親的死並沒有給高元帶來多少感性的認識,雖然接受了隋文帝的冊封,可是居然在第二年的二月,僅僅四個月後就率靺鞨萬餘人進犯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結果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這樣挑釁的行爲不啻在隋文帝臉上狠狠地打了一個耳光,之前作老子的就公然搞“軍備競賽”,現在換了兒子居然升級成主動進犯帝國領土,向隋朝這個亞洲最強帝國挑戰,這個高元的勇氣實在可嘉。當然對於高麗方面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舉動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導火索就是在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本隸屬於高麗的契丹部衆“背叛”高麗轉而內附隋朝,高麗一直耿耿於懷,再加上隋朝與高麗的關係也是充滿了火藥味,這樣就有了這一次極爲不智的攻擊行動

高麗還是那個高麗,可是中國卻已經不是那個分崩離析的那個中國,對於高元的這樣的軍事挑釁隋朝馬上做出了最強硬的反應,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六月,隋朝下詔廢黜高麗王高元的官爵,並且以漢王楊諒、王世積併爲行軍元帥也就是前敵總指揮,以尚書左僕射高熲爲漢王長史也就是參謀長,周羅睺爲水軍總管也就是海軍總司令,水路三十餘萬討伐高麗。

隋文帝寫霸氣國書 高麗王高湯看後惶恐而亡 第3張

網絡配圖

這次的討伐行動雖然精兵良將都齊全,可是運氣卻不站在隋軍這一邊,天災接二連三的降臨到這支隋軍的頭上。首先陸軍這邊天降豪雨,造成後勤極其困難,軍隊士兵吃不飽肚子。連續不斷的暴雨還造成疫病在軍中擴散。禍不單行,在陸軍被大雨困住的時候,從山東渡海直搗平壤的隋朝海軍也遇上了大風,船隻大多被吹散、沉沒。面對這樣的情況隋軍的非戰鬥損失率是驚人的,據史書記載九月撤回國內的時候隋軍死者十有八九。有了如此巨大的非戰鬥,顯然戰爭不可能再進行下去。雖然老天讓高元逃過了此劫,可因爲隋軍軍容極盛,高元懾於隋帝國的強大實力,不敢繼續搞對抗策略。於是立刻遣使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將姿態放到了最低。

這次的上表正好迎合了隋文帝的心理,對於當時的大東亞地區,公認的國際秩序其實就是以中國爲中心的大中華國際冊封體系,違反了這個體系,中原帝國就可以以大義的名份進行征討,而這樣的體系對於帝國周邊的屬國而言,其實就簡單的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有一個臣服的態度,一般帝國也就不爲己甚。要是依仗自己的實力,硬着幹,那結局必定是奉陪到底,不死不休。有了高元服罪的這個態度,隋文帝也是一個明君,不願爲此徒費軍力,加重人民的負擔,於是就此罷兵。

高麗王國在東北的國勢基本上是一國獨大,其疆域東跨海距新羅,南亦跨海距百濟,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而北接於靺鞨。在向中原擴張已經沒有希望的情況下,改變國策,不斷地向朝鮮半島的南側用兵,極力壓迫當時朝鮮半島南部的兩個國家,百濟和新羅。

在得知隋朝發兵攻打高麗之後,深受壓迫的百濟國便派遣使者,希望當嚮導,幫助隋朝再次進攻高麗。可是高麗國王高元已經搶先一步,讓隋文帝打消了再次興兵的念頭。百濟這次借刀殺人的計策並沒有成功,反而被高麗得知,作爲報復,高元領兵侵掠百濟的國境,讓百濟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由於高麗認罪的態度很誠懇,因此隋朝和高麗的關係轉爲緩和,兩國在隋文帝當政的時候再沒有起過沖突,雙方維持了十來年的和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