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聖人康有爲曾提出過一條駭人聽聞意見!

本文已影響2.96W人 

康有爲很小的時候就以“聖人”自居了。

按照《康南海自編年譜》所記,康有爲生於十三世書香門第,幼隨祖父讀書,4歲,外祖即“期以將來大器”。6歲,長輩皆稱譽“謂此子非池中物”。12歲,享有“神童”之名。20歲,徹底放棄詞章考據之學,效仿明朝大聖人王陽明,靜坐養心。靜坐到一定程度,“忽見天地萬物皆我一體,大放光明,自以爲聖人,則欣喜而笑”,從此“得道成聖”,“以經營天下爲志”,走出了一條內聖外王之路。

不過,讓這位“聖人”頗爲尷尬的是,在科場考試上,他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可以說,康聖人是對科舉制度又恨又愛。

恨,是指康聖人在廣東的萬木草堂裏不下一百次大講特講《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大力抨擊科舉制度。

講述:聖人康有爲曾提出過一條駭人聽聞意見!

愛,是指康聖人在科舉考試中雖然屢戰屢敗,卻也屢敗屢戰,鍥而不捨,一股子不考中進士就誓不爲人的氣概。

有弟子想不明白,問,老師,您既然指責科舉有這麼多的弊端,爲什麼還要不斷的參加考試?

康聖人的回答讓人瞠目結舌,他說,科舉制度太強大了,我只有加入它才行。

1894年和張謇一同參加考試,康聖人自翊“天下事盡在瓠中矣”!可是,到頭來,張騫做了狀元爺,而康有爲依然還是名落孫山,加不進去。

而且,改年,張之洞和袁世凱共同上書,廢除了科舉,康聖人再也沒有加入科舉成功者行列的機會了。

不能征服科舉,那就做個帝王師吧。能做上帝王師,就是天下學問的無冕之王了。

康聖人自從得到光緒皇帝的接見後,就處處以帝王師自許,不斷向皇帝呈折遞書,並奉呈俄國和日本兩國變法維新的書籍,認真給光緒帝傳道、授業、解惑。

在這種背景下,康有爲曾經給光緒帝上了一條極駭人聽聞的 “救亡之策”——“中日合邦”!

這個“中日合邦”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這麼說吧,實際上,“中日合邦”就是後來那個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二者內涵一致、本質相同。

如果“中日合邦”真給康有爲弄成,那後果可能會非常遭。

不過,在給光緒帝上這條“救亡之策”時,顢頇的康有爲並沒有這樣的覺悟。因爲,這個“中日合邦”的點子,不是他的原創,是舶來品,是康有爲和英國人李提摩太做交易換來的。

這個李提摩太,是一個政治騙子,曾神祕兮兮地向李鴻章、張之洞等兜售救中國的“妙策”, 獅子大開口,要價一百萬兩,誇口說“今日得妙法,救近救遠。法成,賞一百萬兩;不用,分文不費”。

李鴻章沒有鳥他。

張之洞呢,鳥是鳥了,但剛知道“妙策”的主體內容是“延請外國監管中國的外交和政治”,就不客氣地發逐客令,說自己“不主張將中國變成某個國家的暫時的保護國”。

碰壁後的李提摩太倍感失落,先後拜訪了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帝師翁同龢、恭親王奕訢等人。但令他傷心的是,所有的努力都一無所獲。

最後,李提摩太狠下心大甩賣,把“妙策”免費送給了聖人康有爲。

說是免費,其實也不對。因爲裏面是要負出代價交換的,即康有爲負責推薦李提摩太擔任光緒皇帝的貼身顧問。

李提摩太送給聖人康有爲“妙策”,其實就是“中日合邦”,不過,到了他的手裏,被篡改成了“中英合邦”。

李提摩太建議中國政府:

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籌一良法,速與天下大國立約聯交。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總管,半用華官,半用西人。三、鐵路仍電請西國辦理鐵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約四十歲者與之商辦。四、李提摩太本人力強年富,心計最工,在新政部應總管籌款借款各事。五、中國應暫請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隨時入見皇上,以西國各事詳細奏陳。六、國家日報,關係安危,應請英人某某、美人某某,總管報事。七、學部爲人才根本,應請德人某某、美人某某總之。八、戰陣之事,李氏本人素來不懂,應專精此事之人保薦人才,以備任使。九、以上各事,應請明發諭旨。

顯而易見,李提摩太的建議,就是想要中國將外交、新政、鐵路、借款、報紙、教育等權力,全部交由外國人掌管。

話說回來,李提摩太敢出高價公開叫賣“妙策”,其實,他也不是這個“妙策”的著作人。

這個“妙策”的版權所有者是日本人森本藤吉。

知道了吧?都是日本人搞的鬼,要不,怎麼說“中日合邦”和“大東亞共榮圈”是一脈相承的呢?

早在1893年,日人森本藤吉就出版了《大東合邦論》一書, 鼓吹日本應該與朝鮮合爲一國。

正是在“合邦”理論的支撐下,1896年,日本在朝鮮實施了“合邦”政策,搞得朝鮮國王出逃,閔妃被殺,朝鮮內亂不斷;到了1905年,日本正式在朝鮮設置統監,統管其政治外交事務。

試想想,日本與朝鮮的“合邦”使得朝鮮國不成國、邦不成邦,日本再與中國“合邦”,會合成什麼樣?

講述:聖人康有爲曾提出過一條駭人聽聞意見! 第2張

康有爲在《康南海自編年譜》裏沾沾自得地記:“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

遭受洗腦的康有爲先是指使刑部主事洪汝衝上書光緒皇帝,提出了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建議。關於其中的“聯邦”,洪汝衝是這樣說的:“爲日本者,所親宜無過中國,以我幅員之廣,人民之衆,物產之饒,誠得與之聯合,借彼新法,資我賢才,交換智識,互相援系,不難約束俄人,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則東西太平之局,可以長保,而祖宗締造之業,亦鞏如磐石矣。此事若在歐西,即合爲一國,亦不爲怪,挪威以合於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於奧地利而以不滅。他如意、德以衆國合成而稱帝制,既無礙自主之權利,而有關兩國之存亡。故坦然行之,並無猜忌。”

洪汝衝以挪威、瑞典爲例大談“合爲一國”,可知他所說的“聯邦”絕非一般的國與國之間的結盟。

此後不久,康有爲還讓心腹楊深秀向光緒上奏,建議由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國主政,說:“日本伊藤博文遊歷在都,其人曾爲東瀛名相,必深願聯結吾華,共求自保者也。未爲借才之舉,先爲借箸之籌。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

在楊深秀的舉薦下,光緒皇帝接見了伊藤博文,但沒有就“借才”、“合邦”二事作出決策。

康有爲急眼了,在戊戌政變發生的當日,指使康黨骨幹宋伯魯再度上書,企圖促成“合邦”。

宋伯魯在奏摺中明確地說:“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爲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

“合邦”的具體內容就是要中國現存政府架構完全作廢,另外由康有爲、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百名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一切事務。

康有爲還安排了李提摩太晉見光緒皇帝,但在當日,政變爆發,最終使這場“中日合邦”鬧劇迅速胎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