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崇禎危難之際他爲何不出手相助?

本文已影響3.24K人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李自成的農民軍勢如破竹,直逼京城。而此時,一位名叫左良玉的將領手握80萬大軍,卻未曾出手救援崇禎皇帝。這一舉動,讓後世對他的評價頗有爭議。那麼,左良玉爲何在崇禎危難之際,沒有出手相助呢?這其中又隱藏着怎樣的故事和難言之隱?

首先,我們要了解左良玉的身份背景。他原是明朝的一位忠誠的將領,曾在抗擊倭寇、鎮壓民變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在明朝末年,朝廷內外腐敗嚴重,官僚體制僵化,使得左良玉對朝廷失去了信心。他曾感嘆:“朝廷已非昔日之朝廷,官員皆爲貪官污吏。”這種失望情緒,使得他在面對崇禎皇帝的求救時,猶豫不決。

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崇禎危難之際他爲何不出手相助?

其次,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但這支軍隊並非他的嫡系部隊。這些士兵來自各個地方,紀律鬆散,戰鬥力參差不齊。左良玉雖然身爲統帥,但對這支軍隊的控制力並不強。在這種情況下,他擔心自己率領這支軍隊出征,不僅無法救出崇禎皇帝,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動亂。因此,他選擇了按兵不動。

再者,左良玉深知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與李自成抗衡。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經過多次戰鬥的洗禮,已經成爲一支強大的隊伍。而左良玉的軍隊雖然人數衆多,但在裝備、訓練等方面與農民軍相差甚遠。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敢輕舉妄動,以免招致更大的損失。

最後,左良玉也有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希望在明朝滅亡後,能夠趁機崛起,成爲新的統治者。因此,在崇禎皇帝面臨危機時,他並沒有全力救援,而是觀望局勢的發展。如果崇禎皇帝被成功救出,他可能會繼續效忠朝廷;而如果崇禎皇帝被農民軍所殺,他則可以藉此機會謀求自己的利益。

綜上所述,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不救崇禎皇帝,其中既有對朝廷失望的情緒,也有對自己軍隊實力的擔憂,更有政治野心的驅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袖手旁觀。然而,正是這一選擇,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污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