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蓋世的諸葛亮,爲何甘心輔佐無能的劉禪呢?

本文已影響2.19W人 

才華蓋世的諸葛亮,爲何甘心輔佐無能的劉禪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三顧茅廬出道開始,整個《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的形象,確實無比偉大。不僅爲劉備立下汗馬功勞,還對蜀漢忠心不二。尤其劉備夷陵之戰吃了敗仗,白帝城託孤一幕,劉備哽咽而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聽了劉備這番話,可謂誠惶誠恐。至少,表面上表現出來的是這樣,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可謂聲情並茂,感人至深。

才華蓋世的諸葛亮,爲何甘心輔佐無能的劉禪呢?

我們仔細回顧一下諸葛亮的生平,劉備託孤之時,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都已經死了,唯有趙子龍和魏延支撐殘局。魏延一生都不爲諸葛亮所喜,趙子龍卻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此時能夠制約他的人,確實不多,難怪劉備臨終之前,要以此相試了。

我們今天對諸葛亮的認識,大多來自《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可惜,這兩本書,對諸葛亮都似乎比較偏袒,評價也都非常高,但總覺得有點失於公允。

要知道,諸葛亮在出道之前,就以“管仲樂毅”自居,對自己的才華那是相當的自負。一般來說,有才華的人,如果有制約,那就會安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華,如果失去制約,就很容易膨脹的。

劉備死後,此時的蜀漢,對外而言,非常疲羸,對內而言,幾乎只有諸葛亮一人可以掌控大局。此時的劉禪,還只是一個17歲的少年,根本無法對諸葛亮掣肘。才華蓋世的諸葛亮,真的就希望自己一身的才華,浪費在“扶不上牆的阿斗”身上嗎?

其實,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蜀漢沒有史官,未能記載下諸葛亮掌控蜀漢幾十年的細節。但是,我們可以從諸葛亮自己留下的文章裏,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足以證明,彼時的諸葛亮,雖然沒有篡逆謀反取劉禪而代之,實際上、至少潛意識裏,對後主劉禪是無視的。

諸葛亮留下的傳世名篇,以前後《出師表》爲最。“表”,就是奏章,也就是封建臣子呈獻給君主的建議。這種體裁是非常嚴肅的,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因爲裏面的用詞、語法等問題被殺頭的數不勝數。諸葛亮的《出師表》是怎麼樣的呢?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涉罰藏否,不宜異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這段話是非常有名的,也確實體現了作爲“相父”的諸葛亮,對劉禪的殷切期望。如果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書信,這本沒有錯。

但是請注意,這是臣子對君主的“表”、非常正式的奏章。裏面竟然連續出現了三個“宜”字。這是一種什麼語氣?所謂“宜”,就是“應該”這麼做,通俗地所說就是“只能這麼做,不能那麼做”,這是一個臣子能用的語氣嗎?

或許在諸葛亮的心中,劉禪還是一個“孩子”,受先帝劉備所託,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如果是兩個人私下的交流,這麼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表”上出現這種語氣,可以說是千古以來唯一的一次。即使曹操董卓之流,狼子野心天下皆知,但在給漢獻帝的“表”上,還是非常注意,不會出現這種語氣。

這其實就說明,在諸葛亮的內心深處,有意無意、潛意識地認爲,後主劉禪在其心目中是一種“無所謂”的地位,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象徵”而已。

實際上,諸葛亮不僅限於文字表述上對劉禪的“大不敬”,在行動上,對劉禪也是多方限制。諸葛亮率軍出征,留在後方的是些什麼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這些人。這些人雖然表面上是蜀漢的侍中、侍郎,實際上,都是在丞相府幹活的人,也就相當於曹操開府之後的“府官”。

諸葛亮對劉禪的囑咐,也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你說要是軍國大事,劉禪年輕不懂事,需要向大家諮詢,這還情有可原,芝麻蒜皮的小事,也得向這些侍中、侍郎“請示”,劉禪還有半點君主的風範嗎?還能學到成長的經驗嗎?於是,也可以說,諸葛亮其實也在變相地架空後主劉禪。

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諸葛亮也在《與杜微書》中,說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可見劉禪也並非“扶不上牆的稀泥”。可是,待到劉禪22歲之時,諸葛亮對他的評價,就成了“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即使劉禪真的蠢到了“朱紫難別”的地步,還不都是拜諸葛亮所託而來?沒有歷練,哪來的成長啊!

才華蓋世的諸葛亮,爲何甘心輔佐無能的劉禪呢? 第2張

所以,我們從《出師表》裏的用詞,多次使用宜與不宜,這種口氣不是臣對君的語氣,完全是父對子、上對下的語氣,我們可以看出來,儘管諸葛亮沒有像曹丕那樣逼迫後主禪讓,其實他的內心裏,還真沒有把劉禪當回事,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