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懋謙:清朝時期官員,爲人溫和,處世持重,爲官清廉

本文已影響2.02W人 

  單懋謙(1802——1879年),字仲亨,號地山,清朝時期官員。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單懋謙襄陽東津鎮東津村人,後住襄陽北街。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歷任編修、贊善、洗馬、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書等。

單懋謙曾因請籌軍餉、會剿奉天“盜患”、創辦團練有功等,深得朝廷賞識。他爲官清廉,常常微服私訪,正本清源。

單懋謙爲人溫和,處世持重。他從道光十二年(l832年)中進士,授編修開始入仕,至同治十三年(l874年)四月,因病久未痊癒,被批准回襄陽調理,共計有40餘年的官宦生涯。歷經禮、工、戶、吏、刑五部,終至相位。人稱“三代帝王師”。清朝用人很講資歷,特別是漢人當宰相的,更重勳望。單懋謙先後經歷了朝廷六部中的五部,而最終主掌朝政,實爲少見。其著作輯爲《峴雲山房遺稿》。

單懋謙:清朝時期官員,爲人溫和,處世持重,爲官清廉

單氏家族

單懋謙曾祖,名廷玉。因單懋謙效忠朝廷、功勳卓著,被贈光祿大夫。單懋謙祖父、父親乃至其兄均被贈光祿大夫。

單懋謙能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與他祖父的教誨分不開。其祖父,名秉鑑,字右三,因行孝,有美名;學問深,未當官,親自教育子孫。他常常教導後輩說,要讀聖賢書,還應身體力行,關心時務。拘泥於文藝章句,不是讀書的目的。他居家端重,寬以待人。他的侄孫幼孤,他將其接到家同住,飲食教誨與自己孫子一樣。窮人向他借錢,他不要借條,還不起就免了。聲望很高。

單懋謙之父,名立基,以單秉鑑之德行爲表率,亦未仕。生子懋德、懋謙。

單懋謙之兄,名懋德,字馨山,聰明穎悟,與之談經論文和古今得失,猶如懸河瀉水。中進士後,在四川當知縣。到任後,清理積案,多所平反。可惜才華未能充分展示,而英年早逝。

單懋謙有四個兒子。單大經,任刑部郎中,後任知府;單大年,拔貢生(國子監生員),柳州通判;單大綸,稟貢生(歲科兩試在一等前列者),大冶訓導;單大紱,廕生(憑藉上代餘蔭取得監生資格),候選同知直隸。

單大經之子,單啓藩,舉人。單大綸之子,單啓治,諸生(考取府、州學的秀才)。

今東津鎮東津村和簡坡村、襄陽城北街和民主街、樊城官碼頭和丹江路、襄州區夥牌鎮等地,居住有單氏的後代。

從事學政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單懋謙被授予國子監司業,正六品。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即學政工作。他從事學政工作始至咸豐十一年(l861年)止,長達22年。他在學政任上,革除了一些陳規陋習;主考三次,提拔了不少人才。如:尚書鄭敦謹、湖廣總督張之洞、翰林院編修王萬芳等。

單懋謙曾先後擔任直省鄉試覆試閱卷大臣、武殿試讀卷官、殿試讀卷官、直省鄉試磨勘試卷大臣、朝考閱卷大臣、考試漢萌生閱卷大臣、考試試卷閱卷大臣、會試覆試閱卷大臣等。

襄陽辦團練

咸豐三年(l853年)一月十二日,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督翼王石達開,檢點黃玉昆等人攻佔武昌。

湖北巡撫常大淳、提督雙福、布政使樑星源、按察使瑞元、學政馮培元等大批清廷文武官員戰敗而亡。同年十月二十日,太平軍又攻佔漢口、漢陽;隨後又攻佔湖北武穴鎮(今廣濟)、黃州(今黃岡)。清朝廷爲防禦太平軍的繼續進攻,令單懋謙在家鄉襄陽督辦團練,以對抗太平軍。

太平軍連下德安(今安陸)、隨州,逼近棗陽。襄陽因爲有單懋謙所辦團練阻擾,未能攻下。後來胡林翼治鄂,對單懋謙尤爲器重,襄鄖一帶軍餉,都由單懋謙籌辦。

流芳家鄉事

單懋謙在任期間,因事、因病請假回襄陽多次。回家鄉期間,做了很多善事。在家鄉期間,曾主持鹿門書院數年,並親自講課,將其收入資助貧苦好學高才學子。

【鹿門書院】

鹿門書院位於襄陽城內大北門、今襄陽市政府家屬院第五生活區院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舊試院改建,初名荊南書院。乾隆四年(1739)改名鹿門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前,襄陽府境內共開辦書院21所,至二十八年,襄陽府只剩1所鹿門書院,轄縣尚有書院10所。同年,鹿門書院也改爲襄陽府中學堂。三十一年又改爲襄陽府簡易師範學堂。鹿門書院從乾隆四年修建,到光緒二十八年結束,共歷163年,爲安(陸)、襄(陽)、鄖(陽)3州的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有一年漢水暴漲,不少人房屋沖毀,流離失所,他倡導有錢人,捐款捐糧賑濟災民。

他工詩文,善書法。同治十三年,《襄陽縣誌》編纂完稿,他爲之作序。光緒元年(l875年)十二月,他爲樊城漢江邊米芾祠堂,題寫祠堂門額字“米公祠”,三字渾厚莊重,豐潤有力,一百多年過去了,“米公祠”三字仍刻嵌在米公祠大門上方。他曾把部分官邸用作“慈養院”,專供回不了家的農民、過不了冬的乞丐、落魄的商人過夜禦寒。

單懋謙:清朝時期官員,爲人溫和,處世持重,爲官清廉 第2張

書寫書法摹本

咸豐三年至咸豐六年(1853-1856年)間,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的單懋謙因父喪歸故里守制(守孝,遵行居喪的制度。在守制期內謝絕應酬,不得應考,婚嫁,現任官則須離職),主持鹿門書院。單懋謙爲鹿門書院的學子們,書寫書法摹本,以便學習之用。他集王羲之《蘭亭序》爲十聯,書寫行草。

十聯爲:得山水清氣,極宇宙大觀;林茂修竹大,人生知己樂;感悟蘭亭得天趣,靜觀宇宙覽古今;修己可知有樂地,作文自娛舍陳言;萬感人生斯是靜,羣形無系故爲靈;得山水樂寄懷抱,觀古今文悟類同;與世不言人所短,臨問當集古之長;得趣在形體之外,放懷於大地之初;言有短長取足於氣,文無古今在暢其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爲與同懷視之。

其書行筆流暢,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此作品後來有清末襄陽名士、翰林院編修王萬芳所題的跋,更爲之增色。

書寫十聯之時,正值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單懋謙受命在襄陽治辦團練抗拒太平軍。單懋謙面對內憂外患、大廈將傾的形勢,選用王羲之的《蘭亭序》文章,以此集成十聯來做爲模本,用獨特的書法形式,抒發當時的心情。

單懋謙:清朝時期官員,爲人溫和,處世持重,爲官清廉 第3張

單氏故居、祠堂

單家原在襄陽東津鎮居住,發跡後在今襄陽城北街建有單府、單家祠堂。

抗日戰時期,襄陽城曾經歷過三次密集轟炸,很多房子被炸燬,而單府與單家祠堂卻奇蹟般地得以倖免。

單府。位於襄陽城北街北段,靠近臨漢門,是單懋謙的故宅,人稱單府。單懋謙幾個兒子的房產也在此處。單府臨街是三開間,兩邊青磚牆,中間是大門,門前兩邊豎有石條,石門檻半尺多高,青石臺階,門檐伸出兩尺多,裏面是三進(層),每層間有天井院,院內植樹,後邊是花園。每層樓房的山牆與鄰居有風火牆相隔,整個建築體現清末風格。

單家祠堂。在北街中段西側。通常人們稱其爲“單府”,其實是單家祠堂。單家祠堂早期曾是襄陽地區共黨聚集的地方,屬於紅色遺址,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今襄陽北街房屋大多爲仿古建築,但單家祠堂是地地道道的百年老屋。

單懋謙:清朝時期官員,爲人溫和,處世持重,爲官清廉 第4張

單氏家族墓、碑

單氏家族墓地位於襄陽古城南約23公里處,東距楊家崗約0.5公里,北至曹家灣溝約0.5公里,西北到龐崗村約0.5公里,因墓葬而得名的單家老墳自然村位於墓區西部,屬襄城區歐廟鎮龐崗村所轄。

墓羣座落在一平緩的崗地上,其地勢略高出鄰近村莊。墓羣分佈範圍約300平方米,原有封土堆均被平。地下保存情況不詳。1982年,該村在此平整土地時,曾挖開一墓,有不少隨葬瓷器、裝飾品等。縣文物處聞訊後,當即趕到現場制止了挖掘活動。但出土文物已譭棄不存。

【“一品誥命夫人”碑】

東津老街南,現有單氏家族皇封的一塊“一品誥命夫人”碑。

光緒帝曾加封單懋謙的奶奶爲一品誥命夫人,這塊“一品誥命夫人碑”是單懋謙爲自己奶奶立的碑。碑高1.45米,寬0.65米,碑中榜爲:誥贈一品夫人祖妣單母蘭陳(蘭陳二字並列,左蘭右陳)太夫人之墓,右款爲:大清光緒元年(1875年)十月穀旦,左款爲:孫懋謙,曾孫大經、大紱,元孫啓治、啓藩、啓溥,來孫家相、家楷、家栻,敬立。碑體文字遒勁有力,與單懋謙米公祠所題匾額“米公祠”三個大字如出一轍。

單懋謙:清朝時期官員,爲人溫和,處世持重,爲官清廉 第5張

【單公懋德碑】

單懋德,單懋謙之兄。此碑碑體碩大,2014年東津新區開挖浩然河時發現。碑中榜爲:“貤(yì)贈光祿大夫顯祖考單公懋德府君之墓”,右款爲:“大清光緒六年(1880年)十一月穀旦”,左款爲:“孫啓□敬立”。(貤贈:謂將本身和妻室封誥,呈請朝廷移贈給先人。)

清光緒年間恩聯、王萬芳纂修的《襄陽府志》第二十二卷“選舉志薦闢進士舉人貢生武進士”錄有其事:“單懋德,字馨山,性穎悟,不妄言,與之談義及古今得失,則瀉水懸河。道光辛丑進士,以知縣分發四川,委審積案,多所平反,惜未竟所施而卒。子大源,監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