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在怎樣的背景下籤訂的?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本文已影響1.74W人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朝,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凜(一作覽)。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爲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爲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

澶淵之盟在怎樣的背景下籤訂的?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背景

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宋朝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爲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從中原王朝來看,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一代江山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爲“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爲“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着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所以中原王朝從後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戰爭。

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由於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着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爲南京,改皇都爲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爲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爲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

從這時的遼朝來看,蕭太后逐漸的治理內政,勵精圖治,國內逐漸穩定下來,奠定了發動戰爭的基礎

澶淵之盟在怎樣的背景下籤訂的?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第2張

評價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爲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