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是什麼樣的 古代冬天到底有多冷

本文已影響1.22W人 

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三百年前的中國古代冬天究竟有多冷?明清的小冰期又是怎樣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到底多冷?就這麼說吧,太湖都結冰,地處熱帶的海南島出現了降雪記錄。

近兩千年裏,出現過很多次的氣候劇烈變化,每次的氣候驟變,都影響着王朝興衰

首先是三大溫暖期:

仰韶暖期,催生了黃河流域文明;

秦漢暖期,歷時大約七八百年,當時黃河流域都能種植桔、竹、桑之類;

隋唐暖期,黃河流域降雨充沛,開創了難得的太平盛世。

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是什麼樣的 古代冬天到底有多冷

而與溫暖期相對應的,古代也有三次寒冷乾旱期:

西周冷期:在《竹書紀年》當中有周孝王七年,漢江結冰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冷期:《齊民要術》中記載的各種物候,都比今天推遲至少半個月;

明清小冰期:從宋朝初年一直持續到清末,中間曾有短暫的回暖。

雖然是叫做明清小冰期,但是這段小冰河期,其實從宋元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南宋晚期出現了短暫回暖,但在元朝再次開始,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所以稱作明清小冰期。

明清小冰期,雖然是這麼叫,但實際上這個冰期從北宋剛建立的時候就開始了。

在南宋時期,小冰期有所衰減,氣溫出現了短暫的回暖,但不久後再次降低,這也極大影響了當時的天下格局,而到了元朝建立,小冰期再次開始,在明朝達到頂峯。

所謂小冰河期,就是氣溫要比正常年份寒冷,氣候異動導致農業衰減,進一步加劇當時的整體環境動盪,在古代,人們將其作爲“天時”。

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是什麼樣的 古代冬天到底有多冷 第2張

根據《明史》與《常州府志》記載,明朝景泰四年,冬天江南普降大雪,持續到了四月,長江中下游各地凍死者無算,常熟一個縣就有上千人被凍死。

明成化石三年,大寒,大運河冰封,冰層達到數尺之厚,蘇杭一帶諸多湖水冰凍。

在明朝中期之後,像是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江、淮河都曾經有結冰記載。

不僅諸多南方的大河大湖被冰凍,甚至於經常出現夏天有霜的現象,明武宗正德元年,廣東瓊州府出現了下雪記載,正德四年,潮州下雪,有一尺多厚。

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是什麼樣的 古代冬天到底有多冷 第3張

要知道,像是潮汕這是屬於亞熱帶南端的地區,冬天通常都是比較溫暖的,像是瓊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島,完全屬於熱帶島嶼,居然出現了下雪的記錄。

這些並非無中生有,在《廣東通志》等典籍中都有明確記載。

此外,《江南通志》也記載,在明孝宗弘治十二年與十五年,湖南南方的祁陽江也出現了整體結冰,這也是當時極其寒冷的一個證據。

作爲江南大湖的太湖,在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等諸多時期,共出現了將近二十次冰封湖面的記錄,並且冰層厚度達到“車馬可行”的程度,這在今天是很難見到的。

從明朝崇禎時期開始,小冰期愈發嚴重,清軍入關之後,小冰河期有增無減。

晚清的1893年,閩浙總督上奏福州、廈門等地落雪,臺灣苗栗、澎湖甚至於寶島南端的恆春也出現了小雪,兩廣總督上報,韶州府與羅定州等,也出現降雪。

明清的小冰河期,其寒冷程度是如今不好想象的,畢竟就連溫暖的海南都出現了降雪。

不僅僅是寒冷,明清小冰河期還帶來了各種旱災,明朝晚期與清朝晚期都出現過大規模的劇烈乾旱,導致糧食絕收,引發了很大的動盪問題,尤其加劇了明末的農民起義。

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是什麼樣的 古代冬天到底有多冷 第4張

明清小冰期的持續,成爲了明朝的一道催命符,小冰期不僅使得中原地區的百姓們苦不堪言被迫起義,關外的蒙古、女真,也受到了極大影響。

草原地區降水太少,冬天寒冷,也加速了女真、蒙古等對於關內中原地區的野心。

倒不是將明朝的終結都歸咎於小冰河期,但天時的確加速了明朝的結束。

從元朝一直到清末,所謂的明清小冰河期實際上持續了五百多年歲月,期間也有過多次小規模氣候回暖,但整體影響不大,這也是古代極其罕見的長時間寒冷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