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有哪些動人的傳說?

本文已影響1.82W人 

衆所周知龍門石窟位於洛陽,是一座大型石窟建造羣,並且還是世界文化遺產。那麼關於龍門石窟,有哪些動人的傳說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傳說一千多年前,一位雲遊四方的和尚,經過了長途跋涉之後,在龍門前面的一條河,停住了腳步。這時太陽已經快要沉沒到龍門的背後,只有山頂上還沐浴着一道到金光,和尚已休息了大半天,環顧四周,想找個棲身度宿的巖洞。

當他的視線觸及前面的龍門石壁時,忽然全身一陣,驚呆了:原來在他面前,出現了一幕不可思議的奇境,怪石林立的龍門山上,在金光夕照中,出現了千百尊佛,他們袒胸裸背,斜披着袈,他們有的盤,有的垂腳而坐,有的斜依岩石,猛獸馴服在他們腳邊,他們或雙手合十,或俯首微笑,背後都閃着金光……

和尚激動得全身顫抖,不敢在逼視這金光閃閃的景象,只顧葡伏在地上頂禮膜拜。與此同時,他立即許下了建造石窟寺的誓言,這就是後來的龍門石窟。

當然,流產最廣的傳說好事禹鑿龍門的傳說。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於《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西爲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爲防原,注後之邸,池之竇,灑爲底柱,鑿爲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

作爲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有哪些動人的傳說?

今山西、陝西中間的黃河,古人稱作西河。禹鑿龍門是爲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個時代,就當時的生產工具與技術水平,開鑿龍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大禹治水的事蹟傳至後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與治水有關的事都記到大禹的名下。

傳說中那個洪水氾濫的時期,洛水(洛河)和伊水(伊河)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於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

大禹首先疏通了洛水(洛河),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伊河)受阻於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伊河)和洛水(洛河)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裏的水患。

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著名的龍門石窟所在,距洛陽約12公里。龍門山被伊水(伊河)分爲東山和西山,河水從二者之間穿過。東、西二山活像大門的兩邊,因此這裏被稱爲伊闕。

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孟津(今洛陽下轄縣)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

跳過者爲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