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提前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嗎?

本文已影響9.72K人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兒子們發生了慘烈的“九子奪嫡”事件。後來康熙去世以後,由於他生前沒有明確選定繼承人,康熙的那些兒子們因此對當皇帝的雍正不服,又有了一番殘酷的互相傾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乾隆當皇帝的時候,依然還有餘波。可見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

既然如此,當初康熙爲什麼不主動讓位,自己當太上皇,把兒子們扶上一程呢?如果是那樣的話,那樣慘烈殘酷的事情,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嗎?

如果康熙提前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嗎?

我認爲,這種假設是辦不到的。爲什麼辦不到呢?

究其原因,既與康熙個人的性格有關,是一種偶然。又與清朝初年的政體嬗變震盪有關,是一種必然。

先說康熙的性格。

實際上,康熙這個人,權力慾望是非常強烈的。有兩件事可以證明。

第一件事,康熙扳倒鰲拜等輔政大臣。

順治去世之前,給康熙選定了四個輔政大臣。說起來,這四個輔政大臣,還算兢兢業業,並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情。就算其中鰲拜很強勢,但是鰲拜那些所謂的強勢行爲,其實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

比如當康熙不聽鰲拜的建議時,鰲拜不停地說,就像威逼皇帝一樣。實際上,這只是鰲拜說話的方式而已,他並沒有越過皇帝做事。還有鰲拜強行換地。這種換地的風氣,也是當時八旗的傳統。八旗中誰佔了上風,誰就想要好地。當年皇太極就幹過這樣的事情。

總之,鰲拜所做的,都是一些分內的事情。但是,康熙卻不能容忍這些輔政大臣們存在。先是同意鰲拜殺掉蘇克薩哈,接着又用摔跤的方式拿下鰲拜。

拿下鰲拜以後,連他自己也覺得鰲拜沒有什麼大罪,並沒有處死他。後來在康熙晚年的時候,甚至還赦免了鰲拜的罪行。顯然,他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隻爲了奪權。

要知道,康熙在扳倒鰲拜的時候,他才14歲。14歲的一個少年,其權力慾望就這麼強烈。放眼古今,也算是絕無僅有。

如果康熙提前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嗎? 第2張

第二件事,康熙強行削“三藩”。

康熙扳倒鰲拜後,立刻開始削藩。

削藩在古代封建社會裏,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本來也無可厚非。不過,康熙的削藩,可以說基本上沒有策略可言,完全是強行削藩。

康熙這個人並不是一個莽夫,從他扳倒鰲拜,所採用的辦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但是在削“三藩”的問題上,卻做得有點粗暴武斷,也因爲他的粗暴武斷,造成了“三藩之亂”。這說明什麼,說明康熙想收回權力的想法是非常急迫的。

“三藩之亂”最終因爲吳三桂在長江邊上貽誤戰機,造成失敗。但是,如果吳三桂的戰略戰術得當,那麼,吳三桂推翻清朝,把康熙打死或者攆出關外,也未必不可能。

康熙冒着丟失江山甚至被打死的危險,也要強行急迫地做這件事,可見,他本人的權力慾望有多麼強烈。

而“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正是康熙害怕兒子們奪取了他的皇位,所以才造成了那樣的悲劇。可以說,康熙的性格因素,在這場災禍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說清朝初年的政體嬗變震盪。

清朝早年的政體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從皇太極開始,到康熙的時候,屬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朝皇權制的嬗變。

康熙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扳倒輔政大臣,實現朝廷權力的集中。再通過削藩,又實現了地方權力的集中。

所以說,康熙是這種轉變的有力推進者。

不過,由於受傳統的影響,連康熙本人,也還在實施着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

如果康熙提前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嗎? 第3張

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實際上就是宗室王爺們(尤其是君王的兒子們)共同議事執政。努爾哈赤就讓他的所有兒子參與討論朝廷事務。

康熙削奪了朝廷內外大臣的權力,但是對他兒子們的權力問題,卻沒有處理好。他本來是想效仿漢人的做法,確立太子,實施皇權制。而且他在胤礽才一歲多的時候,就把他確立爲太子了。但是,他同時又着力培養他的其他兒子們,並且在兒子們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讓他們參與政務。

康熙甚至到了晚年的時候,還是沒把這個問題搞清楚,還在讓他的兒子們參與政務。比如他本來要把皇位給雍正(排除雍正奪位的情況),卻又讓皇十四子胤禵帶兵出外打仗。

康熙一方面實施中央集權,讓國家權力集於一尊,一方面又在他兒子中推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樣一來,都想獲得更多權力的兒子們,怎麼不亂起來呢?

所以,就算康熙當時想當太上皇,扶持一個兒子起來當皇帝,也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除非他先按照漢人的做法,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把兒子們安定好,把他們攆出京城,讓他們就藩。這樣的話,纔不會發生“九子奪嫡”這樣的慘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