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簡介 太平御覽全文及翻譯

本文已影響6.45K人 

《太平御覽》是宋代很著名的一本書,由李昉、李穆、徐鉉等著名學者奉敕編纂。從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開始編撰,於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十月成書。

簡介

《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

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內容

中國曆代有着不計其數的文獻書籍,它們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的寫真。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稱爲中國類書之冠的《太平御覽》,初名《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每天看三卷,一年後讀完,所以更名爲《太平御覽》。它採以羣書類集之,共分55部、550門而編爲千卷,故名《太平總類》。

《太平御覽》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

書名由來

宋太祖愛讀史書,他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將大量讀書,以學會治理國家的道理。宋太宗即皇帝位之後,更是銳意文字,手不釋卷。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打天下的武將出身,當了皇帝以後,轉而潛心讀書,正是體現了“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之”的道理。

宋初國家史館藏書萬餘卷,後來削平諸國,把各國藏書集中到京師,宋太宗又下詔,百姓獻書有賞,由此共有藏書八萬卷,集中於史館、昭文館、集賢院,通稱三館。三館早在樑代就已經建立,房屋卑陋,地近鬧市。宋太宗即位之後,親自到三館看藏書,說“三館如此簡陋,如何接待天下賢俊之士啊。”於是下詔另修新館,到太平興國三年落成,賜名崇文院。院中有詔文書庫、集賢書庫、史館書庫等六庫。早在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就下詔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儒臣,利用這些藏書,編類書一千卷,書名《太平總類》:文章一千卷,書名《文苑英華》。小說一千卷,書名《太平廣記》。醫方一千卷,書名《神醫普救》。各書因爲多是編於太平興國年間,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這些書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書,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書籍資料。後來,這些藏書散失,許多歷史典籍就靠他們編的這些資料保存下來。這是一件有功後世的事情。

《太平總類》於太平興國八年編成。成書以後,宋太宗對宰相說:“史館所修的《太平總類》,從今日起每日進三卷給朕,朕當親覽。”宰相宋琪說:“陛下好古不倦,以讀書爲樂,這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天看三卷書,恐怕太傷神了。”宋太宗說:“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每見前代興廢,則以爲鑑戒,此書不過千卷,朕準備每天讀三卷,一年讀完。這樣想來,好學之士讀萬卷書,亦不爲難。大凡讀書要自己性有所好,若不好讀書的人,要他讀書也讀不進。昨日我從巳時讀書到申時,有鸛飛上殿徹,一直到朕讀書完才飛走。”左右大臣說:“過去漢代大儒楊震講學,有鸛鳥銜鱣魚墜於堂下,陛下讀書如此,有類古人了。”此後,宋太宗果然每日讀《太平總類》三卷,從不間斷。如有哪一天事情太多而未能讀滿三卷,則一定在以後有空時補上。宋太宗果然一年讀完了《太平總類》,便賜此書改名爲《太平御覽》。

宋太宗從《太平御覽》中讀了大量史實,經常和羣臣討論歷史上的帝王得失。大臣蘇易簡說:“皇上批閱舊史,安危治亂,盡在皇上考慮之中,此乃社稷無窮之福。”

太平御覽簡介 太平御覽全文及翻譯

  太平御覽

 成書歷史

《太平御覽》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翰林學士李昉奉詔主纂,扈蒙、王克貞、宋白等13人蔘與修撰。全書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圖書及各種體裁文章共2579種,與同時編纂的史學類書《冊府元龜》,文學類書《文苑英華》和小說類書《太平廣記》合稱爲“宋四大書”。

該書的編纂,始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完成於八年十月。初名《太平總類》,宋太宗趙炅詔改今名。纂輯時充分運用了皇家的藏書,並多用前代類書爲藍本修訂增刪而成,所以《太宗實錄》說它是以前代《修文殿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編纂而成。

《太平御覽》所引用的各種書籍,未必都是宋初尚存、館閣所儲的。但《修文殿御覽》、《文思博要》已失傳,《藝文類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覽》就成爲當時現存最大的類書。該書卷首載有《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詳記引用諸書名稱,共列一千六百八十九種,其實尚未包括所引古詩、古賦、銘、箴等在內。此《綱目》是成書以後好事者所作,已載於南宋刻本。

該書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獻、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傳。後來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看不到原書,還可以從這部書裏尋找斷篇殘簡。由於《御覽》所據爲宋代以前古本,故對現存先秦、漢、唐經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脫漏錯訛。作爲循部依類檢索古代資料的寶庫,該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編纂方面,該書體例時有失當,類目亦有重複,引用書名往往錯亂,是其不足之處。

該書上海涵芬樓本爲最佳版本。1960年,中華書局又用該本重印,爲今通行本。

 主要特點

四部書當中,《太平御覽》編得最早。它是一部綜合性類書,門類繁多,徵引賅博,在類書中堪稱“空前”,被視爲“類書之冠”,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覽》的編纂時間,據王應麟《玉海》引《太宗實錄》記載:從太平興國二年下詔開修,到太平興國八年完成,共用了七年時間。初名《太平總類》,太宗趙光義爲誇示自己好學,曾說:“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因而命人日進三卷,備“乙夜之覽”,才詔改今名。當時參加編纂《御覽》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領銜,其餘有:李穆、湯悅、徐鉉、張洎、李克勤、宋白、徐用賓、陳鄂、吳淑、舒雅、呂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賓、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職,另以趙鄰幾、王克貞和董淳補其缺,前後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傳,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學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興國七年九月參與纂修《文苑英華》,也有預修《太祖實錄》的,並各有文集、著作問世。十四人中吳淑、呂文仲、湯悅、王克貞四人在《御覽》的編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國古代類書自魏文帝曹丕詔命王象等編纂的《皇覽》開始,到《御覽》前已有多種出現。據《宋會要》記載,《御覽》是以《修文殿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等書爲藍本進行編撰的。修纂時,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當時的皇家藏書,但也不全是從原書採摘,而是以前代類書爲依據,修葺增刪,分定門目編成。

《御覽》全書一千卷,分五十五部,這是根據《周易·辭》說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內容包羅萬象的意思。今將各部名稱列舉如下: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州郡部、居處部、封建部、職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親部、禮儀部、樂部、文部、學部、治道部、刑法部、釋部、道部、儀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術部、疾病部、工藝部、器物部、雜物部、舟部、車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寶部、布帛部、資產部、百穀部、飲食部、火部、休徵部、咎徵部、神鬼部、妖異部、獸部、羽族部、鱗介部、蟲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藥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類,有些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共計約五千四百七十四類,詳略不一,如地部,大類有155,其中有14類又分爲538個細目,大小類目共693,是最詳細的。其次是職官部,分414類,再次是四夷部,有390類等等。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複的部類,蕪雜難分,是意中事。所以細檢其部類,重複之處屢見不鮮。如卷35時序部及卷879咎徵部都有“旱”類,卷40及卷44同一個地部內“太白山”和“岷山”重複出現。還有卷189居處部有“井”類,而卷873休徵部也有“井”類。兩處排“安息”,一在3516頁,一在3519頁,這兩處的引文竟完全重複。所有這些,使編制體例造成了混亂。

《太平御覽》徵引古書相當豐富。從本書首冊所列《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中可以見到所引之書爲1690種。這還不包括古律詩、古賦、銘、箴、雜書等類在內。據範希曾《書目答問補正》說,《御覽》引用之書有2800多種,這是把詩、賦、銘、箴等都計算在內而得出的數字。

近人馬念祖編《水經注等八種古籍引用書目彙編》,則稱《御覽》引用書經覈實後爲2579種。此書非但徵引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早已失傳。清阮元曾說:“存《御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可見《御覽》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爲豐富的類書之一。但《御覽》所引之書,並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襲了以前的類書。

明胡應麟認爲此書記載晉、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覽》,齊、樑以後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覽》因雜鈔前代類書,未加細校,再加編修上的草率,所以引書方面重複、錯落、訛謬,不一而足。以《綱目》來說,此目並非修書當時所編,這從《綱目》中並列了《唐書》、《舊唐書》即可看出。因修《御覽》時,只有劉昫撰修的一種《唐書》。歐陽修等重修的《唐書》是在仁宗嘉祐五年成書,此後劉書才冠一“舊”字。《御覽》所引只能是劉昫的《唐書》。但《綱目》中並列兩種,這純系編者杜撰。也說明,此目必非當時所編,定在嘉祐五年之後。此目編制質量也不高,重複之處,比比皆是。

太平御覽簡介 太平御覽全文及翻譯 第2張

  太平御覽

有書名相同而復見的,如《太平經》、《漢水記》、《法顯記》等十餘種書都兩見於《綱目》中,而《法輪經》更三次出現。或因書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同而重複的,如:“陳思王《輔臣論》”與“曹植《輔臣論》”,“徐偉長《中論》”與“徐幹《中論》”。《曹操別傳》與《曹瞞別傳》等十多種都是兩名俱見於《綱目》。尤其荒謬的是誤將所引書的篇目、段節和書名混爲一談,這種情況在本書卷457內出現最多,如《諷諫木新序》、《各納木新序》、《臺甲孔叢子》、《諫木孔叢子》等,幾使人難以分辨。

此外引書內容亦有引一書把另一書的文字竄入,如卷271有引劉向《新序》論用兵事,繼之一條又曰:“近者曹操以八千破袁紹五萬者,袁無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軍有法故也。”按例“又曰”是承上條書名,上條既是《新序》,“又曰”亦應引自《新序》,但《新序》作於西漢末年,怎能論及東漢末年袁、曹攻戰的事,可知其錯誤雜亂之甚。有時同引一書前後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錄了《竺枝扶南記》所述騫毗國王事,兩條不但文字繁簡不同,即使記載騫毗王的身長也不同,一條說是一丈二尺,一條說是三丈。所有這些,都不能不說是《御覽》在編纂上的一些缺陷。

儘管如此,《御覽》仍不失爲一部著名類書和常用工具書。首先由於《御覽》在現存古類書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獻、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書比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後代學者雖看不到原書,但從《御覽》中可找到一些可貴的文獻資料。例如:論述農業技術的《範子計然》。《汜勝之書》原書早已不見,我們靠《御覽》的引用才得以知道兩書的一些內容,知道兩千多年前有關農業生產的一些知識。又如,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創制渾天儀和地震儀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覽》卷二天部渾儀目內,就有記載。又如,崔鴻的《十六國春秋》是記述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重要史籍,據考證此書北宋時已失傳,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已看不到原書,可是《御覽》引用此書達480多條。

更爲人稱道的是,《御覽》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書。清代輯佚家王謨輯《漢唐地理書鈔》時,利用《御覽》頗多,曾說:“太平御覽書目一千六百九十種,內地理書約三百種,較諸類書尤爲賅博。”它保留了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多種古地理書的片斷就是例證。例如《吳時外國傳》爲三國孫吳時中郎康泰撰。《梁書·海南諸國傳》載:泰與宣化從事朱應通海南諸國,經歷傳聞百數十國,因立紀傳。按孫權既定江左之後,屢耀兵海外,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軍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書大約寫於公元227年左右。但此書早已不見,只散見於諸類書中,《御覽》引用了十九條。由於《御覽》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歷代學者所重視,作輯佚工作的,更把它視作“寶山”。

《御覽》的版本有十二種之多。南宋閩刊本。舊時藏書家所稱的北宋刊本,據今人考證即南宋閩刊本。此本輾轉流傳至同治年間,陸心源以白金百兩,歸於著名於世的皕宋樓,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緒末,陸氏死後,不幸,其子以十萬元之代價將皕宋樓所藏盡售於日本人,此書也隨之歸日本靜嘉堂文庫。現存《御覽》刊本,以此本爲最古。

南宋蒲叔獻刊本,此本國內也不見,日本尚存殘卷二部,一藏於宮內省圖書寮,一藏於京都東福寺。到明代有兩個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慶年間有。清張海鵬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鮑崇城刻本。光緒年間有:廣東重刊鮑氏本和石印鮑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

1928年張元濟到日本訪書,獲見南宋蜀刊本,遂藉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取靜嘉堂文庫所藏的宋閩刊本殘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別補足。於1935年置於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部叢刊三編》中,分訂136冊,這就是《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宋刻本。因爲這本子勝於其他刊本,就成爲多少年來流行的最好的版本。1960年中華書局將《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縮印,裝成四大冊出版,這就是我們現今常用的本子。

《太平御覽》因是類書,使用該書,要先了解它的類目,判斷你要查的事物與哪類有聯繫,然後按部、按目去查檢。此書分類原則與編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爲序,每類下面再按經、史、子、集順序編排。爲了查檢方便,還可參考錢亞新編的《太平御覽索引》和聶崇岐主編的《太平御覽引得》。

 作品版本

南宋蜀刻殘本:分藏於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

南宋刻殘本:藏日本靜嘉堂文庫

明萬曆周堂活字本:欠善

清嘉慶鮑崇城刻本:欠善

嘉慶張海鵬刻本:較善,但印本極罕見。

日本文久(清咸豐時)喜多氏活字本:從南宋蜀刻本出,較善。

民國二十五(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靜嘉堂文庫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華書局又縮印,最便使用。

原哈佛燕京學社出版有《太平御覽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極便於讀者查檢資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