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海軍揚威世界五個瞬間: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本文已影響2.62W人 

炮指長崎1886 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8月15日,在日本歷史上似乎總是屈辱的日子。1945年的這天,日本帝國終於向全世界低頭,宣告無條件投降。而一個甲子前(1886年)的這一天,日本人同樣將它作爲國恥日記入了歷史。

這一令日本人沒齒不忘的恥辱,來自於正在長崎訪問的北洋艦隊。數百名中國水兵與日本警察相互械鬥,雙方都有嚴重的傷亡。這一事件,如同中日近代史上其他事件一樣,在兩國曆史界出現了不同的結論乃至史料,甚至連事件的名稱也出現了“各自表述”:中國稱爲“長崎兵捕互鬥案”(簡稱“崎案”),日本則稱爲“長崎暴動”、“長崎清國水兵暴行”。

根據日本人的記載,兩天前(8月13日),日本方面邀請北洋官兵登岸“血拼”,以期拉動長崎的GDP。一些水兵卻“血拼”到了當地一家妓院“丸山家”,酗酒之後與當地人發生衝突。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並沒有攜帶武器,中國水兵和警察發生衝突,2人被捕,其餘的逃離了現場。隨後,逃走的中國水兵召集了10~15名同伴,衝入警察局。當時,根據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的命令,水兵登岸一律不得攜帶武器,但其中有一名水兵在岸上購買了一把日本刀,在雙方打鬥過程中,這名水兵將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傷,他本人也受了輕傷並被捕,之後移交給大清國領事館。

8月15日這天,北洋艦隊放假一天,450名水兵上岸自由觀光。上岸後的水兵們到處滋事,與警察發生衝突,有的將日本警察的帽子打落,有的辱罵日本警察,日本警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要抓捕肇事者,結果雙方發生大規模的械鬥。日本警察全副武裝上陣,長崎市民“同仇敵愾”,羣起攻擊中國水兵,最後,中國方面“致死五名,重傷六,輕傷三十八,無下落五”。也有說中方“死八名, 傷四十五”,日方“死二人, 傷二十七人” 。

大清海軍揚威世界五個瞬間: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根據中國方面的記載,這一事件雖然起因於妓院糾紛,但8月15日這天則完全是日本人“有組織、有預謀”的報復。前一天,日本人就在周邊的鄉鎮遍傳消息,召集拳師,暗藏利刃,並事先通知長崎鬧市各商鋪提前關門。待中國水兵上岸後,即陷入了長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僅受到警察、地痞的正面攻擊,而且街道兩邊店鋪內的人,或向北洋水兵扔石塊,或從二樓潑開水,手無寸鐵的北洋水兵傷亡慘重,事後驗屍或驗傷,其傷亡者幾乎都是背後受傷。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羣情激憤。據未經覈實的有關記載,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中國國內也是一片憤怒,北洋水師的外籍教官琅威理甚至建議立即對日宣戰,武力解決。

日本史料記載,當李鴻章緊急召見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時明確表示,如果日本方面不能妥善處理該事件,將電令在日本的北洋艦隊“自由開戰”,這等於是發出了戰爭的威脅。

次年,這一事件甚至被東京的明進堂出版社編入了英語會話教材《英和獨習會話篇》中,用英文問答的方式,將事件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中國方面,“控訴”北洋軍隊的暴行,以便向西方進行宣傳。至今,我所接觸的日本史書,多數依然定性爲中國水兵的“暴行”。

這一事件中可以肯定的是:

一、事件導火線的確是北洋水兵嫖妓肇事,李鴻章也承認“爭殺肇自妓樓,約束之疏,萬無可辭”,但他也說:“弁兵登岸爲狹邪遊生事,亦系恆情。即爲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爲急飾也。”

二、北洋艦隊訪問日本,固然有利用長崎船塢對大型軍艦進行修理的客觀因素(中國當時的船塢均無法容納定遠等鉅艦),但的確有“宣威”日本的意圖在內。當時中日之間已經因朝鮮和琉球問題而關係緊張,相互之間已經將對方看做第一假想敵。在琉球問題的刺激下,大清大力發展海軍,北洋艦隊迅速躋身世界八強,訪問日本。後世一些研究者受制於某種類似自虐的史觀,非要強調此次出訪的“和平意圖”,非要把海軍本身就該具備的威懾作用弄得似乎見不得人一般,毫無意義也毫無必要。

在宣威日本的動機下,發生了這樣的事件,強大的北洋艦隊又待在人家大門口,即使沒有直接將炮口對準長崎市區,日本人也會將這看做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這一事件在英國斡旋下,雙方互相妥協,同意各自緝拿兇犯,相互賠償傷亡者,但日本人認爲自己是在中國的堅船利炮下無奈妥協,耿耿於懷。中國威脅論立即成爲日本主流民意,外交交涉完畢後一個月, 明治天皇就頒發赦令:“立國之務在海防, 一日不可緩。”並特別撥出私房錢(內帑)30萬日元,給海軍專用。日本上下掀起了建設海軍的高潮,大清國最爲強大的定遠、鎮遠兩艦成爲日本家喻戶曉的第一敵人,擊沉定遠、鎮遠兩艦模型,成爲日本孩子最熱衷的遊戲。

長崎事件,無論其間是非曲折,都是大清海軍第一次“以威壓人”。在這個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從所謂的“以德服人”進化到“以威壓人”,大清國終於擺脫了一點宋襄公心態,展現了可貴的狼性。

 爭權東海1894 海軍強勢搜查英國船

1894年9月20日下午3點,福建白犬山左近洋麪。一艘沒有旗號的神祕商船正向北快速航行,在它的船舷上書寫着船名Pathan(巴山號)。忽然,從它的後方高速出現了一艘大清軍艦,這就是南洋艦隊的主力艦、當年曾經重創法軍尼埃利艦隊的南琛號。

南琛艦以旗語命令巴山號停船,巴山號置之不理,南琛艦於是放空炮2響,巴山號立即掛出英國國旗,但依然不停。南琛艦再度鳴炮示警,該船始停。

這幾日,南琛艦奉命在這一帶海域搜尋一條爲日本走私軍火的英國商船。巴山號不僅不懸掛國旗航行,而且在相關的船運公報中根本就沒有登記航訊,十分可疑。

南琛艦艦長袁九皋命令三副帶隊,登上巴山號取回貨單、船牌(執照)。經覈查,貨單內就有運往日本的手槍、槍彈等。南琛艦果斷扣押巴山號,押送到基隆港,請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Hosea Ballou Morse)派人進行檢查。

巴山號是滿載之船,發往日本的貨都在艙底,如果要查,必須把上面發往上海的所有貨物清卸乾淨。馬士建議,可以派人押送巴山號到上海卸貨後,再將運往日本的貨物逐件檢查。

大清海軍揚威世界五個瞬間: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第2張

但巴山號船長居然將艙門封閉,拒絕檢查,中國官員隨即強行開艙,英國領事則提出抗議,併發出了“最後通牒”。清廷無奈,終於同意到上海再進行搜查。

10月5日,巴山號在海關押送下離開臺灣前往上海。上海方面,江南蘇鬆太道劉麟祥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並行文英國總領事韓能,要求其派員一同查驗。

10月7日晚,巴山號抵達上海,因吃水過深,暫泊吳淞口,以駁船裝卸。海關爲“一昭慎重”,命令過駁時將其所有艙櫃加貼封條,送達碼頭後統一開驗。貨物駁至招商局虹口碼頭,海關約請蘇鬆太道於10月10日上午7點開始共同查驗。

10月9日,韓能照會劉麟祥,表示將協助巴山號的船東就中國“無故扣押”一事進行索賠,遭到劉麟祥嚴詞駁斥。

巴山號上艙運送到上海的貨清卸完畢,發往日本的貨物已經露了出來,但此時,江海關稅務司、英國人賀璧理(Alfred Edward Hippisley)卻另生枝節,聲稱因該船離開紐約時中日尚未宣戰,如有軍火,貨單上應該不會隱瞞,所以只要查驗貨單就可以。

劉麟祥對此決不同意,雙方發生激烈爭執,英國公使也在北京向總理衙門施加巨大壓力。在中國衙門之間扯皮之際,10月26日,巴山號在沒有進行必要搜查的情況下,被大清海關中的英國籍洋幹部們放行,離開上海開往日本。

巴山號走後,英國駐上海領事館隨即要求中國對“違例扣留”之事進行賠償。劉麟祥據理力爭,英國外交官胡攪蠻纏,甚至說那些在臺灣就已被查獲的手槍“專作玩具”。

英國政府將此事提交給了倫敦的皇家法院,法院認爲,雖然巴山號攜帶了違禁品,但因爲“該船系被帶往一不合理地偏離該船航線的港口,而且既沒有起訴也沒有打算到任何捕獲法庭起訴便被扣留,沒有經過任何審判程序”,所以,“英國政府可有整頓理由支持船主一方提出一合理的賠償要求”。英國隨後正式向中國提出了5000英鎊的索賠要求。

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激憤地質問英國人:“若謂僅彈槍三箱,所值無多,何以指爲軍火?試問槍與彈不算軍火,何物謂之軍火?既可少載,豈不可以多載?當日南琛在洋麪即見巴山軍火,確鑿有據,焉能不帶至基隆聽候查驗?該船既無違禁之件,何以先不進口?何以一經查至下艙,即封閉不服查驗?所稱延誤,乃其自取……此案考之公法,中國既有應查之權,即無違例之處,更無認償之理也。”

劉麟祥則更一針見血指出:“歷來中外交涉,領事本以偏袒爲能事,以期見好於商人。故遇事必多方辯難,迨知理屈,又以護前不肯自休。”他認爲對此事應“設法因應,從容理論”。

當時中日甲午戰爭正在關鍵時刻,中國需要英國的支持。總理衙門經過多方權衡,只能違心地接受了英國方面的勒索,賠款了事。

巴山號事件中,南洋艦隊在面對英國商船時毫不手軟。而從臺灣、上海到北京,中國各級官員們都表現出了寸土必爭的信念,最後雖然出於大局不得不妥協,但這也給更大範圍內的外交折衝提供了迴旋餘地和討價還價的砝碼,南琛艦也因此在外交史上留下了強悍的一頁。

阻寇三門灣1900 重建水師大戰意大利海軍

1899年10月,重建後的北洋艦隊接到中央命令:做好南下浙江沿海的準備,要對即將入侵的意大利艦隊予以痛擊。北洋上下士氣高昂,大型主力驅逐艦海天號艦長劉冠雄表示:“義(意)人遠涉重洋,主客異勢,勞逸殊形,況我有海天、海容、海籌、海琛等艦,尚堪一戰。”北洋艦隊司令(統領)葉祖珪命令各艦做好相應的戰鬥準備。

在天津小站的袁世凱也同時接到命令,率領他的新建陸軍祕密向山東沿海集結,準備抗擊意大利人可能的入侵;山東巡撫毓賢下令全境嚴防任何意大利人以任何名義進入。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陸海軍第一次動員起來,準備打一場國土保衛戰。

面對大清帝國的強硬,意大利人相當鬱悶:當他們好不容易從地圖上選中浙江沿海的三門灣,並且發現那裏還無列強問津時,他們本以爲只要稍加恫嚇,中國人就會乖乖就範。

當時正被內政和外交弄得焦頭爛額的意大利,實在太需要一點點好消息,來振奮一下低迷的民心士氣。其國內矛盾重重,民衆與政府嚴重對抗,政府甚至向示威羣衆開槍;而對外方面,裝備精良的意大利軍隊卻在阿杜瓦戰役(Battle of Adowa)中敗給埃塞俄比亞,“不敢想象,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會在一名非洲酋長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災難。”意大利隨即被迫退出埃塞俄比亞。

大清海軍揚威世界五個瞬間: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第3張

在非洲大丟顏面的意大利,決心在東方找回自己的尊嚴和利益。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們派遣到遠東想打開中國大門的驅逐艦,名字居然是“馬可·波羅”號。這位身懷利刃、心懷歹意的“馬可·波羅”,在中國沿海轉來轉去,選中了浙江的三門灣,這不僅是個天然的良港,而且最接近中國的生絲產地,而此時,絲綢工業是意大利的支柱產業,必須依賴中國的生絲供應。

1899年2月,意大利向中國政府發出了照會,要求參照旅順、大連灣先例,租借三門灣爲軍港,同時要求修築一條從三門灣通往鄱陽湖的鐵路,並浙江南部列爲其勢力範圍。

但意大利人沒有想到,中國方面因爲事先得到了法國透露的情報,對此照會乾脆就不拆看,原封退回。這下子意大利人感覺受了奇恥大辱。

在國內好戰派的鼓動下,意大利政府同意向中國政府提交最後通牒,但在羅馬向其駐北京公使馬蒂諾發出這一電報之後,因英國願意幫助意中調解,羅馬又立即發出了第二封電報,要求駐北京公使不必提交最後通牒。但不知何故,兩封電報到達的順序被顛倒了,馬蒂諾以爲那封后到的遞交最後通牒的是最新指示,立即強硬地向中國政府提出:如果在4天之內不接受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將與中國斷交,其艦隊將攻取三門灣。

意大利的最後通牒成爲西方各大報的頭條新聞,而羅馬外交部並不知情,還在竭力闢謠,弄清情況後,意大利政府尷尬萬分,只好下令馬蒂諾立即撤回最後通牒,並且回國述職。

新任公使薩瓦戈勉強上任,來收拾馬蒂諾留下的爛攤子,他帶了4艘軍艦同行,到達上海後便不再北上,意在施加壓力。此時,意大利內閣在國內政治危機中倒臺,新上任的外交部長一改前任的強硬立場,希望只要能讓意大利體面下臺階,哪怕只租借到一個小小的加煤站,就可以息事寧人。但薩瓦戈卻認爲事到如今,只有與中國強硬到底。薩瓦戈帶着艦隊在上海乾等了一個多月,中國方面對他冷處理。在羅馬的嚴令下,他只好到北京任職,卻痛苦地瞭解到中國政府已做了全面開戰的準備,慈禧太后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都不給意大利人。

列強們紛紛與這一事件進行“切割”,意大利陷入孤家寡人境地,其海軍當局也表示,面對中國的軍力,意大利沒有能力開戰。無奈之下,外交部最後嚴令薩瓦戈放棄任何進一步的行動

更令意大利人顏面喪盡的是,在談判中,薩瓦戈向中國方面強調意大利不僅是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實歐洲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歐洲公會”(Concept of Europe)的重要成員,但他們的翻譯卻將“公會”翻譯成了“劇場”,中國代表們自然是聽得一頭霧水,《泰晤士報》駐京記者、澳大利亞人莫里循卻將這一醜聞刊登到了報紙上,並嘲諷意大利人在整個三門灣事件中的表現果然是一場“鬧劇”。

這場“鬧劇”最後以中國的完勝而告終,包括北洋海軍在內的軍事動員與反威懾,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此次勝利,徹底斷絕了歐洲衆多小國想跟在列強身後從中國龍身上咬一塊肥肉的念頭,阻止了中國外交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巡航西沙1909 海軍將士捍衛神聖海疆

1909年5月,廣東水師駕駛着兩條破舊的軍艦,登上了西沙羣島,勒石刻碑,宣示主權。這兩艘軍艦,一名琛航,另一名伏波,均是福建船政所自行建造的木殼軍艦,不僅船齡老,馬力小,而且在1884年的馬尾海戰中,均被法國艦隊擊沉,後來打撈修復,屬於“廢物”利用。

但這兩艘軍艦,是當時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唯一能立即調遣的力量,雖然部下都建議他爲了穩妥起見,還是電告海軍部另派大型巡洋艦,但他堅持認爲時不我待,必須立即成行,在西沙各島宣示主權。

李準的急切是有原因的。此時,與日本人進行的東沙島談判已經結束,日本同意歸還東沙島,而談判爭執的焦點就在於日本人認爲東沙島爲“無主荒地”(有關收回東沙島的情況,請參閱本報5月4日D7版《龍旗插上東沙島》)。

李準親自檢查了琛航、伏波兩艦,進行了嚴格的維護和加固,並在準備大米、罐頭、淡水等的同時,另行準備了種羊、種豬和種雞,以及各色稻粱麥豆種子,以備在西沙各島上放養種植。

大清海軍揚威世界五個瞬間: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第4張

這支考察隊伍是龐大的,包括兩艘官兵和李準的衛隊排在內,加上當地官員、商人、測繪員、化驗員、工程師、醫生、工人等,共有170多人。

從李準留下來的回憶錄看,此次西沙宣示主權,似乎更多是一種開疆拓土的感覺,整個過程充滿了興奮和激動。

艦隊在榆林港停留了幾天,5月29日(農曆四月十一)下午四點,起錨航向西沙,但因爲兩艘老式軍艦馬力太小,被洋流帶偏了航道,本應當天晚上到達的第一個島嶼,直到次日中午才靠岸。

李准將此島用坐艦之名命名爲伏波島,並指揮軍人和工人,在珊瑚石上刻下了“大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閱至此”的字樣。他們還在島上伐木建屋,在屋側樹了一根5丈高的白色桅杆,在桅杆上高懸黃龍旗,“此地從此即爲中國之領土矣”(李準回憶錄)。

他們夜宿伏波島上,還打了一場“海龜圍殲戰”。月光下,無數大海龜上岸產蛋,被燈籠一照,羣龜均縮頭停步,水手們就上去用木棍使勁把海龜翻個底朝天,抓了20多隻,每一隻足有四五百斤重,僅裙邊就厚達2寸,宰殺後每隻能得龜肉二三十斤。李準吩咐帶8只活海龜回去,結果不得不用起重機才能吊上軍艦。8只海龜佔據了官艙前面的空地,水兵和工人們只好坐在龜身上吃飯、打牌。

次日,李準下令將所帶的種羊等留在島上幾對,隨後便離開了伏波島,相繼登陸其他各島,逐一命名,勒石樹碑,升起國旗。

此次巡航,李準共考察命名了14個島嶼,除伏波、琛航兩島以軍艦名命名,珊瑚、甘泉兩島以地理特徵命名之外,其餘10個島嶼使用隨行官員們的籍貫地命名,計有鄰水(四川)、休寧(安徽)、新會(廣東)、寧波(浙江)、霍邱(安徽)、歸安(浙江)、烏程(浙江)、華陽(四川)、番禺(廣東)、陽湖(江蘇)、豐潤(直隸)。這些官職普遍並不顯赫、而且多爲候補的官員們,因緣際會地在西沙羣島中爲自己的家鄉留下了大名,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穫。

李準返航後,兩廣總督張人駿立即將隨行測繪員所畫的海圖,飛章呈交陸軍部和軍機處,而李準所收集的各種珍奇,開始巡迴展覽,進行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1933年4月,當中國軍隊正在長城各口奮勇抗擊日軍時,法國人趁機侵佔了南沙九島。全國軍民在高喊抗日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南海主權。這時已60多歲、隱居在天津的李準,向天津《大公報》報詳細回憶了他當年率領艦隊巡航西沙、宣示主權的故事,被全球各地中文報紙爭相轉載,極大地鼓舞了正處身於“最危險的時候”的全國軍民。

 宣威加勒比1911 海軍遠赴美洲護衛華僑

1910年,墨西哥爆發革命,一片動盪,華僑再度成爲動亂的犧牲品,共有300多人遇害,財產損失高達百萬元,居各國居墨僑民之首。

大清國駐墨西哥代辦沈艾孫,向墨西哥政府提起交涉,要求懲辦兇手、撫卹死難者家屬、設法保護華僑並給予經濟賠償。沈艾孫提出的索賠令墨西哥政府大吃一驚:3000萬墨西哥銀元。

沈艾孫的強硬立場,是因爲有了堅強的後盾:當時大清國的主力驅逐艦海圻號,正在海軍巡洋艦隊統領(相當於少將)程璧光率領下,在英國出席國王加冕慶典,按計劃將訪問美國。墨西哥動亂髮生後,北京已經電令海圻號,在訪美結束後,出訪墨西哥和古巴,宣示軍威,保護僑胞。而美國也建議大清,應當利用這一機會,對墨西哥政府進行武力威懾。製造於英國的海圻號,是一艘重巡洋艦,火力配備相當強大,在當時世界海軍中也算一流戰艦,這對國力衰弱的墨西哥,當然是有震懾作用的。

1911年9月11日左右,海圻號抵達紐約。這是中國軍艦首次出訪美國本土,受到了美國海軍和民衆的熱烈歡迎。海圻號立即成了美國媒體的寵兒,從正式的官方儀式到官兵的娛樂活動,從黃龍軍旗的詳細解說到艦上伙食爲什麼沒有大米,從軍官們的流利英語到那與美國海軍十分相似的制服,美國各大報均以友好的基調進行了不厭其詳的報道。

大清海軍揚威世界五個瞬間: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 第5張

美國國務卿、海軍部長代表美國政府主持了歡迎儀式,會見了程璧光和海圻號艦長湯廷光,隨後還爲海圻艦官兵舉行了盛大的招待酒會。而正在波士頓休假的美國總統塔夫脫,也接見了程璧光與湯廷光。

美國已故總統格蘭特是李鴻章的好朋友,李鴻章1896年訪問美國時,曾親自前往其墓悼念,隨後,拜謁格蘭特墓就成了大清國官員訪問美國的統一行程之一。格蘭特總統的兒子小格蘭特正是駐紮紐約的美國陸軍最高司令官,他接見了程璧光等,並派夫人陪同海圻號官兵向格蘭特墓敬獻花圈。拜謁墓園這天,海圻號官兵伴隨着嘹亮的軍樂,全副武裝列隊行進在紐約大街上,這是中國軍人第一次在美國國土上的武裝行進,而且腦後均沒有大清臣民慣常的辮子(程璧光在海圻號出發後就命令全艦官兵剪去辮子),觀者如堵。

每天中午到下午5點,是海圻號開放參觀的時間,艦上除了軍官生活區,全面開放。紐約市民爭相登上這艘威武的中國戰艦,報刊報道人潮如涌,但中國官兵們十分有禮貌,盡力爲每人都提供一杯中國茶及最好的講解。

旅美華人華僑更是興奮異常,各僑團舉行了各種聯歡會、招待會,海圻號的到來顯然令華人華僑大長威風。

海圻號隨後訪問了古巴,在哈瓦那停留了10天,受到了古巴總統的接見,古巴總統表示古巴將絕不會歧視華人。古巴的華人華僑也如同美國華人華僑一樣,舉行了各種聯歡活動。

此時,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墨西哥政府基本接受了懲兇、撫卹和賠償,雙方開始談判賠償數額,國內電令海圻號,不必再訪問墨西哥了。

海圻號在美洲大陸掀起了一輪新的中國熱,而在其回國航程中,辛亥革命爆發,程璧光決心響應共和,將黃龍旗降下,升起了民國的五色旗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