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古代如此多的名將爲什麼都命運多舛?

本文已影響2.71K人 

古之名將,大多沒有好下場。不是“兔死狗烹”,就是身敗名裂,像春秋時期的文種、西漢時期的韓信、南宋時期的岳飛等,這些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謀略超羣,武功蓋世,得之即安天下。

但令人遺憾的是,隨着將軍們的功成名就,殺身大禍卻一次又一次地降臨到他們的頭上。對此,老百姓既不理解,也不情願。於是,民間藝人總是變着花樣地爲他們歌功頌德,鳴冤叫屈,不是將他們的冤債記到奸臣賊子的賬上,就是大罵昏君無道,殘害忠良。因此千百年來,忠臣良將從來都是老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不二話題。

拋開情感的因素不講,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忠臣良將始終難逃“狡兔死,走狗烹”的不變命運呢?究其原因,實際上還是離不開“猜忌”二字。這是一個讓所有領導者永遠都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一樣,最終導致了結局上的不盡相同。但從本質上看,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自古以來,將軍們尤其是開國的將軍們,最忌諱的就是居功自傲,擁兵自重。而兵權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要打仗就要授予兵權,但長時間將兵權置於別人手中,對皇帝老兒來講,永遠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戰爭年代沒辦法,軍隊總要有人指揮。如果將兵權輕易交到一個庸才手裏肯定是不怎麼放心。能不能打勝仗,關乎生死存亡,國家命運。而要將兵權交到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手裏,同樣也會有難以名狀的痛楚。仗是打贏了,但這些將軍們會不會靠着兵權慢慢做大就很難說了。

大凡和平時期,作爲君主來講,最忌怕的就是尾大不掉。在其心目中,外敵入侵尚不難應付,大不了全民抵抗,鬥爭到底。而內部紛爭,卻往往意味着江山易主,政權更迭。這就讓領導很傷腦筋,一方面爲了打勝仗,另一方面還要保持軍權的高度集中。於是,監軍這個職位也就應運而生了。

解密:中國古代如此多的名將爲什麼都命運多舛?

即便這樣,皇帝老兒也不一定放心得下。皇帝不放心,將領就會有危險,打仗自然也就放不開手腳。有那聰明的,一邊忙着打仗,一邊抽出時間向皇上上書表忠心,並反覆釋放不敢或是不可能造反的信號。而性情耿直的往往就是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事。雖說這話有道理(戰場訊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一天到晚地老是彙報還怎麼打仗。況且,皇帝老兒遠在京師,也不瞭解前線的實際情況),卻也免不了讓皇帝老兒心裏不舒服。沒辦法,正打着呢,你不受就不受吧,咱先忍着。可一旦大軍凱旋,天下太平了,皇帝老兒的心思也就變了。

大凡名將,當然都有大功。有功就要封賞,可封賞總是有個極限,一旦到了沒有什麼可封的時候,這些功臣們也就非常危險了。因此聰明的將軍往往選擇功成身退,像范蠡、張良等人,一邊向皇帝要銀子,一邊辭去官職,過起了逍遙自在的日子。這些人不僅沒有因爲功高蓋主受到迫害,反倒是青史留名。皇上心裏沒有了疙瘩,當然也就無所顧忌了。但這樣的選擇並不容易,一是要能看透,二是要心態好,二者缺一不可。一般人顯然意識不到這一點,或者說是不太情願,一刀一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這麼一下子交出去,怎麼說都有些心有不甘。

問題是已經到了和平發展的時候,你居然還在那裏喋喋不休地談論你的功勞,表現自己的能力,顯然就有些不合時宜了。甚至有時談得興起,再拿着領導當年的尷尬事說上一番,那就不僅是一個不妥的問題了。人都是好面子的,要知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在那裏口無遮攔,只圖一個嘴上痛快,那皇帝老兒的內心又會作何感受呢!這小子,你這是要幹嘛呢?難道還要造反不成?

皇帝嘛!一有心事往往就睡不着覺,失眠時間長了,很容易犯神經發脾氣。到那時候,哪裏還管你功勞不功勞的,早晚要了你的腦袋。因此,要想避禍,唯有的辦法就是交出兵權,坐享安樂,少管閒事。但有時往往卻是,人一旦居於高位,忘乎所以都來不及,哪裏還會想到潛在的危險呢?

當年,周亞夫曾經也是以治軍嚴厲著稱於世的,就連漢文帝對他也是賞識有加,以至於看到周亞夫統帥的細柳營之後,竟不由自主地發出了“真將軍也”的感嘆。及至漢景帝繼位,周亞夫又幫助景帝平定了以吳楚爲首的“七國之亂”,並被任命爲丞相。但周亞夫官做大了,脾氣秉性卻一點都沒改變,後來還是因爲立太子的問題與景帝發生了激烈爭執,景帝由此懷恨在心,動了殺機。

解密:中國古代如此多的名將爲什麼都命運多舛? 第2張

皇帝要殺大臣,最好的罪名就是謀反。也該着周亞夫倒黴,就在景帝苦於沒有證據的時候,周亞夫的兒子卻給父親買了五百件殉葬用的鎧甲、盾牌,被人告發謀反。機會終於來了,於是景帝立即下令把周亞夫交給廷尉府治罪。審問的時候,廷尉責問亞夫爲何造反,周亞夫說:“我所買的兵器都是些殉葬品,怎麼能說是造反呢?”儘管理由很是充分,但負責審問的官吏卻說:“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哩!”此語一出,簡直絕了,真是應了那句話——“欲加其罪,何患無辭?”最後,周亞夫在獄中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可見有時,一個人能力大小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要對上領導的眼。周亞夫在文帝眼裏是“真將軍”,到了景帝這兒卻成了“死對頭”。理由無非就是,周亞夫觸了景帝的“逆鱗”。因此在領導面前,千萬不要說應該怎麼辦,而是要看領導想怎麼辦。如果領導決策失誤了,就主動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心甘情願地當個“替罪羊”,即便是迫於輿論壓力暫時被免了職,終究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當然,幹好了要將功勞算到領導頭上,再信誓旦旦地奉上一些領導英明、決策正確之類的陶醉話,讓領導聽着順耳,心裏舒服。領導高興了,還能有你的虧吃?否則,你要是趾高氣揚,不識時務,一味表功,領導嘴上雖然不說什麼,心裏怎麼想的就不太好說了。故而,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過於顯擺,有時偶爾露一下“怯”,亮一下“拙”未必不是好事——難得糊塗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