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百科

本文已影響1.75W人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丹麥哲學家,作家,外文名丹麥語Søron Aabye Kierkegaard,生卒時間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代表作品《非此則彼》,《兩個啓發性談話》,《兩個啓發性談話》。

人物簡介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丹麥語:SøronAabyeKierkegaard,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麥哲學家、神學家及作家,一般被視爲存在主義之父。

人物生平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百科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克爾凱郭爾生於哥本哈根的一個富裕家庭,在衆兄弟姊妹中最年幼。他的父親早年是一個鄉下農民,後來白手興家成爲城中暴發戶,並與富豪之女結婚,躋身哥本哈根的上流社會。後來其妻去世,克爾凱郭爾之父另娶家中女傭爲妻,並在老年得幼子索倫·克爾凱郭爾。

克爾凱郭爾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本身所受正式教育不多,但勤於自學。他性格憂鬱,且深信自己因早年不虔敬的行爲而受到神的詛咒,對克爾凱郭爾管教──特別是宗教教育──非常嚴厲。克爾凱郭爾深受父親影響。另一方面,克爾凱郭爾自少生活富裕,但體弱多病,且與兄長們的相處不融洽。種種因素造成克爾凱郭爾憂鬱的性格。

1830年,克爾凱郭爾開始學習心理學及哲學,並於翌年開始攻讀神學學位。但於1834年,他的宗教信仰陷入低潮,生活變得糜爛,直至1838年才恢復過來。1840年,他完成學位考試、同年向維珍妮·奧遜(Regine Olsen)求婚,並於1841年取得在其他學系等同博士的哲學碩士學位。

1841年,克爾凱郭爾覺得自己不可能擺脫憂鬱,更不可能有美滿婚姻,最終決定跟維珍妮解除婚約。這對他日後創作生涯影響深遠。

後來他成爲活躍的作家,以不同筆名出版多部文學、哲學作品。他一生大力反對當時得令的黑格爾哲學,並致力於反思神學。

1855年克爾凱郭爾於哥本哈根一家醫院逝世,臨終時不肯接受丹麥國家教會的聖餐,也不肯讓教會參與其喪禮。

哲學思想

時代背景

十八世紀時,基督教受到啓蒙主義哲學與科學的挑戰,逐漸產生自由派神學;然而另外一個極端是“基要主義”的傳統更正教正統神學,他們長期沉浸於更正教經院哲學的正統思潮裏,太過着重字義解經,將歷史上的某些教義,作爲神學立場正確與否的絕對標準。因此基督教會在這兩種神學中,漸漸忘了基督教是怎樣的信仰,甚至連怎樣作一位基督徒的焦點都模糊掉了。

當時的丹麥把基督教定爲國教,只要是在丹麥出生的人,丹麥的國家教會都把他視爲是基督徒。嬰兒洗禮的作法非常普遍,人們在尚未有自己的信仰就成了教會的一分子,因此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在他的周圍,盡是一些掛名的基督徒。丹麥思想界在十八、十九世紀受國外的影響不小。當時一位有名的神學家馬登遜(H.L. Martensen),將黑格爾(BeyondHegel)的矛盾綜合及人文主義融合於基督教中。那時“個人”的意識全都淹沒在對世界歷史的思索與羣體觀念中,因此那時代的病徵倒不是追求情慾或唯物主義,卻是拿狂放的泛神觀來輕蔑個人的存在。

克爾凱郭爾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其哲學的中心思想基本上可以說是“如何去做一個基督徒”。他對當時社會上的小信風氣深惡痛絕,多番撰文攻擊。他認爲人們並不能透過客觀性獲得真理,而真理只能透過主觀性呈現,所以他反對傳統哲學將真理當成客觀知識那樣地追求。他亦反對教條主義(包括反對基督教的教條主義),故不願將自己的思想寫成哲學理論,而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表達,並以多個不同筆名出版作品。

 存在主義

克爾凱郭爾所提倡的存在主義,強調哲學家應探討現實中人生問題。他反對德國觀念專門講理想的東西,而以爲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體地把握住個人的存在。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可以說是利用最簡單的、感性的、我們日常生活裏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實際的、具體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內心中的苦悶與荒謬。存在指此時、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個人存在。個人存在中有喜怒哀樂,經由喜怒哀樂才能體驗倒真正人生。語言、理性和邏輯無法揭示每一個人獨特的個性,無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對於後者,只能依靠每一個人本身內在的獨特的主觀體驗。他的個人是一種爲恐懼、顫慄、悲觀、絕望等消極情緒所支配的個人。這種悲觀消極的情緒是個人對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體驗。正是這種情緒驅使人採取行動,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

作爲一個存在主義思想家,他試圖將一切與個體自身的情況相聯繫,而不是從中提取本質,藉此來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此即彼》集中論述了自由與奴役之間的選擇,這一論題幾乎可以在他的所有著述中找到。他堅持認爲責任和宿命論在人類中互相纏繞,由此預示了深蘊於心理學中的去個性化和意志危機等課題。在他看來,當自我包括許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創造的因素時,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機器。他反對懷疑論,反對宿命論的超然旁觀,把道德和倫理責任作爲普遍目標,把由此促進的世俗判斷和絕望戲劇化。他認識到“精神失助”這一奇特的現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離,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實現也無法實現。要糾正這種現象必須在信任上獲得飛躍,樹立“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個體擺脫與一個人的社會文化環境徹底同化的個體化和分化過程。克爾凱郭爾認爲,實現這種自我的標準在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穌身上得到體現和表明。在一個人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另一個人可以是“助產士”,但是“分娩”最終還是個人自己的事。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百科 第2張

  索倫·克爾凱郭爾《哲學性片段》手稿

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有兩大要義:

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的理念,其意義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去創造自己的本質。所以人之所貴,並非由於他有一個命定的存在,並非由於他的歷史背景、家世,亦非由於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於人有選擇改造自己的本質的自由,他如何選擇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這就是人的本質。

其二是克爾凱郭爾將存在分爲三級:1、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追求輕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從維持生命到享樂方面的存在;2、理性存在:是一種比較嚴肅的、盡責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學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對別人盡到倫理責任,合於社會道德的存在;3、宗教性存在: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託的存在。

克爾凱郭爾在一生最後的12年裏著述甚多,同時出版了宗教、哲學、心理學,甚至關於幽默的書籍。在弗洛伊德之前,他還寫過一本完全針對焦慮的著作《恐懼的概念》,他在心理學方面的創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讚許。

信心的跳躍

克爾愷郭爾的信心跳躍是談到當人面臨抉擇的時候會引發焦慮,而這種決定是一種跳躍的動作,無法用邏輯方法來推演。他認爲人的墮落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跳躍。然而另有一種跳躍,就是信仰的跳躍,同樣不能從處境中推演出來。當人面臨致死的疾病或是無法克服的焦慮,信仰卻能幫助人克服。

在克爾愷郭爾的理論中,信仰跳躍有三個階段,但是這些階段不是時間上的那種階段,而是包含美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這三階段彼此間相互聯繫,無法清楚分開,例如在最後的宗教階段裏,仍不免存在倫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認爲倫理宗教是具有主觀性的,是源於他獨特的審美觀,而美感卻不能用邏輯來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爲與思想的終極前提,因此更無法用推理與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

此外,他在這裏所談到的美學不是指美學這門課程本身或藝術,而是一種衡量的標準。標準是按照每個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美學,也就是聖經中描述猶太人對於好的事情或正確的事情,就稱這事爲善、爲美的“美”,這就是屬於美學的階段。因此他曾批評羅馬教宗曾醉心於異教風俗與道德敗壞的希臘羅馬藝術。

在倫理階段,克爾愷郭爾提出“魔性的”(demonic)這一個概念,是“自我隔離”(self-seclusion)的意思,也就是沒有走出自己。跟這種自我隔離的情況相反的是愛,愛可以引導人走出自我隔離的處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這種愛的特徵可以引導到愛的關係。也就是說在倫理階段中,愛克服了孤立進而產生責任心,而透過責任心就可以達到倫理的階段。宗教階段超越了美學的和倫理的階段,可以分爲兩種類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別爲“蘇格拉底”和“耶穌”,兩個者的共同之處在於對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義者。

宗教A或蘇格拉底的宗教認爲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說基本真理存在於人自身之中。蘇格拉底想要用辯證法和存在主義把真理從人中召喚出來,他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反諷,這意味透過徹底的追問來探尋真理。另一種方式是產婆術(midwifery)。教師不是單單地直接教導真理,要幫助人們發現存在他們之中的真理,而使本來存在人之中的知識誕生出來。

有論者提出,蘇格拉底可被視爲人道主義的創立者,這可以被視爲準宗教之一,但是蘇格拉底並沒有轉變別人之存在的總體狀態,因爲這種轉變只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認爲真理無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上帝必須從人的外面進入,並對人進行教導,於是上帝以基督的形式進入到人之中。這是另一次的跳躍,上帝藉着基督道成肉身產生跨越時間的跳躍。

因爲神與人之間有“素質上的無限差異”(infinitequalitativedifference),而人類不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底,人必須藉着決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躍”,以內心的熱情擁抱真理。沒有信心的跳躍就會變成只有理性的宗教,但是這絕對不是正宗的基督教。

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

“道成肉身的絕對弔詭性與非理性”

克爾愷郭爾主張“主觀的真理”,爲新正統神學奠定了哲學根基,重新尋找神話語的神學,將信心置於崇高的地位,只把理性當作是理解神話語的工具而已。就是因爲神話語中的基本真理具有弔詭性,使得邏輯學的非矛盾律(A≠-A)在基督教神學也不管用,因爲神的意念(思想)高過人的意念(思想),神的道路(方法)超過人的道路(方法)。

克爾凱郭爾在這一點上開啓了新正統神學的先聲,所以辯證神學家以他爲盟友。克爾凱郭爾對於真理的定義,特別是關乎神與人類存在的真理,是指“一個客觀不明物,人透過內心最深的熱情去攫取,並且將它緊抱不放。”。但是,“當主觀、內在是真理,客觀定義的真理就成爲弔詭。”道成肉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弔詭”,所以只能憑着信心披露與理解。

黑格爾企圖將弔詭當做邏輯觀念,置於普遍、和諧、理性的真理系統,有違弔詭的真義,並且把它變成抽象哲學觀念的象徵代表。對克爾凱郭爾來說,耶穌確實就是神,也確實是人,但集中於一身的真理,是邏輯上的矛盾,因此他駁斥黑格爾,認爲這是啓示的全新真理,要我們決定是要接受或棄絕耶穌基督爲主。一個人要與上帝建立關係,必須是個人的決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批判世情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百科 第3張

  索倫·克爾凱郭爾著作《非此即彼》

克爾愷郭爾自認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極其厭惡黑格爾的思想,認爲黑格爾把聖經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爲文化性的基督教。這種文化基督教在他來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討伐基督教國度》中他認爲,這種每個人都是“基督徒”的社會,真正的基督教顯然已經消失了。

那時的丹麥是一個信義宗基督教國家,但是當時基督教採納現代主義精神,沉迷在一股追求希臘時代的智慧,卻失去基督教應有的內涵。克爾凱郭爾以一個基督徒的身份爲文,批評那些掛名的基督徒。在教堂中一羣沒有經歷過基督生命的傳道人,每個禮拜所講的道理,與衣冠楚楚做禮拜的教友都不相稱,教友們形成了假冒爲善的雙重性格,教會如同主耶穌所責備的法利賽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無法接受他竟會是這種教會的信徒。因此他坦白地向當時的教會說出內心的話,勇敢的揭發這些嚴重的問題。

克爾凱郭爾除了批判當時教牧人員的心態,與一般的僱員沒什麼兩樣以外,他也批評神學也有同樣的情形。基督教神學原本想從生存狀態的矛盾中形成一個有嚴謹規則的客觀化體系。但現在,神學家的處境竟然也表現出不當的性質來。因此克爾凱郭爾檢討教會是否真的需要神學。

克爾凱郭爾不論是在存在主義、信心的跳躍或是真理的弔詭性等理論,都對當時的教會提出更新的思想,令教會重新思考真正的信仰與存在。

主要著作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歷史百科 第4張

  《人生道路諸階段》-(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著

克爾凱郭爾以真名及多個不同筆名出版其作品,以表達其反教條、反權威及多重觀點的思想。以下漢譯不包括副題,署以真名的作品不註明作者名稱:

《非此則彼》-VictorEremita編著(1843)vs-Fragment,udgivetafVictorEremita

《兩個啓發性談話》(1843)ToopbyggeligeTaler

《恐懼與戰慄》-JohannesdeSilentio著(1843)FrygtogBœektiskLyrikafJohannesdeSilentio

《重複》-ConstantinConstantius著(1843)rsøgidenexperimenterende PsychologiafConstantinConstantius

《哲學性片斷》(1844)-JohannesClimacus著,克爾凱郭爾出版PhilosophiskeSmulerellerEn kegaard

《生命的階段》(1845)-衆人著,HilariousBookbinder編纂及出版ieraf enbragte,befordredetilTrykkenogudgivneafHilariusBogbinder

《非科學的結語》(1846)-JohannesClimacus著,克爾凱郭爾出版''Afsluttendeuvidenskabelig EfterskrifttildephilosophiskeSmuler.--Mimisk-pathetisk-dialektiskSammenskrift,Existentielt Indlœg,kegaard''

《不同精神的啓發性談話》(1847)kegaard)

《愛之工》(1847)echristeligeOverveielseriTalersForm,afS. Kierkegaard

《致死的疾病》(1849)-Anti-Climacus著,克爾凱郭爾編SygdommentilDøristelig psychologiskUdviklingtilOpvœkke(kegaard

《基督教的訓練》(1850)-Anti-Climacus著,克爾凱郭爾編Indøkegaard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