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權和關羽一起北伐曹魏,天下形勢又會是怎麼樣?

本文已影響1.58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襄樊之戰時,如果孫權配合關羽攻打淮南,歷史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奪取漢中後,進位漢中王,並大肆封賞部下。在荊州的關羽獲得了前將軍,假節鉞的職權,不久便發動了襄樊之戰。在這一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是,就在關羽要進一步擴張戰果,奪取樊城的時候,孫權卻在他的背後插上了一刀。孫權襲取荊州,擒殺了關羽,徹底改變了三國的格局。如果孫權堅守孫劉聯盟,和關羽一起北伐,天下形勢又會是怎麼樣呢?

一、 孫權在襄樊之戰中的表現。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他在長期的時間裏,一直執行着劉備的指令,死保荊州不失。劉備雖然率領大批武裝和軍政人員入川,依然給關羽留下了可觀的力量。這是因爲劉備要執行《隆中對》的戰略,保有荊州作爲將來北伐宛洛的基地。因此,關羽的手中擁有的兵力足以抵抗曹軍和東吳的進攻。

在曹操漢中失敗後,主力撤回關東。由於曹操的身體有病,撤退過程十分緩慢。這使得大批軍隊滯留關中,不能及時回到襄樊前線。守衛襄樊的曹仁只有七千人馬,二線的曹軍只有徐晃的一萬新兵。關羽一次就出動了三萬多軍隊,這支軍隊是關羽長期訓練的精銳,戰鬥力極強。再加上他擁有假節鉞的權力,可以調動周邊蜀軍的援助,因此,關羽在軍隊數量、質量上不落下風。

在關羽出征前,孫權也將兵力向淮南方向調動,做出了在淮南出擊的姿態。這更增強了關羽取得勝利的信心。在襄樊之戰中,孫權一面在淮南佯動,一面又將呂蒙以養病的名義撤回,派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代替。陸遜在上任後,給關羽寫信,在信中對關羽阿諛奉承,並且表達了自己想要依賴關羽的心理。這一切,都讓關羽放鬆了警惕。

在關羽因爲襄樊前線戰事緊張,把一部分防備東吳的兵力抽調前線的時候,東吳對荊州的軍事行動開始了。呂蒙派手下白衣渡江,輕易地突破了關羽的江防。守衛公安、江陵兩座軍事重鎮的傅士仁和麋芳也束手歸降。

如果孫權和關羽一起北伐曹魏,天下形勢又會是怎麼樣?

在前不能擊破曹軍,奪取樊城,後被東吳襲擊,根據地被奪的情況下,關羽率軍而回。但是他部下的家屬都在江陵,被東吳所獲並給予優待,關羽的軍隊失去了戰心,紛紛離散。關羽只得走保麥城,不久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東吳伏兵擒獲,隨即被殺。

二、 孫權選擇攻打荊州的原因。

襄樊之戰中,關羽的敗亡是曹操和孫權夾擊的結果。如果沒有孫權撕毀盟約,襲取荊州,關羽是不會落得個兵敗身亡的下場的。這是因爲關羽手下有一支精銳的水軍,他可以封鎖漢江,割裂襄陽和樊城的聯繫。即便是關羽無法打退徐晃的援軍,他依然可以奪取包圍奪取位於漢水以南的襄陽。曹軍雖然兵力衆多,也只能望洋興嘆,無可奈何。

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襄樊前線的曹軍士氣低落,只能窮於應付關羽的攻勢。曹操評價當時的襄樊前線,如同戰國時代樂毅伐齊時那樣的危險。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孫權不去襲擊荊州,關羽將在襄樊前線和曹軍進入長期相持狀態。曹操的後方已經出現多次動亂,再加上自己重病纏身,形勢將會十分危險。

但是,孫權卻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調轉槍口,把矛頭轉向了關羽。這個選擇是孫權和呂蒙長時間謀劃的結果。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佔有荊州是東吳既定的戰略。在孫權接管東吳後,魯肅就向孫權進獻了《榻上問策》的戰略方案。主要內容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在赤壁之戰後,東吳奪取南郡,實現了全據長江的方案。但是,劉備的勢力盤踞在荊州的江南四郡,他們不被孫權吞併,讓孫權難以處置。

於是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幻想劉備以此爲跳板奪取益州後,可以將全部荊州歸還。可是劉備爲了《隆中對》的戰略,根本無意歸還荊州。在湘水之爭後,雙方平分荊州,可使得孫權用和平手段索還荊州的願望落空,埋下了武力奪回荊州的伏筆。

其次,是孫權在淮南方向上的攻勢受阻。由於孫權的根本地區在東吳,所以他對淮南方向上的安全十分重視。在赤壁之戰後,孫權沒有隨同周瑜攻打長江上游,而是親自率軍攻打淮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孫權死死盯着曹操在淮南的戰略要地合肥不放,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最後,曹魏居然遷移了合肥來躲避孫權的攻擊。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孫權對淮南方向上的重視。

可是,讓孫權十分失望的是,儘管他用盡了辦法,也無法攻下合肥,突破曹魏的淮南防線。尤其是在湘水之爭後,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卻被張遼等人的七千人馬擊敗。這使得孫權失去了佔領合肥的信心。在此之後,孫權把目光轉到荊州方向上來,企圖用武力奪回荊州,完成自己全據長江的戰略。

如果孫權和關羽一起北伐曹魏,天下形勢又會是怎麼樣? 第2張

第三,關羽在上游對孫權的威脅太大。孫權的戰略觀是十分模糊的、短視的,這與他的性格和格局有着直接的關係。在當時曹操獨大,孫權和劉備弱小的情況下,孫權和劉備聯合共抗曹操是雙方唯一正確的出路。但是,在孫權的眼中,曹操和劉備都是自己的競爭對手。他不能看到哪個勢力佔上風,採取了聯合弱者打擊強者的策略。

在劉備的勢力處於弱小狀態的時候,孫權和劉備的關係融洽,兩者聯盟共抗曹操。可是隨着劉備的勢力日益擴大,孫權對他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轉變。他慢慢地把劉備的角色轉變成了敵人。爲了自身的安全,他對上游的荊州志在必得。

再加上劉備派駐荊州的關羽軍事能力突出,但是性格高傲。他根本看不起東吳君臣,把他們都視爲江東鼠輩。這日益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平日裏雙方摩擦不斷。在魯肅時期,尚可以進行調解。等到魯肅去世,這些矛盾就無法調和了。孫權面對關羽的摩擦,感到如同芒刺在背,認爲關羽有兼併自己的意圖。因此爲了自己的戰略安全,他決心武力奪取荊州。

三、 如果孫權聯合關羽北伐的結果。

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孫權已經在淮南前線調動兵力,擺出一副進攻的架勢。這使得關羽在進攻襄樊期間,曹操不能調動合肥的張遼等部前往救援。這爲關羽的戰鬥創造了有利條件。曹操只能派于禁、龐德率領三萬人馬前往襄樊救援,被關羽一舉殲滅。在此同時,淮南的曹軍只能袖手旁觀,無法出動。

不過,曹操不抽調淮南的曹軍,是有着他的考慮的。淮南方向上曹軍的主力是張遼所部,這支軍隊長期和東吳交戰,並且多次給了吳軍以沉重打擊。尤其是在孫權親自率領十萬人馬進攻的那一次,孫權在逍遙津之戰中險些落入張遼之手。經過這一場戰鬥,張遼給孫權的心理上留下了陰影。

在此之後,孫權基本上停止了向合肥的進攻。東吳對於張遼也十分懼怕,連小孩啼哭都用張遼的名字來嚇唬。孫權更是在多年後,聽說張遼生病,還警告部下說,張遼雖病,依然是不可抵擋的,大家要小心對待。曹操就是利用張遼對東吳的威懾力,才把他放在合肥,阻擊吳軍的北上。

如果當時孫權不採取偷襲荊州的策略,而是遵守孫劉聯盟,配合關羽的攻勢,對淮南發動進攻,整個歷史的形勢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不過,這種變化並不是在淮南方向上,而是在關羽的襄樊方向上。這是因爲有張遼守衛合肥,孫權和他的部下對張遼有懼怕之心,是根本無法攻克合肥的。他們的作用,只不過是牽制住張遼的軍隊不去增援襄樊而已。

在歷史上,張遼的軍隊也沒有去增援襄樊。他們一直被曹操派駐合肥,始終防備着東吳的進攻。直到孫權向曹操稱臣,並且出兵偷襲荊州,張遼的軍隊才被曹操調往襄樊參加解圍。但是,這個時候關羽已經撤軍了,張遼沒有能夠趕上參戰。因此,孫權十分攻打淮南,對戰役的結果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

如果孫權和關羽一起北伐曹魏,天下形勢又會是怎麼樣? 第3張

不過,雖然孫權不能在淮南突破,但是他沒有去偷襲荊州,則會對關羽的襄樊前線產生影響。在當時,關羽在襄樊前線已經取得大勝,在形勢上掌握了主動權。曹操甚至想要遷都來躲避關羽的鋒芒。是他的部下建議可以利用東吳來夾擊關羽,並且孫權的降書正好送到,曹操才改變了主意。

由此可見,如果孫權不撕毀盟約,爲曹操火中取栗的話,曹操在襄樊方向上的處境是十分困難的。不過在當時,關羽的形勢也日趨不利。這是因爲在他水淹七軍的時候,沒有趁勢奪取樊城,使得自己的主力被牽制在樊城之下,無法擴張戰果。而曹操聞訊帶兵趕回關東,將手下的主力緊急派給徐晃,讓他帶領解圍。

在當時的前線,曹軍調集了二十六個軍以上的兵力,這個兵力要遠遠超過了關羽的兵力。由於雙方的兵力懸殊,使得關羽陷入苦戰,步步敗退。在此時,關羽已經失去了佔領樊城,突破曹軍援軍的機會,最終只能撤退。不過,由於關羽手中擁有的水軍,他依然可以封鎖漢江,奪取襄陽。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場戰役的最後結果就是關羽封鎖漢江,佔領襄陽。這樣一來,關羽所佔領的荊州就增加了至少五百里的縱深,並且和蜀中多了一條漢水交通線,通過上庸聯絡漢中。關羽的荊州將立於不敗之地,再也不受曹操和孫權的威脅,孫權想要以武力奪回荊州的設想將化爲泡影。

結語: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給曹操造成了極大的震撼。爲此,曹操企圖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但是在接下來的荊州之戰中,孫權出兵襲取荊州,使得關羽敗亡。孫權的這個舉動,破壞了孫劉聯盟,給歷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如果孫權配合關羽北伐,在淮南發動攻勢,並不能對戰役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這是因爲曹操一直防備孫權的進攻,在戰役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調動合肥的張遼去救援樊城。有張遼在合肥鎮守,東吳是不可能突破曹魏的淮南防線的。

不過,孫權雖然不能突破淮南防線,他也不會去偷襲攻打關羽的荊州。這樣後方穩固的關羽將沒有後顧之憂,他在襄樊前線會更加揮灑自如。雖然隨着曹軍主力的到來,關羽不能佔領樊城,但他可以用水軍封鎖漢水,奪取襄陽。關羽的荊州形勢將獲得極大的改觀,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爲了他全據長江的戰略,他最終發動了荊州之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