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諸葛亮執政後,爲何又重新與東吳再次結爲同盟?

本文已影響2.89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孫權撕毀盟約,給蜀漢造成慘痛損失,爲何諸葛亮還要與他結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和孫權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對手,他們一起聯手打勝赤壁之戰,瓜分了荊州。但是曾幾何時,他們反目成仇,大動干戈。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然後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的蜀軍又被東吳打敗,幾乎全軍覆沒。雙方的仇怨如此之深,可爲何在諸葛亮執政後,又重新與東吳再次結爲同盟呢?

蜀漢在諸葛亮執政後,爲何又重新與東吳再次結爲同盟?

一、雙方同盟抗魏是戰略上唯一正確的選擇。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這場戰役後,曹操開始轉入防禦,而孫權和劉備則轉入了進攻。經過長期的爭奪,三方瓜分了荊州。曹操佔據荊州北部,以襄樊和合肥兩大據點防禦劉備和孫權的進攻。

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集中力量在淮南發動攻勢,企圖北上徐州。而劉備在得到南郡後,則把目光投向了益州。他藉着劉璋的請求,率軍入川,發動了奪取益州的戰役。經過長期作戰,劉備攻下成都,建立了對益州的統治,擁有了穩固的根據地。

在此後,由於對劉備壯大的實力感到威脅,孫權開始向劉備索還荊州。在隨後的歲月裏,孫權連續發動了湘水之爭,荊州之戰,終於奪回了荊州,建立了自己比較穩固的根據地。在此後的夷陵之戰中,東吳又擊敗了劉備的軍隊,保衛了自己地盤的安全。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爭奪,三方勢力都存在着彼消此長的現象,但是有一個基本的情況是沒有改變的。那就是曹魏的國力遠遠凌駕於蜀漢和東吳之上。當時中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曹魏的控制之下,而這些地區也是經濟開發先進的地區。

當時的蜀漢和東吳雖然佔據的地區很大,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是沒有開發的蠻荒之地,地廣民稀。無論是人力和物力都無法和曹魏相比。由於國力相差懸殊,雙方的軍力也相差甚遠。只是因爲東吳有長江作爲屏障,蜀漢有山險作爲依託,才使得曹魏無法消滅它們。

在這種情況下,實力弱小的蜀漢和東吳只有聯合起來,共抗曹魏,纔是雙方戰略上唯一正確的選擇。事實證明,從赤壁之戰起,孫劉兩家聯合作戰,在戰場上一直佔據着主動。曹操雖然能力出衆,但是在漫長的戰線上顧此失彼,連遭失利,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態勢。

但是在荊州之戰後,由於孫劉聯盟的破裂,曹魏立刻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劉備的軍隊無力出擊,東吳只能向曹魏俯首稱臣。歷史事實證明,唯有兩弱共抗一強,纔是蜀漢和東吳戰略上唯一的出路

二、夷陵之戰後,孫劉兩家有了重新結盟的基礎。

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和孫權結爲聯盟,共抗曹操。這是因爲當時的情勢所迫,雙方想要生存下去,不得不採取的手段。在此之後,劉備和孫權聯合作戰,各自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可是隨着雙方實力的增強,兩者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加劇起來。

蜀漢在諸葛亮執政後,爲何又重新與東吳再次結爲同盟? 第2張

這主要是雙方戰略上的衝突造成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的戰略目標,把跨有荊益作爲第一步,在兩路分兵北伐作爲最後一步。要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劉備集團就必須把荊州握在手裏。因此劉備在奪取荊州在長江以南的四郡後,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

而孫權的戰略目標則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爲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控制位於長江上游的荊州至關重要。在劉備的實力相對弱小,對自己沒有威脅的時候,孫權對劉備佔據荊州還可以容忍,但是當劉備佔有益州之後,孫權的思想就發生了變化。

劉備擁有了荊益二州後,大大增強了他的實力,這讓孫權心中感到了威脅。爲了自己的戰略安全,他決意將荊州收回手中。再加上關羽的傲慢凌人,孫權最終發動荊州之戰奪回荊州,擒殺關羽,達到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的。當然,這也遭到了劉備的報復。

經過夷陵之戰後,劉備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東吳隨即與曹丕反目爲仇,互相攻伐。在這個時候,東吳擁有了長江和三峽天險作爲屏障,有了穩固安全的根據地。蜀漢則國力衰弱,無力再對東吳發動報復進攻。可是東吳的戰略形勢十分不利,它要同時與曹魏和蜀漢爲敵。這是東吳力所不及的,因此爲了擺脫這種困境,東吳與蜀漢重新結盟是雙方共同的需要。

三、雙方聯盟抗魏是諸葛亮一貫的戰略方針。

劉備在去世前,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劉備爲了蜀漢的前途,親自駐守在位於蜀吳邊境的白帝城。孫權得知之後,對此感到恐懼,害怕遭到劉備的兩面夾擊。因此孫權派人向劉備請和。劉備答應了孫權的請求,也派使者去東吳回報。劉備生前最後的努力,爲諸葛亮重新與東吳結盟打下了基礎。

在劉備去世時,他託孤諸葛亮,把蜀漢江山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在接管政權後,就開始按照他的既定方針來進行施政。在外交上,他把與東吳重新結盟作爲主要的目標。因爲聯合東吳共抗曹魏,是諸葛亮一貫的戰略方針。

蜀漢在諸葛亮執政後,爲何又重新與東吳再次結爲同盟? 第3張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向劉備建議以東吳爲援軍,以曹操爲主要敵人。這實際上就是劉備和東吳結盟,共抗曹操。在遭遇長阪坡之戰的失敗後,諸葛亮就主動提出去東吳聯絡孫權,共抗曹操。在諸葛亮的斡旋下,孫權和劉備結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在此之後,諸葛亮一直就信守着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方針。在諸葛亮留守荊州的過程中,劉備集團和東吳始終保持着良好的結盟狀態。在這種有利的情況下,雙方的勢力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將曹操的勢力壓制在北方。

在孫劉聯盟破裂之後,諸葛亮依然不同意和東吳繼續火拼下去。在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對劉備伐吳的決定並不支持。諸葛亮的曖昧態度,已經表達了他的反對意見。而且與諸葛亮關係良好的黃權、趙雲、秦宓等人,都公開向劉備勸諫,不同意伐吳,這樣表達了諸葛亮的態度。

因此,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就開始謀求與東吳重新結盟。同時,對蜀吳聯盟也有迫切需求的孫權,與諸葛亮一拍即合。這樣,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吳聯盟很快重新建立。這個聯盟十分穩固,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也沒有改變。

結語:

在蜀漢和東吳兩家實力弱小,曹魏一家獨大的情況下,蜀漢和東吳聯盟共抗曹魏,是雙方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由於劉備集團的實力增強,引起了孫權的恐懼。爲了自身的戰略安全,孫權發動荊州之戰,形成了全據長江的有利態勢,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

在夷陵之戰後,蜀漢由於實力受損嚴重,失去了出擊東吳的能力。而東吳也面臨着同時與蜀漢和曹魏爲敵的窘境。而接管蜀漢政權的諸葛亮,他的一貫戰略方針就是聯盟東吳,共抗曹操。在所有因素影響下,諸葛亮和孫權一拍即合,重新結盟,再次走到共抗曹魏的正確道路上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