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國的綜合實力怎麼樣?爲何會鬥不過秦國?

本文已影響2.85W人 

趙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戰國後期,趙國君主趙雍(趙武靈王)由於長期與匈奴對峙,逐漸從匈奴的作戰中觀察到匈奴騎兵的優勢------匈奴騎兵人馬合一,戰時可速進,撤時可迅退。由此趙武靈王做出了重要決定------實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的改革使得趙國兵力有了質的飛躍,但與秦國作戰中,卻慘遭失敗。

趙國與匈奴毗鄰,常年與匈奴作戰,正是匈奴騎兵的高強機動性,給趙國在作戰時帶來了不少困擾,由此才使得形成了長時間與匈奴對峙的局面。在長期對峙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認真觀察、思考屢戰屢敗的原因。

終於在服飾和作戰的方式上發現了自身軍隊與匈奴騎兵的區別,終能總結出失敗的原因。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可謂是從戰亂中痛定思痛,逐漸總結出的致勝之法。

01

胡服騎射

所謂“胡服”,指的是當時西北民族穿的短袖服裝,這與中原民族的寬衣長袖服裝有極大的不同,在靈活度上有跨越式的改進。士兵們操練、作戰時更易活動,動作更順,身體更輕盈,對於作戰中的反應就會更快。這一點,無疑是對把握戰機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戰國時期趙國的綜合實力怎麼樣?爲何會鬥不過秦國?

所謂“騎射”,指的是遊牧民族騎在馬背上進行射箭,有別於中原地區的徒步射箭。雖然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弱,但是機動性卻有了很大的提升。趙國加強修煉騎兵,逐步提升騎兵射箭的準確性和殺傷力,以快速克慢速,以遠距離殺傷克近戰相持。

那麼既然胡服騎射有這麼多中原鎧甲和徒步射箭無法比擬的優點,趙國爲何會在戰國時期輸給騎兵不如它的秦國呢?這就要從多角度來看了。大體上可從五個層面進行分析。

02

變法與騎兵改革

秦孝公時期,商鞅獻計,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以及設立郡縣、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加強,軍隊力量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戰國後期,這種優勢還一直在發揮作用,形成了秦強六國弱的局面。

當時的中原,普遍有種針對少數民族的情況,有着中原正統、其他民族低下的心理。這使得很多國家對待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很不屑。秦國也是如此,依舊依靠自身最強大的步兵集團。

但是,秦國確實有着自信的資本,畢竟它的步兵實力強大,所向披靡。反觀趙國,一心改革並發展騎兵,針對步兵的發展有着相對落後的鮮明對比。且步兵在當時承擔了主要的進攻任務,趙國的步兵卻是個軟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算是真正對中國的騎兵發展進行了改革,改革之後,騎兵的作用開始顯現。可以說,這個時候中國算是真正有了騎兵。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騎兵的發展。

這個時候騎兵雖然開始發揮作用,但是由於缺乏馬鐙的使用,士兵在馬背上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根據情況快速進行調整,導致無法最終發揮騎兵的全部戰鬥力,騎兵這個時候的作用也只是用來偵查和騷擾。

趙武靈王力排衆議,千辛萬苦想出來的妙計,花費了巨大的精力、財力和人力纔打造出來的胡服騎射,卻僅僅用來偵查和騷擾。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最終耗力傷神,輸了戰爭,這對趙國來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與打擊。

03

秦國作戰愈戰愈勇

戰國時期趙國的綜合實力怎麼樣?爲何會鬥不過秦國? 第2張

公元前236年,秦王趁趙國攻打燕國、趙國內空虛之際,制定了嚴密的作戰計劃,將軍隊分爲兩隊,大舉進攻趙國。秦國堅持不懈的進攻趙國,雖然沒能滅掉趙國,但是卻持續性地對趙國進行了打擊,削弱了趙國實力,爲後續滅掉趙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30年,秦國率領軍隊向北方進攻,拿下了當時韓國的都城,並在此建章立制,韓國終滅國。可以說韓國的滅國在一定程度上對趙國是一種心理打擊。秦國大勝韓國,但是此時趙國卻未能滅掉燕國,實力差距,可見一斑。

縱觀秦、趙兩國,秦國大勝韓國,兵力正盛,軍心甚盛;趙國遭受嚴重旱災,國內缺糧,人心浮動。一進一退,一張一弛之間,軍心、民心、人心都在體現秦國的優勢,此時的兩國交戰,勝利的天平已悄然偏向了秦國這一邊。

04

趙國孤立難援

總體方面,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實力大增,逐漸有了圖謀吞併六國的野心。范雎向秦國當時的君主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計謀,言語中想要暫停攻打齊國。

他說,齊國聲勢浩大,進攻齊國就像是硬碰硬,終有一傷。軍隊人員少了,怕是難敵過齊國;軍隊人員派多了,齊國地大物博,也難以佔據齊國的領地。可以先攻打鄰近的韓國和魏國,這樣一來,節省了軍隊支出,又可以循序推進。

齊國當時實力是最強大的,爲了防止齊國進一步通過結盟他國而實力大增,秦昭王決定先穩住齊國,與其進行結盟。之後的四十多年,秦始皇繼承了這一策略。

交好遠處的齊國和楚國,進攻較近的韓國和魏國,之後兵分兩路,從側翼進攻趙國和燕國,將北方的領地盡收囊內;發動攻擊楚國的戰略,平定了南方;最後一舉攻下齊國,完成全國統一。

四十餘年,勵精圖治,堅持實行遠交近攻,此等韌勁不可謂不強大;秦始皇征戰十年,此等雄心不可謂不張狂。有這等計劃和這等執行力,何愁萬事不成。

戰國時期趙國的綜合實力怎麼樣?爲何會鬥不過秦國? 第3張

具體方面,秦、趙兩國戰略相持階段,秦國王翦指導趙國君王不安國政、其寵臣郭開貪圖小利、妄自尊大的一系列缺點,使用反間計。戰爭方面暫停繼續進攻趙國,形成對峙的僵局。

派遣使者前往趙國與當時的軍隊長官李牧談論和平解決的方式,背後方面派遣人員攜帶金銀珠寶前往趙國都城,賄賂郭開,並且散佈大量的流言蜚語,陷害李牧說私下與秦國講和,打算攻破趙國後一同分成。

趙國君主聽信讒言,派遣別的將領頂替了前方的兩名得力干將。李牧忠心愛國,拒不受命,寧願死在了趙王的刀下。李牧在軍隊中廣受士兵愛戴,是一位難得可貴的上將,在其死後,軍隊中,軍心渙散,潰不成軍。

05

總結

趙國在長期與周邊匈奴的對峙過程中,逐步發現了自身不足與對方的騎兵優勢,趙武靈王力爭改革,改革過程並不順利,但是最終也執行了胡服騎射的戰術。

胡服騎射克服了種種不利的因素,使兵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因爲秦國戰略制定得當、善於用人用計、變法改革等等因素疊加作用起來,使得秦國的綜合實力遠大於趙國,因此在秦、趙兩國的決戰中,趙國雖改革完成了胡服騎射,但最終還是輸給了國力強大的秦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