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除掉了很多異姓王,爲何會留下張良呢?

本文已影響2.41W人 

呂后協助劉邦除去了不少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彭越等。爲什麼卻沒有對張良下手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呂后除掉了很多異姓王,爲何會留下張良呢?

再看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又誅殺了哪些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幾乎沒有!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只要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不都得以善終了嗎?那位曾經救下呂后一雙兒女的夏侯嬰,更是被呂后善待有加。這麼多有權的、沒權的,有兵的、沒兵的開國元勳呂后都能容得下,爲何偏偏容不下一個張良呢?更何況,張良從來都不是呂后的敵人,想反還是呂后的大恩人!呂后這個人雖然弄權、也的確殺過不少人,但她殺的絕大多都是威脅到自身和兒子漢惠帝劉盈地位之人。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中,只要及時改換門庭、倒向呂后者,基本都得以保全了。

張良其人

張良這個人與漢高祖劉邦早年間的那些個“微時好友”,如盧綰、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不同。那些人跟着劉邦,靠的主要是草莽義氣和共同利益。後來,同樣是爲了利益,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又紛紛倒向了掌權的呂后,徹底“拋棄”了劉邦選擇的繼承人漢惠帝劉盈。但張良不是,他出身六國舊貴族,是見過世面、見過利益的!他跟隨草莽出身的劉邦除了報滅國、滅家之仇外,更多地還是爲了成就個人的理想和人生價值。

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他並沒有貪戀權位和富貴,而是選擇了“隱退”。堅決辭掉了三萬戶的食邑,僅僅保留了一個留侯的名分,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很多人或許又要說了,既然張良要“隱退”,他幹嘛不直接消失?還有保留一個留侯爵位,讓劉邦隨時可以看得見、召得來自己?這就是張良的聰明之處了,如果他徹底消失了,以他的本事和能耐,劉邦還能放心嗎?那張良恐怕就真的離死不遠了……只有收下留侯的爵位,讓劉邦隨時可以看得見、召得來,劉邦才能放心。只有劉邦放心了,張良才真的安全了。曾經那麼受劉邦信任的盧綰爲什麼落得個叛逃匈奴的下場?不正是因爲超出了劉邦的視線、劉邦不太看得見了,所以才猜忌的嗎?再者,張良一介文士,既不識耕種、也不懂經商,沒有了留侯的封邑,張良靠什麼養活自己?因此,他必須給自己留一個“基本生活保障”。

張良“隱退”了,不再摻和朝中的權力鬥爭,手中也不再握有實權,而且還將自己置於了劉邦的監視之下,劉邦又爲何要置張良於死地、揹負一個屠戮功臣的惡名呢?連劉邦都對張良放心了,呂后又爲何要誅殺張良?這顯然不符合正常邏輯,不是嗎?

易儲風波

張良這個人不僅不會威脅到呂后的權勢,在當年的易儲風波中,他還實打實幫了呂后的大忙,說張良是呂后的大恩人恐怕也並不爲過。當年,因爲認爲劉盈性格懦弱、難當重任,加之戚夫人吹枕頭風,漢高祖劉邦曾打算廢黜劉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爲儲。在豐沛系羣臣反對無果之後,呂后想到了張良,讓自己的哥哥呂澤出面,請張良出山爲自己和兒子劉盈解圍。

因爲是呂后邀請,加上呂澤的面子,張良也不得不考慮拒絕會引發的連鎖反應。彼時豐沛系幾乎是一邊倒,蕭何、曹參等人全都倒向了呂后,劉邦易儲基本上已經在無法實現,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整個豐沛系舊班底全部得罪光,不是嗎?這個時候張良如果拒絕、得罪了呂后,等於是葬送了自己的未來!將來再想得以善終,恐怕就很難了……

呂后除掉了很多異姓王,爲何會留下張良呢? 第2張

但張良顯然比蕭何、曹參等人高明多了,他知道,這會兒去找劉邦求情,自己的面子未見得比蕭、曹更大。他深知劉邦的心理,自古君王永遠無過,即便是錯了、也不能認!彼時的劉邦已經打算放棄易儲了,只是缺少一個可以體面下臺的臺階。張良貿然去找劉邦說情,無濟於事,甚至還可能把自己折進入。“你一個隱退之人,跟着摻和什麼?難道你不是真心隱退?”這不是徒增劉邦的疑心嗎?

最終,張良沒有捲入朝中的任何政治勢力,而是請來了早已歸隱山林的“商山四皓”。這四個老頭兒的意義不在於將來能夠輔佐漢惠帝劉盈,而是代表着一種所謂“民意”。連“商山四皓”這樣的隱士都出山“輔佐”劉盈了,正所謂“民意不可違”,這是劉邦借坡下驢、體面結束易儲風波最好的臺階!“我不是迫於羣臣的壓力、更不是出爾反爾,而是遵從民意。”多麼冠冕堂皇!而且,對於劉邦而言,張良此舉不僅不是摻和朝中的政治鬥爭,反而是在幫自己解圍,自然不會怪罪張良,張良仍然可以繼續當他的“閒雲野鶴”。後來劉邦那句“羽翼已豐,難動矣”實際上並不是覺得劉盈羽翼真的豐滿了,而是在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雖然豐沛系支持呂后和劉盈也的確是事實,劉邦想要易儲難度也的確頗大,但非要硬來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遠沒有到“難動矣”的份上。

綜上所述,張良這個人用現在人的話說,是“人畜無害”的一種存在。他不僅威脅不到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的權力、地位,也不會危害到朝中元老、如蕭何、曹參等人的利益。相反,如果用得着,張良還可以爲隨時劉邦和呂后所用,劉邦和呂后真沒有理由去找他的麻煩,就更別說是殺了他了。連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這樣的人呂后都能容得下,又爲何容不下一個張良呢?

再者說,張良在易儲風波中對呂后母子是有大恩的,此舉無形中也等於是給呂后遞上了一紙“投名狀”——“我老張是你呂后的人”不是嗎?呂后又有什麼必要殺了張良呢?而且,呂后這個人雖然有怨必報,但她同樣是個有恩必報之人,這一點從後來夏侯嬰的待遇也能看得出。如果是這樣,呂后就更加沒有理由殺了張良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