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都有哪些成果呢?

本文已影響2.72W人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範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鄭和下西洋,不但在明代就是衆口紛傳、影響深遠的盛舉,時至今日,也仍是舉世皆知、廣爲傳誦的史蹟。鄭和是雲南昆明人,本姓馬,他的父親生三子四女,鄭和在弟妹間排行第三。後來鄭和入燕王朱棣府中爲太監,得朱棣賜姓鄭。朱棣即位後,爲了取得官方對海外貿易的全面控制,計劃派遣龐大的船隊下西洋。朱棣想讓鄭和擔任船隊總制,事先召見相士袁忠徹入宮詢問。袁忠徹說:“鄭和姿容豐偉,才智過人在太監中罕與倫比,是最好的人選。”所以,朱棣在1405年頒詔,任命鄭和爲寶船隊的總督,以王景弘爲副手,率領船隊,遠下西洋。

明初的西洋有二重含義:一指南海南部以西的海洋,指位於古裏的西洋國。鄭和七下西洋,指的是開航古裏。從1405年12月,鄭和率領的船隊初次開洋,到1433年7月最後一次返國爲止,前後共計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1405年12月至1407年9月2日,到達的國家有占城、爪哇、舊港、暹羅、滿刺加、古裏(科澤科特)、溜山、忽魯謨斯(霍爾木茲)、天方(吉達)阿丹(亞丁)。

第二次,1407年12月至1409年8月,船隊訪問了遙羅爪哇、錫蘭山、古裏。

第三次,1409年12月至1411年6月,船隊去過逼羅、爪哇、古裏、天方

第四次,1413年12月至1415年7月8日。船隊經過瓜哇、古裏、比剌(莫桑比克港)、孫剌(索法拉港)、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卜剌哇(希臘瓦)、麻林(基爾瓦)。

第五次,1417年12月至1419年7月17日,鄭和奉命伴送十五國使團返國,最遠到達霍爾木茲、亞丁和基爾瓦。

第六次,1421年1月至1422年8月,鄭和奉命送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節返國,到達印度洋中的霍爾木茲、亞丁、摩加迪沙、布臘瓦和馬爾代夫羣島。

第七次,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6日,船隊到過霍爾木茲、摩加迪沙、布臘瓦、亞丁、吉達等二十國。

鄭和下西洋所率領的船隊,其人數之多,船隻之巨,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船隊中的船隻,有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五類。七下西洋每次動用的船隻,僅以寶船而論,最高數字是六十三艘,一般都在四十艘以上。第一次出航至少動用了二百艘船,成爲以後所次下西洋的楷模。

中國寶船運往各國的貨物,如錦綺、紗羅、綾絹以及青花、釉裏紅瓷器,都是獨步世界的產品。各種青瓷盤碗、燒珠、麝香、大黃、肉桂、鐵鼎、鐵銚、銅器,也是大宗出口貨物。從印度洋運往中國的貨物更是名目繁多,合計一百八十五種。其中香類二十九種,珍寶類二十三種,藥品類二十二種,五金類十七種,布類五十一種,用品類八種,動物類二十一種,顏料類八種,食品類三種,木材類三種。香藥、胡椒、蘇木和珍寶、棉布,佔進口貨的多數。

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處在往來西洋的要道的三佛齊地方,被以陳祖義爲首的一夥走私商人所佔據,接連搶劫貨船。所以,鄭和在1407年從西洋回朝時,特地驅船到三佛齊查看。鄭和派人找到了陳祖義,向他宣諭,要他保證海上的平安。陳祖義是廣東人,經常劫掠各地來往貨船。對於鄭和的宣諭,他因懾於船隊兵多勢大,不得不說願意一切照辦,一切唯鄭和之命是從。但是在暗地裏,陳祖義卻別有陰謀。他暗自調兵遣將,多方佈置,打算趁鄭和不備,突出偷襲,將鄭和的船隊一網打盡。

不料走私集團中另一幫的頭目施進卿,對陳祖義早就懷恨在心,所以在獲悉了陳祖義的計謀後,派人悄悄通知了鄭和,使鄭和預有所備。陳祖義按照計劃發兵偷襲船隊,鄭和早就嚴陣以待了。指揮官兵殺敵,陳祖義部下死傷五千多人,並生擒了陳祖義。鄭和把陳祖義擒回朝來,向朱棣獻俘。朱棣痛恨陳祖義反覆無常,覺得不宜留存,就傳旨把他殺了。

這時,正好施進卿派他的女婿丘彥誠前來朝貢,朱棣便下令,在舊港設立宣慰司,任命施進卿爲宣慰使。第三次下西洋時,鄭和經過錫蘭島,島王亞烈苦奈爾邀請鄭和船隊在港灣停泊,而暗地裏發兵包圍船隊。鄭和發現這一陰謀,派三千精兵,攻破島國都城,俘虜了亞烈苦奈爾。

港口的島兵連忙回軍自救,鄭和前後夾擊,大破島兵。第二年回朝時,鄭和將亞烈苦奈爾押回。朱棣下令赦免亞烈苦奈爾,遣他回國。鄭和在歸途中,特地繞道呂宋,官諭大明皇帝的詔命。呂宋國王也隨鄭和入京。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中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都有哪些成果呢?

歷史上有名的鄭和在有生之年經過七次航海到底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首先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當局者能夠有這種對他國外互相交流的思想總歸是好的。鄭和能夠得到皇帝的信任,在當時雖然航海技術能夠有能力在大海上航行,但一切都是未知,這種勇氣也是可嘉的。

在當時看來這種做法確實是瘋狂的,由於以前沒有人這樣做過,但第一次出海也帶領了兩萬多的人航海。出去以後推行共同和平的政策,被別國利益相待,維護了當時動亂的東南亞秩序。讓更多的小國知道了明朝的存在。震懾到了當時在中國南部沿海的海盜,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

鄭和在出海時帶上了絲綢瓷器等我國特有的物品。在當時深受別國的喜愛。換來了黃金白銀,香料等我們沒有的物品。促成了了雙方的貿易合作關係,來來往往。加速了他們對大陸以外的未知探索,進一步瞭解了外面的情況。如此大陣仗的出海航行,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使得出現了更適應大規模航行的船。

通過這種對外貿易,使更多的小國臣服。增加了當朝的收入,有利於國家經濟增長。同時也是一種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還有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大國的形象在當時深入人心。友好的交流與合作促使了更多的外交國家。友好愛好和平的形象得到了認可。

對一些傳說中的國度進行了訪問,開闊了封建社會人們的視野。這對當時可以說是很超前的。經過多次航海,對一些地理地標進行了更加精確的測量測繪。促進了地理信息的發展,航海圖也更加精確,對後來的進一步探索打下了基礎。航海技術也越來越強大,最遠可以航行到非洲等地,加強了與別國的聯繫。

當時這種大規模的航海出行,也有一定的缺點。每次航海耗時不短,每次出海都會有上萬人隨行,難免也會有國家經濟支撐不住導致無法繼續的地步,而放棄一次航海任務,限制了進一步的探索。也不免有一些傷害了國內經濟儲備。在當時出去也是危機四伏,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一些應急措施也不夠強大,出去的這些人隨時可能會再也回不來了。每次出行只是在沿海地區與別國交流,不能深入,也是一種限制。

鄭和下西洋增加了西方國家對東方神祕國度的嚮往,加速了世界的各國的進一步聯繫,無論是他國對我們的瞭解還是我們對別人的瞭解,出發點是好的,功大於過。致使明朝成了當時一流的國家。受到別國的臣服,禮儀之邦深入人心。在受到限制被迫放棄繼續航行時,也是一種損失,減緩了對時代的探索。可以說雖然古人對新事物的探索是由衷的熱愛,鄭和的航行就是最好的體現。

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都有哪些成果呢? 第2張

鄭和七下西洋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的史料多數被毀,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成了難解之謎。歷史學家經過研究,得出以下幾種觀點:

尋人說。有傳言說靖難之役後,建文帝並未身亡,而是通過宮人們的幫助流亡海外,所以部分學者便推測鄭和七下西洋是奉了朱棣之命尋找建文帝。但是,反對者認爲,像尋找建文帝這樣的敏感事情,應該祕密進行,斷不能如此大張旗鼓。

耀兵異域,宣揚皇權說。鄭和研究專家莊景輝認爲,鄭和下西洋是爲了落實明成祖的“皇權思想”。明成祖是一個有野心、胸懷抱負之人,派鄭和下西洋是爲了征服海外,鞏固皇權。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大張旗鼓,裝金帶銀,因此有耀武揚威之嫌。

加強貿易,互通有無,發展經濟說。明成祖爲登上帝位,發起了持續三年之久的“靖難之役”。這場戰爭讓諸多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停滯不前。而後朱棣又要開疆拓土、爲遷都北京而大興土木,導致朝廷財政赤字,入不敷出。帝位穩固之後,朱棣爲了發展經濟,便把眼光放到海外,不厭其煩地派鄭和下西洋,大事宣傳大明國之威武,讓海外朝貢,並吸引他們來與大明朝互通有無。事實也證明,開通與海外的貿易往來,的確爲大明朝的經濟復甦作出了貢獻。

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滿載寶物而行,每到一個國家,都要送給國王很多禮物,當然禮尚往來,他也帶回了很多別國的奇珍異寶。史書記載,鄭和下西洋時,幫助了很多國家,而且沒有用武力掠奪任何一個國家,所以有人就把其下西洋稱爲“和平之旅”。

這些原因或許是兼而有之,朱棣畢竟是一國之君,不管是虛榮也好,爲了經濟發展也罷,都是爲了鞏固自己的帝位。無論鄭和下西洋的確切目的是什麼,朱棣對其航海的支持都讓大明王朝在當時樹立了不可撼動的威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