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沒能將高句麗與百濟全部拿下,爲何李治能成功?

本文已影響2.6W人 

對唐太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貞觀19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準備他執政生涯當中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對手朝鮮半島高句麗。可是這場從公元645年5月一直打到當年9月,大唐鐵騎雖不是全軍慘敗,但是也在朝鮮安市城遭遇狙擊,唐太宗被橫空出世的薛仁貴救下,可是到了公元660年,以及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卻將高句麗以及百濟全部拿下,那麼這其中有何奧祕?難道李治比他的父親李世民還要強嗎?

首先,我先介紹下唐太宗是如何備戰。大唐於公元644年底徵調10萬士兵,籌劃到645年的4月至5月份,準備的物資頂多只夠這10萬大軍消耗4-5個月,因爲唐太宗起初的設想,打高句麗還不是易如反掌,畢竟當時他率領李勣、張亮這種絕世名將親征,小小朝鮮何足掛齒。可沒想到,戰爭的預期確實是和李世民盤算的那樣。大唐士兵攻打高句麗的白巖城和遼東城都取得了勝利,可在最後的安市城,唐軍因爲天氣驟變,還有物資供給不上戰線拉得太長,被高句麗將領抓住機會成功逆轉戰局,唐太宗帶來的10萬人馬,幾乎損傷過半。持續消耗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唐太宗選擇大軍回撤長安。公元649年這場遼東之戰,過去4年之後,唐太宗就因病去世。

唐太宗沒能將高句麗與百濟全部拿下,爲何李治能成功?

這就是李世民在備戰高句麗簡單情況,可以看出李世民從起初的假設,是能花很短的時間就將高句麗給拿下,甚至他只動用了10萬人馬,可高句麗在當時整個國家有78萬戶人口,計算下當時高句麗總人口數達到了400多萬,並且高句麗也是高度集成的農耕社會,與那些西域蠻以遊牧部族相比還是非常成熟,且多年學習漢文化早已經與中原人士相差無異,所以唐太宗起初的設想就比較簡單,快刀斬亂麻,三下五除二就將高句麗給拿下,犯了兵家大忌從不打無把握之仗,唐太宗的準備確實是太倉促。

第二,不知各位看官有沒有東北人。東北三省尤其是繼續往北,靠着朝鮮方向氣候變化特別快,到每年的8月9月份,就已經迎來了一波寒流。而當時大唐軍兵正好處於9月份的轉變季節檔口。士兵還是穿着單衣,並沒有準備棉衣,突遇寒流極北那種苦寒之地,讓地處中原的大唐軍兵,實在難以忍受,戰鬥力也銳減。即使是有李勣這樣的絕世名將,或許難以逆轉。

再來看看唐高宗時期他的準備情況,唐高宗比較聰明,他在公元660年先將百濟國給拿下。百濟、新羅、朝鮮所構成的朝鮮半島。百濟相當於高句麗的附屬國或者說鄰邦友國,屬於一榮俱榮的關係。李治先將百濟拿下,就等於將老虎的大牙拔掉兩顆,但李治也不着急,耐心等待了8年,這八年期間,高句麗內部又發生了較大的混亂。668年李治看到時機已經徹底成熟,派遣名將蘇定方從水陸兩個方向,朝着高句麗進攻,李治這一步就走得對了。

唐太宗沒能將高句麗與百濟全部拿下,爲何李治能成功? 第2張

唐太宗所派遣的李勣、張亮大多是以陸戰部隊,妄圖通過平原高地,一直將高句麗推掉就完事,可是蘇定方此人擅長水戰。他從環渤海一直繞到朝鮮海域,再讓步兵從百濟過去形成南北合圍之勢,將高句麗已經圍住,這使得高句麗只能倉皇應戰。但是它南北雙方全部被大唐所霸佔,背後又是汪洋大海死路一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唐朝士兵無論是士氣。而是所擁有的優勢,都比朝鮮要強上不少,因此纔將高句麗徹底拿下。

所以唐高宗李治,並不一定是比他父親要強。因爲唐太宗當時已經是職業生涯的末期,他或許預感到命不久矣,所以想利用閃電戰,約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將高句麗給拿下,但他低估了高句麗的實力。假如唐太宗,細心的籌劃一年,派遣20萬大軍,我認爲即使是安市鎮李世民被包圍,他還是有能力的突圍。到那時直接攻伐高句麗的都城也並非不可能,但還是那句話,唐太宗準備的不夠充分。對朝鮮半島的氣候沒有適應。所以遺憾敗北。

此後,李治繼位,他也不斷的敲打高句麗,所以到公元668點等於是瓜熟蒂落,李治只需要再好好準備準備,就將高句麗這個大桃子給摘下來。綜合起來,李治並不一定比他的父親要強,只是唐高宗運氣和所處的環境要好了點,而且準備也更充分僅此而已。

唐太宗沒能將高句麗與百濟全部拿下,爲何李治能成功? 第3張

最後再給大家科普個小知識,唐朝的疆土,是在李治時期拓展爲最大,而並不是李世民時期。可李世民多年的征戰,讓大唐這些周圍國家都已經害怕了,到了李治時期所以基本上沒費什麼力氣。就得輕鬆擊敗這些早已被大唐嚇破膽的鄰居,這也和征討高句麗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