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暴君,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爲他們正名?

本文已影響9.32K人 

說到歷史上的暴君,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爲什麼要讀歷史呢?《後漢書》中有一句說得很好,“讀史明智,鑑往知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我們閱讀歷史之後就能夠了解到曾經發生的各種事情,並從中明白各種道理。

古往今來但凡是優秀的領導,都會學習歷史。曾經的歷史材料和不少課程中,都會將商紂王和秦王等帝王描述成十惡不赦、殘忍至極的君王,因此大衆對他們的印象都普遍不好,然而如今卻有不少人在追捧他們,這是爲什麼呢?

歷史上有很多暴君,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爲他們正名?

其實並不是現在的許多人追捧這些君王,而是這些君王在曾經給大衆的印象都非常負面。在而後的各種歷史學家的研究下發現,歷史中的他們並不是如此不堪,所以纔給他們正名。之所以對這些君王的評價會這麼褒貶不一,其中有着各種複雜的原因。

首先這些能夠參考的各種史料,都是由各個朝代的史官來記載。史官也只是當時君王的一個臣子,作爲臣子的他們自然要面對這君王的各種壓力。如果這些史官撰寫的事情不符合君王的意願,那麼很有可能君王就會以他們的性命來威脅他們,要求他們重新撰寫。那些寧死不屈、爲歷史付出生命的史官固然可敬,但更多的史官面對君王都是無可奈何,因此紀錄的史料也有可能並不是那麼真實。

其次,作爲普通人的史官有着自己的情感,在紀錄史料的時候他們能夠做到的只有力求真實、客觀,但擁有人類情感的他們永遠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當因爲各種原因讓他們對某個帝王有了先入爲主的情感後,他們在相關的史料中就會摻雜進個人情感,留給後代的各種史料也就不那麼客觀了。

歷史上有很多暴君,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爲他們正名? 第2張

每當朝代更替的時候,就無可避免的要進行上一個朝代歷史的記錄,朝代更替都伴隨着武力,不可能是和平的過渡,因此新的君主對於上一任朝代的君主自然不會有好感。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的他們也就會要求史官,讓史官將前任君主進行負面描寫,將自己進行正面描寫,因此也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秦始皇等君王之所以會被描寫得如此不堪,也正是這個原因。

和史官同樣有着個人情感的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也同樣有着先入爲主的情況。對於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往往需要通過各種史料來了解,當我們先接觸到關於這個人物的負面材料時,就有可能下意識地認爲這個人物是負面人物,在而後的學習中也會受到影響。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當相關人物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時候,他在我們心中就是正面的形象。

此外,因爲歷史太過於久遠,相關的史料真實性不斷減少。每一個史官在記載前朝歷史的時候,也都是從相關的記載中進行了解,或是從還在世的相關人員口中瞭解,這樣一代接一代,真實性也就不斷降低。

歷史上有很多暴君,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爲他們正名? 第3張

秦始皇、商紂王等君王其實並不是如同普通曆史教材上描寫得那麼單一,就是十分殘暴、透支國力、毫無可取之處的君王。拿秦始皇舉例,他之所以會被描寫成殘暴可怕的形象,一部分原因是他當時對於法的重視,將法律的重要性高過了政治的重要性,但也絕對不是完全沒有思想的殘暴。

因此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通過各個方面進行學習,使用各種材料,不能夠從單一的某個材料中進行全部的學習。比如正史和野史兩個部分,就應該一同進行學習,不能夠單純地相信野史的真實性,也不能夠全然不顧正史的記載。如果聽到了不同的聲音,也應該仔細思考是否真實如此,不能夠聽到不同的聲音就完全拋棄自己從前的看法,也不能夠完全不聽別人的看法。

結語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培根在《論讀書》一文中就指出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學習歷史的確十分重要,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優秀人才、精英人士都如此重視歷史的學習,但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同樣重要。相信隨着各個歷史學家的不斷學習和努力,在新的史料不斷出土面世之後,對於各種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會更加全面,我們也能夠看到各種和以往不同、更加豐富多彩的歷史人物,對於商紂王等人的看法也會改觀不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