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天那麼冷,古人爲何不挖地窖避寒?

本文已影響2.54K人 

昨天筆者在查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個評論上千條的熱帖,打開一看才發現,這竟然是在討論地窖,而且還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額外討論。比如說標題中提到的,爲什麼古人不挖地窖避寒,而要選擇在寒冷的冬天強行忍受,以至於被活活凍死?因爲筆者覺得這個話題還是很有意義的,所以今天小編就在這裏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古代冬天那麼冷,古人爲何不挖地窖避寒?

第一個,沒有單純的凍死

以今論古是不可取的,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和古人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我們現代的體質和古人也是完全不同的。根據筆者所知,我們現代禦寒的主要手段是棉花,而棉花的大規模引進和使用應該是在宋朝以後。所以說在宋朝以前,古人可沒什麼禦寒的好辦法(衣服裏填充雜草),尤其是那些“身無分文”的窮苦人家。

這裏之所以說沒有單純的凍死,是因爲古代的冬天和現代的冬天是差不多一樣冷的,而且在食物配給上甚至還不如冬天。

我們舉個例子,在七十八十年代,北方人家一到冬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儲備過冬用的大白菜,大蘿蔔之類的蔬菜(米麪油鹽倒不是很擔心),而且這一屯起碼上百斤。

那這意味着什麼呢?這個其實就意味着,饒是以我們現代人,爲了過冬都要儲備如此多的食物,那千百年前的古人,難道說就不用嗎?但說句比較淒涼的話,古人肯定是需要的,但大多數人應該都沒有這個能力。所以說,在過冬的食物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即使他們不會被凍死,那也是會被餓死。

此外,冬天萬物蕭條,外面連根野菜都沒有,古人要想填飽肚子,可不得經常外出尋找食物。而這既沒有保暖的衣服,又沒有充足的食物,那倒在白雪皚皚的荒郊野外,以至於淪爲凍死的屍骸,不也是很正常,很可惜的嗎?

第二個,地窖也有侷限性

筆者自負也是走過我國將近五分之一的城市鄉鎮,而這些沿途的風景除了讓筆者感慨我們的壯麗山河之外,也在感慨地區環境不同所帶來的巨大差異。地窖,說句心裏話,筆者在南方真的是很少看見,因爲這裏的水層較淺,且土質略微有些疏鬆,溼氣也略微有些重。

假使這樣的環境還要強行挖掘地窖,先不說隨時有可能垮塌,就是裏面的環境也不適合儲存物品或居住人。如果有在南方的朋友不相信,那可以問問村裏的老人或親自實踐一下。但反觀北方,因爲整體氣候乾燥,且土質較爲合適,所以地窖的使用非常頻繁,這裏以東北和西北地區爲主要使用地。

此外,我們不要低估了地窖的價值或價格,因爲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住人禦寒而非儲藏東西,所以這個地窖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土坑就能打發(能住人的地窖,起碼得通風且夠大)。筆者之前曾去過革命老區延安,在那裏見過很多窯洞,雖然基本都是現代挖掘的,而且也都是隻能居住一兩個人的那種。但在問過價格後,筆者相信這要是到了古代,那也不是普通人能住得起的。

古代冬天那麼冷,古人爲何不挖地窖避寒? 第2張

第三個,地窖不是萬能的

誠然,地窖相比寒風呼嘯的室外和茅草堆積的小屋,那確實會暖和一些。但是,這並不代表地窖就真的可以長久作爲冬天的避寒之地。

首先,普通的地窖,即只是單純的一個土洞和一些必備的生活物品,那在避寒程度上其實與那些茅草屋也只是伯仲之間。

因爲這類普通的地窖基本都只有兩三米深,而這種高度還是在寒風的打擊之下,或許躲在裏面不用吹風了,但那個陰寒無比的溫度確實是無法改變的。

有人說可以在裏面放個火爐或火盆,但筆者想說,如果真的這麼做了,那是無異於自殺。因爲,這類普通的地窖根本沒有完善的通風措施,火爐一旦燒起來,窒息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一旦打開窖門通風,那寒氣就又會涌出來,所以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同樣地,如果挖掘出一個通風措施完全,生活措施齊備,且位於地下三米以上的地窖。那筆者覺得,有這個能力的人恐怕也不會住地窖了。如前文所說,地窖的價格隨使用者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儲備食物,那非常便宜,但要是爲了住人爲了禦寒,那價格可就非常高昂了,也遠非一把鋤頭或鐵鍬就能完成。

最後,冬天的地窖溫度確實比較高,起碼比白雪皚皚的室外溫度要高一些。但是古人之所以不能挖掘地窖避寒,而要在戶外被活活凍死,究其根本,還是因爲能挖掘得出可以住人的地窖,那也是不會淪落到冬天還在室外生活。而挖掘不起地窖的人,您即使給他一把鐵鍬或鋤頭,他自己也是無法完成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