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戰無不勝的府兵,爲何後期會衰亡?

本文已影響2.25W人 

自中唐之後,隨着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也日漸崩潰,這一制度曾經讓唐朝初期戰無不勝,之所以會崩潰其實一共有四個原因:

一是武官受制於文官的因素增加。朝廷和武官之間的矛盾有所發展,對武官的信任程度有所減弱,進而出現所謂“監軍之制”。監軍之名,最早出現於春秋末年齊景公使司馬攘直將兵捍燕景之師。司馬攘直出征前對齊景公說:“臣素卑賤,君摧之間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耐可”。

這是領兵將領爲提高自己的威望要求國君爲自己派監軍的。其後則出現了國君主動派皇子、近臣以監視武臣的監軍。但在春秋至魏晉,監軍設置不常,其間又有軍師及軍司之設,亦具有監軍的職能。然而在隋末唐初唐開元年間又出現了以御史監軍之制。史載:“至隋末,或以御史監軍事。大唐亦時有其職,都是在非常之時設置。開元二十年(732 )以後,並以中官爲之,謂之監軍使”。

以御史監軍,本是監察制度發展的結果,也是軍事制度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但在唐朝,尤其在武則天執政時,爲了防止武臣的反對,特別重視對於軍旅的監察。史載:“王孝傑爲吐刺軍總管,仁願監其軍”。萬歲通天二年(697)監察御史孫壓景監軍清邊軍。由於御史官微,監軍的作用不是很大,所以在開元二十年以後便改由宦官監軍。安史之亂以後,朝廷爲了有效地控制軍隊,將宦官監軍制度推廣,在節度使的駐地普遍設立爲監軍使院。

二是勳賞不夠,士卒應該享受的待遇不能落實。唐朝建立後,朝廷以做官、授勳和多佔田地來吸引地主和農民當兵。唐初因軍功授官的人數不多,勳官還可以按規定授田。後來隨着勳官人數增加,大批士卒出身且無權無勢的勳官得不到勳田,勳官空有其名。而且必須“每年納課,亦分番於兵部……身應役使,有類童僕。據令乃與公卿齊班,論實在於青吏之下,蓋以其狠多,又出自兵卒,所以然也”。

唐朝初期戰無不勝的府兵,爲何後期會衰亡?

由此可見,軍人的政治地位己呈下降趨勢,對於地主階級,己經沒有了做官的吸引力,對於農民來說,當兵授勳之後,仍然不能爲家庭免除雜謠役。武則天之後,更是“虛有賞格而無其事”,軍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有人說“唐代府兵之廢壞,實由其遇之太薄”,府兵窮困,待遇差,致使府兵制難以實行。唐初,府兵三衛的衛士均爲品官子弟,僅限於二品至五品的子孫,“非權勢子弟輒退番,柱國子有白首而不進者”。然而到後來府兵崩壞之時,三衛也無人問津。

唐朝初期戰無不勝的府兵,爲何後期會衰亡? 第2張

三是府兵的社會地位下降。史載“時承平既久,諸衛將軍自武太后三代,多以外戚無能者及降虜處之。而衛左之官,以爲番上府兵有權,朝要子弟解褐及次之沒關,又多不旋錘而據要津,將軍畏其父兄之勢力,悠其所爲。自置府以其番上宿衛,禮之,謂之‘侍官’,言侍衛天子也。至是,衛佐悉以借煙戚之家爲憧僕執役,京師人相低警者,即呼爲‘侍官’。時關東富實,人尤上氣,乃恥之,至有熨手足以避府兵者,番上者貧贏受僱而來,是由府兵始弱矣”。府兵的社會地位下降,被驅使到權勢之家執憧僕之役,失去了軍人嚴肅身份,造成社會輕視府兵的形態,致使人們,尤其是富人規避兵役,僱人代番,府兵練點標準不能維持,府兵補充發生困難。

四是府兵及其家庭的經濟條件發生變化。玄宗時期,府兵制賴以生存的基礎一均田制受到嚴重破壞。士卒本應享有的經濟待遇幾乎喪失殆盡,農民大量逃亡,富戶規避兵役,府兵制度便逐漸廢弛。“諸府士益多不補,折衝府又積歲不得遷,士人皆恥爲之”,士人都以做府兵爲恥。唐中期以後,均田制日益破壞,賦役愈益苛重,戶口逃亡和隱漏也日益嚴重。朝廷雖然極力蒐括戶口,但終究堵不住這一缺口。武后證聖年間,己是“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違背軍鎮,或因緣逐糧,苟免歲時,偷避謠役”。統治者爲防逃戶,將逃戶“應賦租庸課稅,令近親鄰保代輸者”。結果使農民逃亡更多。安史之亂期間,逃亡戶更多,整個黃河流域幾乎一片蕭條。隨着均田制的破壞,農民服役繁重,貞觀年間以後,年農民逃役愈來愈烈,有的甚至自毀手足,以此抗役。中宗時,上番衛士因缺口糧,致使府兵大量逃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