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羋月》學國學 和羋月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成語

本文已影響1.28W人 

看《羋月》學國學,原來這麼歷史典故和成語與羋月有關

張儀:合縱連橫

自從羋月在楚國救下了被誣陷偷玉的張儀,這二人的命運就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在入秦以後,羋月和張儀如同秦王的左膀右臂,幫助秦國開疆擴土。

而歷史上與張儀齊名的則是蘇秦,二人同爲戰國時期的謀士,共同掀起了波浪滔天的戰國局勢。

劉向曾在《戰國策序》寫道:“蘇秦爲從,張儀爲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意爲蘇秦倡導合縱,張儀舉取連橫,連橫使秦國建立帝業,合縱使楚國建立王業。

“合縱”與“連橫”都是戰國時期軍事策略,“合縱”是指蘇秦遊說六國諸侯實行聯合,一起對抗秦國的策略;“連橫”是指秦國分別利誘六國與自己結盟抗擊他國,然後再各個擊破,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戰國時期,“南北向”稱爲“縱”,“東西向”稱爲“橫”。秦國位於西部,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爲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爲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以,像張儀、蘇秦等謀士則被成爲“縱橫家”。

合縱連橫這個成語流傳至今,指戰國時期的軍事策略。

看《羋月》學國學 和羋月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成語

《羋月傳》劇照——張儀

商鞅:立木爲信

《羋月傳》一開始,商鞅逃命至秦國邊境,本想投宿客棧,沒想到遭人拒絕。而拒絕他的人遵循的正是商鞅本人確立的法度。後來商鞅被五馬分屍,成爲秦王贏駟平衡貴族關係的籌碼。而贏駟生辰那天,他拒絕了宴會,獨自帶着羋月來到商鞅殘破的墓前,弔唁故人。

“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商鞅立法的效果可見一斑,而在歷史上,商鞅立法之初,也是動了一番腦筋的。

戰國七雄中,秦國落後於各諸侯國。秦孝公即位後,決心發憤圖強。他廣泛的招賢納才,商鞅就是其中之一。 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他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貼出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這一舉動引來了百姓的關注和議論。

有人覺得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裏用得着十兩賞金!這簡直是開玩笑。結果沒有一個敢去扛木頭。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百姓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最終,一個壯漢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賞給壯漢五十兩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開始相信商鞅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趁此機會將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推行的十分奏效。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大大增強。最終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商鞅的這個故事,後來被總結成爲“立木爲信”,形容建立誠信,取信於他人。

看《羋月》學國學 和羋月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成語 第2張

《羋月傳》劇照——商鞅

屈原:隨波逐流

羋月小時候,曾與黃歇共同投在屈原門下,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勤奮好學,胸懷大志,他早年得到了楚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他做主。而屈原的徒弟黃歇則是太子伴讀,屈原的辭作則被爭相傳唱,屈原一時在朝堂上獨領風騷。

在歷史上,屈原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屈原的才能引起了其他貴族的忌恨,他們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使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並將其流放。後來,楚國被秦所滅,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

屈原內心曾經有過激烈的矛盾與掙扎,他想要挽救瀕臨滅亡的楚國而不得,在污濁的現實面前,是堅持自己的理想,還是與大多數人一樣同流合污?

在《漁父》一詩中,屈原刻畫了漁父的形象,並借他表現了自己內心的掙扎。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爲官;世道混濁,可以與世沉浮;大可不必因爲不肯隨波逐流而背流放。這是漁父在勸解屈原:“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你爲什麼不能隨波逐流呢?”但屈原則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自己清白的身體和純淨的思想蒙受世俗的污垢。後來,屈原懷恨投汨羅江自殺了。

“隨波逐流”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和明確的主見,隨大流,跟隨着別人走。

看《羋月》學國學 和羋月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成語 第3張

《羋月傳》劇照——屈原

嬴蕩:舉鼎絕臏

嬴蕩是贏駟的嫡子,繼位爲秦王。如果他如同贏駟一般有帝王風範,恐怕羋月的兒子贏稷就不會有成爲秦王的機會,羋月也不會有成爲太后的機會。說來可笑,嬴蕩並非是因爲無治國之才而丟失王位,反而是死在他的天賦異稟之上。

嬴蕩從小力大無窮,稱帝后總想去周朝都城洛陽見識一下代表九州的九個大鼎,也可以藉機踏足周室家廟,震懾天下諸侯。前307年,嬴蕩攻下韓國宜陽,從此道帶着他所結交的大力之士奔向洛陽。

洛陽太廟中,九座寶鼎一字排列。相傳夏朝大禹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一鼎,上面刻畫着本州的山川人物與風土人情,夏傳給商,商傳給周,爲國之重器。嬴蕩看到秦鼎,突發奇想想要帶回咸陽。便問衆力士誰可以舉鼎,衆人搖頭。

嬴蕩天生神力,此刻更是執意要舉鼎,以顯示自己的威力。他用盡力氣舉鼎,鼎離地半尺,嬴蕩剛想邁步卻力盡失手,大鼎轟然落下,正砸在他右腳上,將脛骨壓斷,而後血流不止而死。嬴蕩一死,秦國王位空缺,庶出的嬴稷終於有了登上王位的機會,而羋月也迎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峯。

舉鼎絕臏這一成語後來就用來比喻能力小,不能擔負重任。

看《羋月》學國學 和羋月有關的歷史典故和成語 第4張

《羋月傳》劇照——嬴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