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羋月傳比甄嬛傳:古典傳承與情懷超越

本文已影響1.09W人 

講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政治家羋月曲折人生的歷史傳奇《羋月傳》自開播之時便引發了諸多網友的關注,有鄭曉龍《甄嬛傳》的珠玉在前,又有高水準製作的明星團隊,羋月這一天之驕子的熒屏“霸星”光芒也是無法掩蓋的。導演鄭曉龍不贊成將《羋月傳》同《甄嬛傳》做比較,而更願意將其作爲“另一座高山”來雕琢。但是,我們在對比這兩座“高山”時,依舊看到了令人驚喜的古典傳承,和更爲廣闊的情懷超越。《甄嬛傳》更像是一杯綿長的桂花酒,香氣襲人、回味無窮,《羋月傳》則更像是陳年佳釀,初入柔和,後勁十足。看《羋月傳》中的詩歌之美、服飾之美、美食之美、史實之美、情懷之美,我們應當理解,有據可查的戰國時代的《羋月傳》與架空了的影射清朝的《甄嬛傳》,由於時代的侷限,前者比後者的實物還原度更難。五美具,二難並,兩者各爲“高山”,品得古典傳承與大愛情懷,這是讓人深覺驚喜的。

  詩歌之美:從唐詩宋詞到溯游詩經

《甄嬛傳》的故事發生在架空了的清朝雍正年間,觀衆想必會對其中的詩歌意猶未盡:從甄嬛初入選秀的“嬛嬛一嫋楚宮腰”到被辭封號的“菀菀黃柳絲,濛濛雜花垂”,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菊花氣質隱射到“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的梅花故事;從“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的女兒情懷之樂到“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山盟海誓……《甄嬛傳》有諸多的唐詩宋詞可以引經據典,閨房之樂、碧玉情懷、兩心相悅都有美豔動人的詩詞歌賦爲其做陪襯,這樣的詩歌之美給《甄嬛傳》留下不少發揮的空間。

欲把羋月傳比甄嬛傳:古典傳承與情懷超越

《羋月傳》的故事背景則是戰國時代,可謂民風尚未開化,更別提風花雪月、詩詞歌賦了。但是比起《武媚娘傳奇》中的平鋪直敘,《羋月傳》雖然時代落後,在古典文化的傳承上,《羋月傳》要亮眼得多。《羋月傳》很好地運用了《詩經》在劇情中的點睛作用:羋戎調侃姐姐時候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羋月黃歇相約私奔借用《詩經•黃鳥》中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暗通信息,楚國公主春心萌動時候的“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秦王大婚時詠唸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因爲時代的差異和侷限性,《羋月傳》溯游《詩經》給全劇也帶來了別樣的風采。

《甄嬛傳》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驚鴻舞”,而《羋月傳》中也有一段少司命祭舞。那時在楚國少司命是保佑兒童的神。劇中祭舞曲是《九歌•少司命》,“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如今讀起來有些拗口的歌詞經過劇版配樂、編曲、演唱後充滿了古典韻味,這也助長了社會了“國學熱潮”。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羋月傳》是功不可沒的。

欲把羋月傳比甄嬛傳:古典傳承與情懷超越 第2張

服飾之美:從清朝旗裝到戰國金玉

《羋月傳》和《甄嬛傳》的服裝指導是同一團隊,《甄嬛傳》中的服飾是在參考大清服飾寶典的基礎上,動用了真金和鍍銀,混搭絹料、琉璃、珠子等材質的絹花,搭配襯托不同妃子臉型、大小不一的旗頭,甚至偶有價值上萬元的點翠真品、老銀飾。舒袖小襖,馬面裙,杏花天影印花旗裝,大紅色龍騰刺繡……恰如其分,與不同時期妃子的心理狀態遙相呼應。旗裝精緻,《甄嬛傳》在服飾上可謂精益求精。

《羋月傳》由於時代的侷限,無法展現與甄嬛相媲美的服飾。但是從觀賞度上來說,《羋月傳》也給大家展現出了戰國時代兵荒馬亂之餘爲人稱道的服飾之美,材質簡單高貴,無外乎金子、珍珠、和田玉之類。羋月劇中有梳髻插笄頭飾,在金飾雕琢上也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焊接榫鉚、刻劃、鑲嵌、鎏金、鏤空、失蠟澆鑄、金銀錯嵌等工藝配飾配飾。佩玉上,戰國時期的王室都有佩玉的習慣,羋月胸前的玉璜就是最好的象徵。

服飾之外的道具也是別有一番考據價值的,雖然《羋月傳》沒有甄嬛時代的金銀琉璃,但是更爲古樸的工藝鑲嵌了道具組的滿滿用心。彩繪青銅雁魚燈、戰國人形銅燈、托盤漆器、席鎮等居然圓滿地還原在了熒屏裏,這樣的《羋月傳》除了讓人歎爲觀止,何以爲言呢?

 美食之美:從精緻宮廷到古樸養生

有人說,《甄嬛傳》的宮廷玉宴簡直還原了《紅樓夢》中的景象,無論是大型的除夕夜的家宴,還是後宮妃子的小廚房,各種精緻的小食在熒屏呼之欲出!聽這紫參野雞杏仁酪酸梅湯蜜餞、海棠馬蹄羹、珠圓子栗子糕、千層酥……單聽這些名字就讓人垂涎了。在清朝很多美食的原材料都已經引進到中國,美食也可以信手拈來,考驗宮中御廚的水平。但是我們再來看《羋月傳》。

戰國時期的《羋月傳》那時候沒有油、沒有鐵鍋、沒有水稻,就是找《詩經》,也只能找到一些野菜“采薇、采苓、採蘋、采芹……”,像一本民俗食譜,充滿了先民原始的飲食風味和審美情趣。更爲親切的是,采薇、采蘩還被直接取到劇中丫鬟的名字了,可見其淳樸。劇中出現次數比較多的,有漆碗裝的黍米,有肉糜,有紅棗羹,有鴨子,有蜂蜜……羋月在劇中還有食法的普及“東西都是尋常的,法子卻是葵姑的。把紅棗和紅豆用清水洗淨,浸泡一個時辰,然後清水煮沸……”這段講的便是是紅棗湯的做法。由此可見,《羋月傳》中不像甄嬛時代的精緻宮廷玉液,更多的是偏向於簡單食材的古樸養生。這也是其能夠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展現。

欲把羋月傳比甄嬛傳:古典傳承與情懷超越 第3張

  史實之美:從虛實架空到引經據典

《甄嬛傳》是架空歷史的,裏面的人物都是虛構;華妃,熹妃,皇后,太后等也只是歷史有記載, 端妃,敬妃,安陵容,溫實初等都是虛構的人物。甄嬛在甘露寺修行的橋段更是借鑑了武媚娘在感業寺的故事。在這一點上,《羋月傳》則更具備史實之美。

在《羋月傳》的故事情節中,有很多都是在史書中有跡可循的。比如:鄭袖愛魏美人甚於楚王,鄭袖愛魏美人甚於楚王,據《戰國策•卷十七•楚策四》記載“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爲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爲之。愛之甚於王”;楚王被鄭袖、張儀玩弄的片段自古就有“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之說;鄭袖挑撥離間,楚王對魏美人施以劓刑也是來自於《戰國策》中的情節;還有張儀因和氏璧被鞭打、管子的“輕重術”“鹽鐵法”、張儀合縱連橫之說……這些引經據典都是令人信服的。導演鄭曉龍也說過“《羋月傳》的故事背景是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有着更爲蓬勃的時代氣息,人物傳記的定位也讓整部劇史詩味極強”。這也是《羋月傳》的迷人之處。

  情懷之美:從兒女情長到大愛無疆

曾有觀衆將《甄嬛傳》中的三段愛情拿來與《羋月傳》中的三段愛情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都有三個男人,都沒有侍寢便被冊封,都有個忠誠不二的僕人,都通過樂器吸引住了大王,都打倒了王后……這樣的愛情比較未免有失偏頗,《羋月傳》中的愛情遠《甄嬛傳》中的愛情要更具有大愛大義,這是由甄嬛和羋月兩個人的定位來決定的,甄嬛只是後宮女子想獲得一心人的純愛,而羋月之愛則包含了對國家之愛。

羋月的三段愛情,有初戀黃歇,夫君秦王和義渠王翟驪。與黃歇有三段告別戲,一處是“交交黃鳥止於棘”,棗樹下的爽約;一處是死而復生宮牆外一輛馬車的約定;還有一處是在燕國羋月毅然決然再次選擇回到秦國的轉身。三次都刻骨銘心,催人淚下。從這三段訣別情節裏,我們漸漸看到一個不再趨於兒女情長的羋月,她需要的不再是“保你母子一世周全”的承諾,更多地選擇了要去力挽狂瀾承擔起救國於危難之間的重任!特別是臨朝之上一人辯多國退兵的謀略,千軍陣前發號施令的縱橫捭闔,這樣的女性角色塑造更有力量和說服力。

當我們再回憶起羋月的時候,更應該記憶深刻和感懷的是那一任義渠草原的策馬馳騁,是身披紅色斗篷駕馬車飛奔的臨危不懼,是千軍萬馬之前揮斥方遒的巾幗膽色……這樣的羋月,更具大愛無疆的情懷之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