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工業之父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簡介

本文已影響2.74W人 

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男爵(Justus von Liebig,1803年5月12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是一位德國化學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因此被稱爲“有機化學之父”。作爲大學教授,他發明了現代面向實驗室的教學方法,因爲這一創新,他被譽爲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之一。他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稱爲“肥料工業之父”。

肥料工業之父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簡介

人物簡介

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化學教育家李比希1803年5月12日生於德國達姆斯塔特(Darnistadt)一個經營藥物、染料及化學試劑的小商人家庭。兒童時代,李比希隨父親製造過家庭藥物和塗料,後來又當過

藥劑師的徒弟。少年時代的李比希對當時德國學校正規化、公式化一套的陳舊教育感到乏味,但卻酷愛閱讀化學書籍和動手做化學試驗。

1820年在波恩大學學習,上了大學他來到了波恩,進入埃爾蘭根大學並於1822年取得博士學位。18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到巴黎,常聽J.-L. 蓋-呂薩克和P.-L.杜隆等化學家的講演。不久就在蓋-呂薩克的實驗室中工作。1824年回到德國,任吉森大學化學教授,創立了吉森實驗室。1824年完成了一系列雷酸化合物的研究。此時韋勒正在研究氰化物。他們分別寫的文章同時在蓋呂薩克主編的雜誌上發表,蓋呂薩克指出這兩類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這是化學家首次發現不同化合物具有同樣的分子式,從此誕生了“同分異構體”這個名詞。同時也以此爲契機與韋勒成爲終生不渝的密友。從這一年開始他在一個叫吉森的小城的大學裏教書,開創性地建立了學生普通實驗室。李比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有機化學。1840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42年榮譽當選爲法國科學院院士。1852年李比希任慕尼黑大學教授。當時中歐處於反動時期,李比希由於持有自由派的觀點並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而被通緝。他不得不離開波恩到了巴黎,在那裏得到德國科學界泰斗洪堡的幫助和推薦到蓋呂薩克的實驗室工作。

1873年4月18日卒於慕尼黑。

肥料工業之父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簡介 第2張

貢獻

他作過大量的有機化合物的準確分析,改進了有機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學式,發現了同分異構現象。他在化學上的重要貢獻還有:1829年發現並分析馬尿酸;1831年發現並製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與F.維勒共同發現安息香基並提出基團理論,爲有機結構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論。1840年以後的30年裏,他轉而研究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他用實驗方法證明:植物生長需要碳酸、氨、氧化鎂、磷、硝酸以及鉀、鈉和鐵的化合物等無機物;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只有轉變爲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這些觀點是近代農業化學的基礎。他大力提倡用無機肥料來提高收成。他還認爲動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數量,還需要各種不同的種類,或有機物或無機物,而且須有相當的比例。他又證明糖類可生成脂肪。還提出發酵作用的原理。李比希一生共發表了318篇化學和其他科學的論文。著有《有機物分析》、《生物化學》、《化學通信》、《化學研究》、《農業化學基礎》、《關於近世農業之科學信件》等。他還和維勒合編了《純粹與應用化學詞典》。1831年創辦《藥物雜誌》並任編輯,1840年後此雜誌改名爲《化學和藥物雜誌》,他和維勒同任編輯。

當時有機物的分析技術還相當落後,他改進並完善了由蓋呂薩克和泰納爾提出的有機物燃燒分析法,使之根據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能夠精確的確定碳和氫的含量。後來杜馬又發明測定有機氮的好方法,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有機分析體系。吉森這個小地方也成爲當時世界的化學中心,對19世紀德國成爲化學強國起着重要作用。1845年他被封爲男爵,1852年後因健康惡化而退出教學工作,但仍然從事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並開始對生物化學產生了興趣,對生命的活力是由體內食物氧化產生的能量提供的觀點之建立起了積極作用。然而對發酵過程的理解卻和貝採利烏斯犯了同樣的錯誤。在對農業化學方面,他也是成功和失敗並存。首先他正確地指出:土地肥力喪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裏的生命所必需的礦物成分,諸如鈉、鈣、磷等。他還是第一個主張用化肥代替天然肥料進行施肥的人。不過,他錯誤的認爲植物所必需的氮是從大氣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表中沒有加入氮化物。這一點後來被糾正了,從而使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肥料工業之父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簡介 第3張

李比希從巴黎回國擔任了吉森大學的化學教授,立即着手實施一項前所未聞的計劃,那就是改革德國的傳統化學教育體制與教學方式,探索造就新一代化學家的方法。當時德國大學中的化學教育,通常是把化學知識混雜在自然哲學中講授,而且沒有專門的化學教學實驗室,學生得不到實驗操作的訓練。李比希深知,作爲一個真正的化學家僅有哲學思辨是不夠的,化學知識只有從實驗中獲得。而這種實驗訓練在那時的德國大學中還得不到。於是李比希下決心借鑑國外化學實驗室的經驗,在吉森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實驗室,讓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那裏得到訓練,從中培養出一代化學家。吉森實驗室是一座供化學教學使用的實驗室,它向全體學生開放,並在化學實驗過程的同時進行講授。李比希爲實驗室教學編制了一個全新的教學大綱,它規定:開始,學生在學習講義的同時還要做實驗,先使用已知化合物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後從天然物質中提純和鑑定新化合物以及進行無機合成和有機合成;學完這一課程後,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獨立的研究作爲畢業論文項目;最後通過鑑定獲得博士學位。李比希這種讓學生在實驗室中從系統訓練逐步轉入獨立研究的教學體制,在他之前並未被人們認識到,而它爲近代化學教育體制奠定了基礎。

肥料工業之父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簡介 第4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