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本文已影響2.21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呂后和諸呂之亂,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前180年,西漢朝廷的呂后剛剛去世,就爆發了“諸呂之亂”,在這場宮廷鬥爭中,曾經威風八面的呂氏遭到了滅頂之災:“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這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惑:那些功臣、藩王爲啥等到呂后死後纔對諸呂動手?只是因爲害怕呂后嗎?

實力對比是次要的,行動的合法性考慮才最關鍵。也就是說:呂后活着時,功臣們對諸呂動手是師出無名的;但在她死後,則理直氣壯。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也許是因爲武則天、慈禧的反面案例,咱們對古時後宮女性“垂簾聽政”的做法極爲反感,甚至有“牝雞司晨”之類的貶損。但在實際上,在古代帝王年紀尚幼時,他的母親(即太后)臨朝稱制、代爲處理朝政其實是很合理的,在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即所謂的“名位既正,體同皇極”,符合封建政治邏輯。

而呂后則更加名正言順。

首先,“呂后爲人剛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爲列將,從征伐。”呂后是劉邦的結髮妻子、身份名正言順,而且勞苦功高、個人能力極強,韓信、彭越這些劉邦想殺卻又不好意思撕破臉的功臣,都是由呂后操刀除掉。

呂氏家族其他成員同樣不容忽視,呂后的哥哥呂澤、呂釋之,妹夫樊噲都因戰功封侯,是功臣集團中的實權派;

其實這就是在與戚夫人的爭儲之戰中,呂后能得到功臣集團全體支持的重要原因。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第2張

第二,劉邦的認可。劉邦在病重去世前,曾與呂后交流接下來幾任丞相的人選,這就意味着,他已賦予了呂后在漢初政治中的地位;

其三,現實的需要。西漢初年挑戰重重,對外有強悍的匈奴威脅,對內經濟凋敝、人口銳減、國弱民貧,功臣勳舊羣體的利益需要調和,這些都要求在位的統治者具備足夠的能力、資歷與威望。而漢惠帝年僅十六歲,且性格溫和柔弱,顯然難以獨自肩負起這份責任。

而呂后則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份需求,她的資歷、見地、權勢、威望和手段,與那些男性功臣相比絲毫不落下風;而且劉邦在世出征時,她已經時常鎮守長安,處理政治事務駕輕就熟。因此,在劉邦駕崩後,呂后對草創的西漢朝廷而言無疑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因此,在劉邦死後,勞苦功高的呂后以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合情合理、正當合法,這也是朝野上下接受她實際執掌朝政的原因。

那麼,爲什麼在其後呂氏聯繫掌權十多年,甚至違背劉邦留下的“白馬之盟”、肆意分封諸呂爲王、打壓迫害劉氏宗室的情況下,一直沒人挺身而出、甚至接受現狀呢?

首先,呂后雖然對情敵戚夫人手段狠辣,對劉氏宗親也毫不客氣,但對功臣集團的利益則毫無侵害,比如她完全按照劉邦的遺命,安排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主政,並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官僚派系;

其次,呂后雖然違規提拔諸呂爲王,但她跟後世的武則天不同,所作所爲的本質只是爲了維護家族利益,沒有絲毫要改朝換代的想法。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第3張

其三,呂后雖是“女主”,但她在位期間頗有合格政治家的風範:

她沿用了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思路,不擾民、不殃民,注重發展民生;支持漢惠帝廢除挾書律等秦朝時期的苛政,在政治、經濟上全面“順流與之(民)更始”,推行仁政、刑罰罕用,經常大赦天下,吻合了常年戰亂後中原社會的現實需要。

《史記》稱,在呂后當政期間,“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天下晏然,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西漢王朝的民生、經濟等逐漸走上正軌,爲其後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因此,在這十幾年中,即使呂后的一些做法有過界之嫌,但那些功臣、宿將、諸侯王,頂多在私下表達下怨氣;在明面上,無論從法理、道義、實力對比層面來看,他們都不得不接受呂后的威壓。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第4張

但隨着呂后的去世,諸呂就徹底失去了繼續大權獨攬的理論基礎;若想維持現狀,他們只能保證自己具備足夠的實力、強悍的意志。可惜的是,諸呂的“官二代”們並沒有這份能耐。

也許是太過於急切地想保證呂氏家族的利益,聰明一世的呂后忘記了“大功不可久任,大權不可久執,大威不可久居”的道理。她知道功臣集團對自己的行爲不滿,於是在去世前,刻意讓自己的侄子分管禁軍,保證“槍桿子”在家族手中。

在去世前,她甚至再三吩咐呂產、呂祿:“高祖與大臣約,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爲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爲人所制。”即她已經預測到了功臣們會有所動作,因此叮囑侄兒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千萬不要擅自離開宮城,甚至不要給自己送喪(後世的曹爽明白這道理就好了)。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第5張

可惜呂產、呂祿並沒有父輩那樣的能力與膽色,最終被莫須有的罪名連根拔起。

史書稱,“諸呂用事擅權,欲爲亂”,但任何史料中都不能提供他們“作亂”的證據。從道理上來說,他們掌握了朝廷的武裝精銳,位居王侯,還掌握了幼主,維持現狀對他們而言是最有利的,爲什麼會主動挑起政治動盪?

而且,隨後呂祿在酈寄簡單幾句說辭下,就主動交出了將軍印緩、把軍隊指揮權交給太尉周勃,其後隻身離開,這哪裏像有野心的陰謀家?

而掌握南軍的呂產即使聽說情況有變,卻也沒有采取任何舉動,而是在未央宮門外來往徘徊,隨後看到有士兵前來就連忙逃跑,最終被追到郎中令官府的廁所裏殺害,全程沒有體現出一絲的反抗、“作亂”跡象。

呂后死後諸呂之亂爲何迅速爆發 大臣們爲何等人死後纔敢動手 第6張

而這場政變爆發,距離呂后去世僅僅十幾天,充分說明這一事件早有預謀。因此,所謂的“諸呂之亂”只是成王敗寇的蓋棺定論,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諸呂的最大罪過,就是違背了當初劉邦跟功臣們之間達成的潛規則:“‘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呂后在世時,還能爲這一違規操作提供道義上的庇護;而在呂后死後,這一法理基礎已經消失。

爲了消除這一政治不平衡狀態,以陳平、周勃爲代表的功臣集團,聯合齊王劉襄等宗室藩王,集體對呂產、呂祿領銜的諸呂發難,其後對權力進行重新分配。

說白了,“諸呂之亂”確實是一場宮廷政變,不過發起方並不是呂氏,而是功臣集團。但他們手上掌握了劉邦的“白馬之盟”這一道義制高點,其後又迎立漢文帝、捧起了一代明主,所謂成王敗寇,由此讓他們的這一政變成了正義的代名詞。

但說白了,所謂的“諸呂之亂”,只是陳平、周勃這些老江湖捏軟柿子而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