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能得到君王的禮待,爲何得不到重用?

本文已影響1.69W人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孔子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孔子和孟子,作爲思想家,他們創立和發展的儒家學說,在本質上是一種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倫理學說,而並非政治學說,也並非是可以實施的治國理政的方略。也就是說,孔子和孟子是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他們的政治思想,在戰國那個時代,僅僅是空想,是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孔子幻想的小康社會和大同世界的美好生活,我們可以看作是烏托邦,是原始的共產主義。當然,他所設計的小康社會和大同世界中的某些制度安排,在今天已經實現,這也說明孔子的遠見卓識。但在那個時候,並不適合春秋時期動亂的國際秩序。

孟子追求的是仁政,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以人爲本,他所幻想的仁政和王道理想,是典型的以民爲本和以道德治國的理念。當然,孟子不僅精通哲學和辯論,對稅收等經濟學還是比較精通的,他設計的道路,其實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孔子指出,善政要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庶,也就是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第二部是小康社會建設,也就是富,第三部就是加強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建設,加強文化教育,提升老百姓的道德水平。不可否認,孔子和孟子的政治思想,在遠期規劃上來看,是比較有遠見和可行的,問題是,這需要時間來實現。

更爲重要的問題是,戰國時代,時間是各諸侯國的最大敵人。沒有一個國家能有安穩的和平的時間。大國忙着發動戰爭爭霸做老大擴張國土,小國忙着拍大國馬屁抱大國大腿左右逢源以求自保。當時戰爭的數量和規模都比春秋時期大大提升。據說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有500多個小國滅亡,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就是這七雄還整天互相打來打去,哪有時間坐下來去搞什麼經濟,搞什麼文化和價值觀建設。所以孔子的思想不被採用,而孟子的主張更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實施。

孔子孟子能得到君王的禮待,爲何得不到重用?

也就是說,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王道,而戰國時代,最有效的是富國強兵變法的四處征伐的霸道。

戰國是一個心懷鬼胎的時代,大國整天想着如何爭霸,小國想着怎麼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所以,在諸侯國國君們的眼裏,孟子的思想“迂遠而闊於事情”。目光敏銳的史學家司馬遷就說,“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爲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持方枘而內圓鑿,其能入乎?”。司馬遷認爲,孟子拿一個方形木頭往圓孔裏面塞,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王道就像是吃中藥,據說是副作用少,適合身體的調理,而霸道就是速效救心丸,緊急時刻來一粒,能救命。

孔子孟子能得到君王的禮待,爲何得不到重用? 第2張

“王道”與“霸道”的區別,實質上是儒家與法家的治國方略之爭。孟子是“王道”的忠實信徒和堅定倡導者,一生以反對“霸道”推行“王道”爲己任。孟子曾經對梁惠王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只要對百姓仁心慈愛,把百姓的生活水平搞上去;對諸侯國不要以力壓人而以德服人,諸侯國就會心悅誠服,慢慢地魏國就強大了,梁惠王就真的“仁者無敵”,成爲天下的王者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聽起來很美好,但就像用中藥調理一個心臟病發作的病人,藥是好藥,但估計沒等到藥熬好,病人已經死了。所以,孟子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三十年,也沒有一個國君肯實行他的“仁政”思想。道理很淺顯,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改革變法富國強兵對外征戰殺伐的“霸道”,纔是現實的選擇。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王道”理想的“詩與遠方”固然有文藝情懷,但能活下去才最重要。因此,孟子一生鬱郁不得志,他的“王道”思想也一直被認爲是“迂闊而遠於事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