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重視文治是爲了清朝長久發展,爲何堅持不下來?

本文已影響2.52W人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結束了長達70年的統一準噶爾之戰,這也標誌着清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從乾隆二十四年開始,清朝進入了一個康乾盛世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中,乾隆皇帝治下的清朝既無內憂,也無外患,國泰民安。在這樣的和平年代,乾隆皇帝把治國理念轉向了文治,並開始整理、彙編重要歷史文獻,以保持清朝的長久穩定。他非常重視儒家思想,並將忠義立場作爲治國的基石。

爲了讓天下臣民認可清朝,乾隆皇帝在治國方面做了一系列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大力“扶植綱常”,即從儒家的忠義立場出發,教導天下臣民要學會“忠”,並大肆宣傳。同時,他還表示要褒揚忠義,懲治奸邪,將明末清初的重要降臣編撰成《貳臣傳》和《逆臣傳》,讓天下臣民知道誰是忠臣,誰是奸臣。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爲了讓天下臣民認可清朝,並世代臣服清朝。

乾隆重視文治是爲了清朝長久發展,爲何堅持不下來?

然而,這些努力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乾隆朝後期以及乾隆之後的清朝並沒有保持這種局面。乾隆四十三年後,各種規模大小的反清起義此起彼伏,清朝開始由盛而衰。乾隆寄望的天下臣民都世代臣服清朝,終究只是一場泡影。歷史告訴我們,文治並不是維繫一個王朝的唯一方法,如果治國者不能在時代變革中適應變化,他們所採取的措施最終可能會變得無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