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是如何看待劉伯溫的?

本文已影響3.72K人 

在民間傳說 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朝開國功臣之一的誠意伯劉伯溫(本名劉基)經常被明太祖朱元璋稱呼爲“吾之子房”,也就是把他跟西漢開國功臣之一的留侯張良相比。

但劉伯溫在朱元璋心裏,真能比得上張良嗎?

起碼,從朱元璋給劉伯溫的待遇上看,是遠遠不如張良的。

西漢建國後,漢高祖劉邦在評定功勞時,是把張良和蕭何、韓信並列前三。

且準備賜予張良的封戶高達三萬戶(被張良推辭不受),遠遠超過賜予嫡系蕭何的一萬戶。

而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僅僅只是給了劉伯溫第三等的伯爵爵位,距離李善長、徐達等,差了好幾個級別。

相應的,朱元璋對劉伯溫的信任程度和親密程度都要差許多,朱元璋跟李善長、徐達等,都有聯姻的舉動,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劉伯溫。

因此,朱元璋口中的“吾之子房”,恐怕只是隨口說說。

歷史上朱元璋是如何看待劉伯溫的?

或許,劉伯溫的某些才幹真能比得上張良,但兩人分別在朱元璋、劉邦心中的地位,張良是在天上,劉伯溫卻是在地下。

從史書上記載的,兩人在各自主公身邊起到的參謀作用上來看,其實是差不多的,都當得起頂級謀臣之稱。

可爲何朱元璋口中把劉伯溫跟張良對比,但給予他的待遇和信任卻差之甚遠?

下面,就我自己分析的原因,做個簡單論述。

一:張良救過劉邦,劉伯溫和朱元璋只是單純的上下級關係

從這兩對君臣之間的關係來看,張良跟劉邦的親密度是要超過劉伯溫跟朱元璋的。

張良對劉邦有過救命之恩,是在鴻門宴上,張良跟樊噲聯手,幫助劉邦躲過了人生的最大一次危機。

鴻門宴之時,張良還不是劉邦的部下,他能冒着得罪如日中天的項羽的危險,幫助劉邦謀劃,這是恩情。

劉邦是性情中人,他一直記得張良的恩情,這是除張良爲他出謀劃策之外的另一種值得牢記的恩情。

而劉伯溫對於朱元璋,卻沒有同樣的恩情,兩人就是單純的上下級關係。

二:張良主動投奔劉邦,劉伯溫被動投奔朱元璋

張良正式投奔劉邦,是在他想效忠的韓王成被項羽殺死後,《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亡,間行歸漢王。”

雖然劉邦不是張良的第一效忠對象,但到底是主動投奔的劉邦。

更不要說張良在正式投奔劉邦之前,就有幫助劉邦搶佔關中,以及鴻門宴脫困的功勞,算是老相識。

所以,張良一來,劉邦就給他封了個“成信侯”。

而根據《明史·劉基傳》中的記載,朱元璋爲獲得劉伯溫的效勞,採取的方式是:“以幣聘”,其後,在劉伯溫通過考覈後,又:“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到,劉伯溫並非主動投靠的朱元璋。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尊敬是有了,可兩人之間的親密距離也拉開了,劉伯溫就是朱元璋花錢招聘回來的參謀。

張良主動,劉伯溫被動,朱元璋看待劉伯溫,自然不如劉邦對張良。

三:張良的政治重要性超過劉伯溫

歷史上朱元璋是如何看待劉伯溫的? 第2張

張良是老六國貴族出身,六國貴族在漢初,是相當值得重視的一股政治勢力,秦朝就是包括項羽在內的他們給折騰沒的。

西漢開國後,特別是開國沒多久,劉邦就要面對異姓王們的軍事威脅,穩定住內部的其餘政治勢力就相當重要的。

張良本就跟劉邦親近,又有首屈一指的大功,其身份也完全可以代表六國貴族勢力。

劉邦厚待張良,除了籌功,還能借此對六國貴族表示出自己的善意。

對於劉邦來說,一個值得信任的開國功臣加六國貴族的代言人,在政治上,不可替代。

劉伯溫就沒有張良如此好的政治地位。

他是文臣和士紳的代表之一,但在明朝開國並驅除蒙元后,全國的士紳和讀書人都能爲朱元璋所用。

劉伯溫或許在江浙一帶有些號召力,可相比起全國,影響力就不夠看了。

沒了劉伯溫,還有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全國上下還有大把的士紳和讀書人都願意爲新朝效力,可以替代劉伯溫。

朱元璋即使不厚待劉伯溫,也不影響大明朝的招賢納士,也不影響新生的大明朝的內部穩定。

四:張良謹慎,劉伯溫卻有士大夫的固執

張良除了有才,還知道進退。

劉邦要給他三萬戶封邑,他趕緊推辭,絕不把自己的地位和封賞擺在沛縣元老們之上。

在西漢開國後,張良還主動的隱退,避免自己真的成爲六國貴族謀求政治訴求的代言人。

從張良給劉邦出謀劃策的歷史記載看,他也很懂得勸諫的方式,知道給劉邦留面子。

因此,劉邦、呂后都很信任和尊重他。

劉伯溫就不同,他是比較傳統的士大夫,有着士大夫般的固執,勸諫朱元璋時,只論結果,不論其它。

比如,在《明史·劉基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在吳元年以基爲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熒惑守心(預示有兵災禍亂),請下詔罪己。”

古時候,士大夫們喜歡把天災的因果歸於上位之人,這是古人的認知問題,在出現災難時,喜歡讓帝王們背鍋,來安撫百姓。

歷史上朱元璋是如何看待劉伯溫的? 第3張

這種方式用在脾氣比較好,或者仁慈一點的帝王們身上,或許管用,比如宋朝的皇帝們。

可用在朱元璋身上,誰知道這位皇帝會怎麼想?

劉伯溫請求朱元璋下罪己詔的時候,幸虧朱元璋還沒有真正當皇帝,天下還沒有一統,朱元璋還需要保持一定的納諫的氣度。

否則,放在明朝開國後,不給朱元璋留面子,真當他拿不起刀了?

類似的勸諫,在劉伯溫爲朱元璋效勞的過程中,肯定不少見,這是很多士大夫特有的固執。

對於劉伯溫來說,這是無比正常的事情,可在朱元璋心中,未必就認爲正常。

宋朝時的“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在朱元璋這裏是沒有的,明朝的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纔是朱元璋的執念。

一個敢讓自己下罪己詔的劉伯溫,再怎麼有才,朱元璋對他也不會親近,更不要說厚待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