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羅憲爲何會投降曹魏?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8.42K人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父親羅蒙,三國時任蜀國的廣漢太守。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後主劉禪出降魏國,蜀漢滅亡。

當時,在蜀漢的西線,防禦東吳方向的永安戰區,守將羅憲卻面臨着來自東吳軍隊的襲擊。

在蜀漢已亡,東吳又覬覦永安的局面下,羅憲沒有選擇對東吳妥協,而是選擇了降魏,理由是東吳背盟,《晉書·羅憲傳》中記載:

歷史上羅憲爲何會投降曹魏?原因是什麼?

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憲曰:“本朝傾覆,吳爲脣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爲降虜乎!”乃歸順。於是繕甲完聚,厲以節義,士皆用命。

羅憲的舉動,打破了東吳想趁着蜀漢滅亡,蜀中大亂之時,奪取永安,乃至入蜀分一杯羹的算盤。

得知羅憲降魏,蜀中又爆發鄧艾、鍾會之亂,東吳景帝孫休(東吳第三任皇帝)先後派出步協(步騭之子)和陸抗(陸遜之子),率軍攻打永安。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羅憲麾下士兵的數量,僅有兩千人,卻憑藉永安城堅固的城牆,死死守住永安不失,東吳軍隊攻打了大半年,寸步不得進。

這也直接證明了東吳軍隊的攻堅能力有多差,幾十年前,他們偷襲荊州時,如果不是糜芳和傅士仁不戰而降,還真未必能成功。

永安這一戰的結局,是魏國荊州刺史胡烈出兵攻打東吳轄下的荊州西陵(即夷陵,孫權稱帝后改名),逼迫腹背受敵的吳軍撤離永安,東吳的謀劃徹底失敗。

東吳失敗的關鍵在於羅憲的抵制,而羅憲是以東吳背盟的理由指責並抵抗東吳的進攻。

那麼,東吳試圖奪取永安,算不算背盟?站在東吳的立場上,他們爲何要耗費大半年時間去奪取永安?如果不是魏國出兵其後,估計會繼續打下去,哪怕再打上半年。

早在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和東吳大帝孫權(當年建國稱帝)曾簽訂了一份盟約,即《中分天下盟文》,其中寫有雙方之間的義務:

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

這份盟約讓蜀漢跟東吳之間的關係,變成了真正的同盟國,這可比赤壁之戰前後,所謂的“孫、劉聯盟”牢靠,當時,雙方只有戰略上的默契,而沒有盟約。

盟約簽訂後,諸葛亮可以專心北伐,東吳也不用擔心蜀漢惦記着偷襲荊州和夷陵之戰的大仇,至少在魏國能滅亡之前是如此。

按照這份盟約中寫的內容:“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東吳不但不應該攻打永安,還應該出兵攻魏。

實際上,東吳政權在蜀漢滅亡之前,確實是按照盟約辦的,在得知魏國伐蜀後,東吳曾出兵攻魏,《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中記載:

冬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甲申,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後罷。

但蜀漢滅亡得太快,東吳政權在獲知劉禪已經投降後,不得不放棄援救。

歷史上羅憲爲何會投降曹魏?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這時候的東吳,已經要開始規劃蜀漢滅亡後,獨自應對強敵魏國(晉朝)的局面了,要爲生存而努力。

在蜀漢滅亡的當年,東吳的境內還發生過兩件大事。

其一是東吳交趾太守孫諝被郡吏呂興所殺,隨後,呂興準備投降魏國。

其二是東吳轄下的荊州武陵郡(跟蜀漢接壤)發生叛亂,魏國還安排人擔任武陵太守,鼓動叛亂者攻擊東吳屬地。

如此一來,除了東邊的大海方向,東吳就被魏國勢力團團包圍了。

爲了緩解魏國帶來的壓力,東吳必須找一個方向突破,擴張實力和生存空間。

而東吳選擇的就是蜀漢方向,蜀漢剛剛被魏國所滅,境內很多地方,魏國還沒來得及佔領,且後來又發生鄧艾、鍾會之亂,史載“百城無主”,正適合東吳擴張。

東吳不但想奪取永安,還想着趁着蜀中大亂,多奪取一些土地、人口、錢糧,以便多一些未來跟魏國(晉朝)抗衡的籌碼,這種打算是無可厚非的。

而東吳景帝孫休第一次派出將領準備襲擊永安時,是在已經確認劉禪投降,蜀漢已亡的情況下進行的。

劉禪投降後,蜀漢也沒有誰站出來,繼續扛起蜀漢抗爭的大旗,東吳已經失去了同盟的合作對象。

至於後續派步協和陸抗正式攻打永安,那會的羅憲已經投降魏國了,永安是魏土,當然是能打就打,只不過,因爲攻堅能力差,沒打下來而已。

東吳政權在蜀漢滅亡後,已經想到了在蜀中跟魏國爭奪利益,並及時做出了應對,卻敗於永安城下,爲何是這樣的結果?

我認爲,是東吳攻伐蜀漢舊地的策略錯了。

在東吳景帝孫休首次派出軍隊,試圖偷襲永安時,蜀漢雖然滅亡,但永安暫時還打着蜀漢的旗號,羅憲當時並沒有做出降魏的決定。

這當然不是因爲羅憲一定要繼續扛着蜀漢的大旗,他也扛不動,畢竟,他手頭上只有兩千士兵(永安的大部分士兵被時任永安都督的閻宇帶着去救援成都了)。

羅憲一定會考慮得失,東吳也將是他考慮中的一環,他有四個選擇,降魏、降吳、殉國、復國(找東吳借兵,但無名義,劉家子孫被魏國一網打盡)。

殉國不可能,否則他也不會投降了,不管是投降哪一方。而在降魏、降吳以及復國選項中,就需要東吳有相應的準備跟配合。

歷史上羅憲爲何會投降曹魏?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從史書的記載看,東吳沒有試圖招降羅憲,給予其高官的行爲,也沒有以蜀漢盟友的名義招攬羅憲,用借兵的名義,讓蜀漢舊臣當炮灰,幫助東吳爭奪蜀漢舊地的打算。

東吳的策略就是,趁着蜀漢滅亡,蜀中大亂,自己出力去搶地盤,或許,東吳收到了永安只有兩千駐軍的情報,覺得不需要花費代價去招攬羅憲,永安就是囊中之物。

羅憲得不到東吳的重視,又不甘心在東吳軍隊的強壓下投降,那樣的話,投降了也沒有地位,還不如賭一把,守住永安,讓魏國看看自己的能力,換取更好的待遇。

當然,羅憲也或許真認爲東吳是背盟,認爲東吳不應該在蜀漢亡國之時趁火打劫,由此產生了抗拒東吳的心理,故而選擇了降魏。

在東吳不在乎羅憲的情況下,降魏是唯一的選擇,並且,魏國在滅亡蜀漢後,實力遠遠超過了東吳,羅憲也想選擇更強的一方投靠。

因此,東吳軍隊在永安城下的失敗,是忽視了文鬥,只想着武鬥,如果,他們願意主動給予羅憲更好的待遇,用利益引誘,沒準能有另外的結果。

東吳從永安退兵後,羅憲被魏國加封爲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任武陵太守。

晉朝建立後,羅憲被加授西鄂縣侯,卸任到洛陽後,晉武帝司馬炎又升其爲冠軍將軍、假節。

在司馬炎的授意下,羅憲的兒子和舉薦的熟人、好友,都被晉朝任用。

這或許纔是羅憲堅守永安,降魏抗吳的真正原因,東吳只想着武力解決問題,不把羅憲當回事,不被堅決抵制纔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