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禪沒有選擇投降,蜀漢會是什麼樣結果?

本文已影響2.92W人 

劉禪荊州江陵人,即蜀漢懷帝,又稱後主,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爲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爲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但其中有個問題,如果當時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拒不投降,而是堅守的話,蜀漢會滅亡嗎?

三國時期劉禪沒有選擇投降,蜀漢會是什麼樣結果?

魏軍伐蜀的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率3萬人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率3萬人負責切斷姜維後路,東路鍾會率大軍10餘萬人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在佔領漢中大部分據點後,前進到劍門關外時,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當時鍾會已經準備放棄了,準備退兵。

姜維

鄧艾則採用以迂爲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

呂思勉

近代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指出:“鄧艾的兵,是能夠進去,退不回去的,自然要拼命死戰,其鋒不可當。然而其實是孤軍。假使後主堅守成都,這時候,劍閣並沒有破,鍾會的大軍不得前進,鄧艾外無救援,終竟要做甕中之鱉的。然而後主不能堅守,竟爾投降。”

我其實非常贊同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如果劉禪堅守成都,蜀漢不會迅速滅亡。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鄧艾是孤軍深入,沒有糧草補給,沒有後援。鄧艾偷渡陰平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爲太過於出人意料。蜀軍之所以在陰平不設守軍,是因爲根本沒有路可以走。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山高谷深,至爲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

鄧艾身先士卒

所以,呂思勉先生才說,鄧艾的兵是能夠進去,卻回不去的,因爲沒有回頭路。也因此,鄧艾的軍隊自然會拼死力戰。另外,劍閣向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當時鍾會率魏軍主力就被阻擋在劍閣之外,是沒有辦法支援鄧艾的,因此鄧艾所率3萬人,經過沿途損耗,到達成都城下其實是孤軍奮戰。

諸葛瞻戰敗

三國時期劉禪沒有選擇投降,蜀漢會是什麼樣結果? 第2張

第二,蜀漢還有成都可以堅守。雖然江油守將不戰而降,諸葛瞻又在綿竹戰敗,但是蜀漢還是有堅城成都可以抵擋鄧艾。鄧艾僅有不到3萬人的軍隊,面對成都這樣一座堅城,肯定很難迅速攻破。蜀漢完全可以抽調軍隊回防成都,姜維也可以分兵救援成都,那樣鄧艾恐怕就真的成了“甕中之鱉”了。

第三,據《三國志》記載,劉禪給姜維下令投降後,當時的將士都發怒的“拔刀斫石”。這說明,蜀漢的軍隊,是不甘心投降的,他們還有繼續抵抗的信心和勇氣。只可惜,劉禪選擇了投降,讓大家放棄抵抗。

因此,在我看來如果面對鄧艾軍隊兵臨成都城下,劉禪選擇堅守的話,蜀漢不會就此滅亡。當然,以上的分析是作爲後來者,站在蜀漢一國一地的角度來看的,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的。其實,即使劉禪當時選擇堅守,蜀漢沒有滅亡,但過不了幾年,蜀漢還是會滅亡的,因爲魏蜀雙方實力差距太大。

站在歷史長遠角度來看,劉禪選擇投降,不失爲一個正確的選擇。蜀漢多年用兵,諸葛亮死後,劉禪親信宦官黃皓,朝政混亂,百姓苦不堪言。自東漢末年,天下紛爭已近百年,也到了重歸統一的時刻了,劉禪選擇投降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