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蔡邕:因一聲嘆息招致了殺身之禍

本文已影響2.12W人 

蔡邕,蔡伯喈,不僅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還是一位史學家和造詣極深的音樂家,他被後世無數史學家和評論家稱之爲曠世奇才。

東漢蔡邕:因一聲嘆息招致了殺身之禍

網絡配圖

且讓我們來看看老蔡家這位N世太祖的非凡成就,作爲文學家,他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善作小賦,語言清新,文采灼人,代表作《述行賦》爲漢末小賦力作,很爲時人推崇。流傳下來的四百餘首詩歌,因東漢末年戰亂,大多散失,後經曹操允諾,由其一代才女蔡文姬憑藉驚人的記憶力默寫出來。蔡邕擅長書法,尤以隸書著稱,創造了書法史上的“飛白書”體,其所書碑刻的“熹平石經”立於太學門前,成爲一日千人競相摹寫的經典,道路因之堵塞。

  他還收集漢史,著有《蔡中郎集》,所作補諸列史,成爲其女文姬後來撰寫《續後漢史》的參考資料。音樂方面則極具天賦,擅彈古琴,創作了“五弄”等曲譜,後來與與三國魏末嵇康創作的《嵇氏四弄》四首琴曲並稱九弄。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爲取士的條件之一。古代著名的焦尾琴還與蔡邕有過一段佳話流傳。

如此一位身負絕學,名聞朝野的大名士結局卻不好。《三國演義》裏說,董卓被誅殺後,主謀王允和他的義子呂布以及貂嬋正在舉杯相慶時,手下來報,“董卓暴屍之地,忽有一人撫屍大哭”,王允大怒,“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相賀,此何人,敢獨哭耶!”,於是將此人擒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一代名士侍中蔡邕。邕伏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爲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王允不聽衆人相勸,執意下令殺死了蔡邕。

東漢蔡邕:因一聲嘆息招致了殺身之禍 第2張

網絡配圖

演義版的蔡邕之死其實與歷史真相大相徑庭,董卓伏誅之日,蔡邕恰好正在王允身邊,當時,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嘆息。王允勃然大怒,指責蔡邕,董卓禍國殃民,罪無可赦,你卻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爲他感到痛惜,豈非董卓同黨之人?蔡邕有口難辯,遂被廷尉押入牢獄,後來發生的事和百官迎救以及縊死獄中和《三國演義》並無二致。

一聲嘆息招致了殺身之禍,蔡邕死得也太憋屈了。那麼蔡邕緣何會這麼不合時宜的發出一聲嘆息呢?蔡邕究竟是不是董黨中人?《後漢書》爲我們揭開了此中祕密。公元189年,靈帝死翹翹了,董卓獨掌大權,爲了借天下文壇領袖蔡邕的名氣鞏固地位,召其入朝,蔡邕再是讀書人,也並非榆木腦袋,知道董卓成不了氣候,乾脆稱病不去。這位蠻人董卓發話了,我能殺人全家,你蔡伯喈再清高傲慢,就不怕嗎?蔡邕無奈,只得屈從。蠻人董卓敬重讀書人,對蔡邕還真不賴,執禮甚恭,“三日之間,周曆三臺”,先是拜其爲侍御史,又轉爲侍書御史,再遷爲尚書。公元190年,拜蔡邕爲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爲高陽鄉侯。

那麼蔡邕同流合污、助紂爲虐了嗎?非也。董卓權慾薰心,妄想仿照姜太公稱爲“尚父”,一步一步奪取漢朝政權。蔡邕告訴他,雖然你威名赫赫,但是不足以功勞政績服人,等你平定關東,返回舊京,纔可以議尊號,其實這是蔡邕的緩兵之計,誰都能看出董卓不得人心,天下羣起而攻之。後來地震頻發,董卓內心惶惶不安,問計於蔡邕,答曰地動者,是因爲陰盛侵陽,是臣下逾制所致,並指出董卓車駕僭越禮制,董卓於是改換車駕。蔡邕多次想離開董卓這位虎狼之人,但是他的弟弟蔡谷勸他瞞不過董卓手下鷹犬,蔡邕只得作罷。蔡邕雖爲董卓所逼迫,身不由己,但是自始至終並沒有做一件爲虎作倀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高潔,並且起到了遏制董卓的權力慾作用,使危如卵翼搖搖欲墜的東漢政權得以暫時苟延殘喘。

東漢蔡邕:因一聲嘆息招致了殺身之禍 第3張

網絡配圖

至於不合時宜的對董卓之死,發出一聲嘆息。是蔡邕讀書人的個性使然,也是人之常情,並不能完全功罪於政治上的站隊,前例所證,蔡邕多次委婉的建議還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麼王允爲何一定要置蔡邕於死地呢?傳統認爲,是因爲蔡邕朋友太尉馬日磾爲了救他的一席話,因爲措辭不當,招致王允殺心,老馬言不擇口日急惶惶的說,蔡邕是絕世英才,他熟知漢事,是撰寫本朝歷史的不二人選,完成一部史書,是一代盛事啊,老蔡不就是爲董卓的死嘆息了一聲嗎?罪不致死,大家同朝爲官,都在白色恐怖下過日子,殺了老蔡,會讓天下讀書人失望的。不提寫史還好,提起寫史,觸痛了王允內心神經,我靠,昔日武帝不殺司馬遷,致使謗書流毒天下,我今日不殺蔡伯喈,誰知道他會把我寫成怎樣一個亂臣賊子呢?想到這,王允對着老馬呵呵兩聲,咬牙切齒的蹦出一個字“殺”,可憐一代名士,老蔡家的N代老祖宗蔡邕就這樣因爲一聲嘆息而殞命。

王允殺蔡邕或許有這個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即使蔡邕不著史,還有其他人,未必不會把這段殺董歷史注入,而且誅殺董卓是義舉,爲何怕別人書寫呢?難道另有隱情,還是真如《三國演義》所寫,以正義的行爲採取了不正當的手法,以靠出賣色相籠絡呂布,最終讓呂布死心塌地爲己效力,那麼貂嬋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貂嬋究竟是王允的義女還是寵妾?可惜這些都已經不可考了,只是小說家一人所言。

應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一,殺雞儆猴。做給其他人看,王允依靠叛將呂布殺掉董卓後,天下震動,再殺掉蔡邕,震懾董黨中人,讓百僚臣服,讓自己權力更加鞏固。其二,文人相輕。同爲讀書人,王允的資歷政績此前遠遠大於蔡邕,平叛黃巾軍,屢次與宦官張讓針鋒相對鬥爭,但他在讀書人心目中卻不如蔡邕,即使封爲溫侯,也在蔡邕封侯一年之後,董卓掌權時,雖也器重他,卻遠不如敬重蔡邕,當時未必就沒有起殺心。

東漢蔡邕:因一聲嘆息招致了殺身之禍 第4張

網絡配圖

  其三,政治上的短視。擔心蔡邕與董卓舊部遙相呼應,再度釀成鉅變,從後來他對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的態度來看,不知以安撫爲上,反倒激成兵變,王允志大才疏,缺乏政治上的大智慧。其四,性格使然。王允性情剛烈,睚眥必報,誅殺董卓成功以後,沉浸在一片歌功頌德之中,居功自傲,再也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一意孤行,殺掉蔡邕,既是震懾百官,也是對自己權力有效程度的檢驗。蔡邕死後,天下羣情激憤,讀書人大失所望,王允後來也追悔莫及。

書生執政,最大的弊端是首鼠兩端反覆無常,果然王允朝令夕改,最終激起了涼州兵變,當董卓手下悍將李傕、郭汜率領殘存的虎狼之兵進犯都城長安時,東漢官兵不堪一擊,紛紛逃命,叛軍兵不血刃拿下都城,王允此時表現還不錯,沒有惜命逃亡,而是最後一次向獻帝行了大禮,隨同士兵走下城樓,慷慨赴死,時年五十六。蔡邕和王允死於同年,只不過相差了幾個月,可惜了一代曠世奇才,著史未成身先死,沒有留下更加宏偉浩大的歷史著作。也可惜了王允的撥亂反正,因其屢發昏招,其實是使東漢末年陷入了更大更麻煩的軍閥亂戰之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